听风阁札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98
4.6折
¥
26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韩水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5310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1201762344
上书时间2024-05-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听风阁札记》为作者的学术散文文集,收集了作者韩水法十几年间所撰写的二十余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追忆其求学期期间的导师的学术和生活的片断,以及对老一辈学者精神风貌的评论;作者访问国外学术机构的所见和评论、与西方学者交流的故事;访问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的记录和评论;有关如何保护中国传统乡镇的想法,以及如何撰写和记叙中国乡土文化的建议。其中半数文章在《读书》等杂志发表过,受到读者的很好的评价。本集是这些文章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韩水法,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全球正义、社会理论与韦伯思想、当代中国思想、大学理论与中国大学问题。主要著作:《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1990)、《康德传》(1997)、《韦伯》(1998)、《大学与学术》(2008)、《正义的视野》(2009)、《批判的形而上学》(2009)。主要论文:“平等的概念”“启蒙的主体”“权利的公共性与世界正义”“西方政治哲学方法”“启蒙的第三要义”等。主要译著:《实践理性批判》(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1999)、《民主与资本主义》(2003)。曾在德国、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等国大学从事多年学术研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目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鹤鸣于九皋——追忆王炜
悠长的书香
金缕曲——柏林记事
寂寞的结构——阿桑的歌
安昌小记
香山雪游记
西泠独坐记
母亲三年祭
钟唐老师
绍兴三题
书之初忆
杭州初冬四记
秋色散思
铜锣湾小住记
斗酒纵横天下事——杨一之先生百年纪念
风雅流韵——从楼宇烈老师听昆曲
一时意绪,写出千古情怀——为军英诗词集作
别处并不在生活
如何讲乡土中国的故事?
沈老师与留下小学
从段子到散文的学术史——《理智并非干燥的光》序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的学术散文文集,收集了作者十几年间所撰写的二十余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追忆其求学期期间的导师的学术和生活的片断,以及对老一辈学者精神风貌的评论;作者访问国外学术机构的所见和评论、与西方学者交流的故事;访问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的记录和评论;有关如何保护中国传统乡镇的想法,以及如何撰写和记叙中国乡土文化的建议。
精彩内容
微斯人,吾谁与归?
十余年来,一个念头不断地在我脑际萦绕。它有时会在初春早晨的残雨里冒出,而使我骑车去北大校园讲课的路程变得忧伤;有时它在龙井袅袅的清芬里飘起,而使听风阁内关于学术规矩的讨论激
烈起来。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问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文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不过,这个题目以及当时写下的一些文字随软盘回到燕北园的听风阁,存在自家电脑文档期间虽然又添加了不少的段落,题目和这些文字却依然散漫地以我至今不知其原理的方式在电脑里静伏着,一直没有缀连为一篇文章。去年秋天它又装在笔记本电脑里随我来到德国,这次与它做伴的还有商务新出的《康德的知识学》。案头上这本新出的旧著,康德祖国森林里的空气,便令那个念头成了一种压力。我应该在这块土地上将这篇文字写出来,纪念我的老师齐良骥先生。
那也是初春的时候,先生丧事办完之后不久的一天,师母傅琰先生带信儿叫我去一趟。中关园先生的书房一如生前那样的安排,没有任何的变动。
那本先生从大学时代就用熟了的斯密英文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依然翻在先生最后所读的那一页,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等各色批注是我多年来所看熟的。师母先拿出一份先生亲笔的提纲让我看,她想知道先生的著作究竟写到什么程度了。在一页人们现在已经不常用的八开五百字格大稿纸的题头上,有“总体方面的设想、计划、方针”一行字,底下写着一些解释的文字和纲目。这个提纲非常清楚地标明了一部康德研究著作的完整而宏大的计划。不过只有第一部分第一编和第二编下面具列了每节的目录。
这时我想起在北医三院我与先生最后的那次谈话。先生很衰弱,见到我来还是很欢喜。躺在病床上的先生依然为自己未完成的稿子放心不下。我向来很少问及先生著作的具体情况,尽管我知道先生
退休之后的精力全都花在撰写康德理论哲学研究的著作上了。但是这次先生主动谈起自己写作的进度,说分析论以前的研究文字大体完成了。我就说,那么,可以先出版已经成稿的部分。因为在康德研究领域,有不少专家甚至只研究分析论以前的理论,而到分析论为止的理论哲学研究,也可以说是康德研究的主流。不过,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知道,在住院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先生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在晚间还伏案工作!这正是这次得病的主要原因,诚如师母在后记里面那沉痛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先生自识年高体弱,唯恐难成夙愿,故而争取时间,日夜奋笔。然而由是更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