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09 5.0折 48 全新

库存2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厉以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81400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0794194

上书时间2024-05-2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际,厉以宁教授畅谈中国即将推进的新一轮改革,《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他酝酿已久,在赴中国各地实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亲自撰写而成,是他关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最新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解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几乎所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做出了前瞻性的研究。
本书以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建立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符合中国国情,大大拓宽和深化了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导论  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
一、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实现双重转型
二、继续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
三、双重转型中的结构调整
四、双重转型中,宏观调控应以微调和预调为主
第一章  产权界定的重要性
第一节  经济非均衡和市场主体的确定
一、两类经济非均衡的提出
二、产权改革迄今取得的成绩
三、有待于继续推进的产权改革问题
四、中国经济非均衡的现状
第二节  土地确权: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启动
一、土地确权的重大意义
二、土地确权,保障农民权益
三、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
四、重新丈量土地后耕地面积的增加
五、土地确权和农民收入增长
六、进一步展开土地流转工作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四个问题
第三节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回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双重转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份制的第二次改革
三、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被调动:资本市场作用的初步显示
四、中国的技术突破依赖于资本市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五、中国迫切需要新型企业家
第二章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国有资本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二、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三、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的设想
四、两个层次的国有资本体制各自的社会责任
五、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第二节  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和体制转型
一、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
二、从产权保护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的困难
三、怎样化解民营企业面临的上述困难
四、民营企业的体制转型
五、从小业主意识到现代企业家理念
第三节  金融改革的深化
一、金融改革的目标
二、关于利率市场化
三、关于“草根金融”的发展
四、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小额贷款业务的经验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论实体经济的回归
一、实体经济回归的含义
二、为什么资金会退出实体经济领域
三、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入虚拟经济领域的严重后果
四、回归实体经济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  消费需求的创造: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
一、扩大民间消费的迫切性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民间消费的影响
三、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四、消费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易变性
五、消费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第三节  从林权制度改革看生态文明建设
一、“迟到的改革”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
三、林业合作社的前景
四、国有林场改革的一种探索:“一场两制”
第四章  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节  当前宏观调控应重在微调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二、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
三、经济低碳化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以微调为主要措施
四、宏观经济调控应符合中国国情
第二节  不同的失业类型和不同的对策
一、双重转型期间中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
二、总量失业及其对策
三、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
四、个人职业选择性失业及其对策
五、中国失业问题的长期性
六、关于二元劳工市场
第三节  不同的通货膨胀类型和不同的对策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四、现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综合型的,要采取综合的对策
五、应对通货膨胀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关于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
一、关于外汇储备下降问题
二、关于外汇储备贬值问题
三、对于外汇储备安全的进一步研究
第五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三种资本概念: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二、二次分配的作用
三、能人外迁和弱者沉淀
四、今后谁来种田
第二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
一、收入的初次分配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性调节
二、在初次分配改革中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三、初次分配改革的建议
四、一种设想:让人力资本投入者也能分享利润
第三节  二次分配改革的要点
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过程中要注意到福利刚性的存在
三、二次分配中的税收调节手段
第六章  城镇化
第一节  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
一、传统城市化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
二、老城区的改造
三、新城区的规划
四、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和转化
五、在城镇化过程中,持续的公共设施经费主要来自何处
第二节  深入剖析城镇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一、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
二、缓解城镇住房紧张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再谈以增加供给为主的缓解城镇住房紧张问题的思路
四、城镇化和减贫脱贫之间的关系
五、户籍一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节  关于牧区的城镇化
一、牧区城镇化所遇到的困难
二、沙化牧场牧民迁移的启示
三、牧区的市场化和社会服务化:牧区城镇化的两大参考指标
四、牧区如何增加城镇人口
第四节  关于林区的城镇化
一、林区城镇化和牧区城镇化的比较
二、林区和牧区现有城镇的产生、发展过程
三、国有林场今后的城镇化将以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集体林区的城镇化
五、林区城镇化将大大促进双向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第七章  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一节  创意、创新、创业
一、创意、发明和创新
二、发明、创新、创业都需要有合适的制度环境
三、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四、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前景
五、扬我所长,避我所短,迎接挑战
第二节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次发达地区发展的契机
二、次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分析
三、次发达地区怎样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四、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第三节  新优势和新红利的创造
一、如何看待原有红利的消失
二、从旧人口红利走向新人口红利
三、从旧资源红利走向新资源红利
四、从旧改革红利走向新改革红利
五、优势和红利都来自创造
第八章  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节  信誉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一、经济学中的社会资本概念
二、社会资本和信誉
三、社会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四、社会资本是可以创造的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的延伸
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分析
二、企业盈利目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从“社会人”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资本的延伸
代结束语  中国道路和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经济体制之争
二、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三、中国道路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让人民得到实惠,才能实现双重转型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厉以宁教授关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最新代表作。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
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还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精彩内容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最早被乡镇企业所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一些省市,兴建了一批股份制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采取群众入股集资的方式。股票的特点是入股后不能退股,只能转让,但股份的转让需要有场所
,有流通的渠道,有交易平台。当时根本没有可供投资人转让所持有的乡镇企业股票的场所,所以在一些农贸市场内有摊位是买卖乡镇企业股票的,还有在街头摆地摊买卖乡镇企业股票的。尽管这种交易无法可依,但作为当时的一种临时措施却也持续了一段时间。
由于不规范的证券交易有各种弊病,特别是会造成行骗和非法集资等现象,投资人的权益也无法保护,所以后来逐步被取缔。但这段历程说明了民间对股份制企业的热情和投资人对股票买卖活动的积极性。
这些情况促进了《证券法》的起草和出台。《证
券法》于1992年开始起草,并于1998年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从此,中国的股份制和证券市场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到了21世纪初,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已陆续推行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的工作只不过是刚刚启动。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仍受到不少限制。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各行各业的最大障碍依旧是行业准入问题,即领域准入的门槛很高,使民间资本的持有人望而止步。“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先后出台了,但并没有如
最初设想的那样大大鼓舞民间资本的热情,因为“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并没有消失,种种变相的领域准入门槛仍在,甚至有些门槛反而又提高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垄断始终没有消失,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已经得到的特权和好处;另一方面可能与“非公经济新36条”的实施细则迟迟
未能出台,或者仍不具体,或者遗漏了某些问题,或者未作明细规定有关。
上述这种情况依然有待于改善,实施细则中不完备的地方需要继续讨论、补充、修改,以求完备。同时,资本市场在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发挥。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20年中,随着中国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在促进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一些说明。
资本市场在结构优化中的第一个作用,近年来反映于增量调整上。增量调整是指: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产能短缺产业企业上市,或者使已经上市的这两类企业扩股增资。
第二个作用反映于存量调整上。存量调整是指,通过企业并购或重组,改造产能落后的企业,支持通过技术进步而有较大市
场潜力的企业上市或与已经上市的同类企业合并。
第三个作用反映于发挥退市机制的功能。例如,迫使一些已经上市的落后企业或产能严重过剩的上市企业退出市场,从而迫使那些仍有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致力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上市公司改善经营。
资本市场在优化结构中的上述作用是明显的,这已被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所证实。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迄今为止资本市场在结构优化方面仍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原因何在?应当认真总结。大体上有下述四个原因:(1)中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通常包括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第三板市场等。通过近些年的努力,主板市场相对较为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还在初创阶段,而第三板市场则仍在积极筹组过程中,有些试点也刚刚开始,因此尚未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同资本市场在结构优化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2)对资本市场体系中任何一个板块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增加信息披露,如何促使上市公司公开化、透明化。这同投资人对资本市场信任度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3)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需要到位。批准企业上市(不管哪个板块)的机构,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忽视上市标准,否则不仅使投资者失望,而且会败坏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
(4)投机行为虽说是资本市场上难以避免的,但前一阶段在中国资本市场有些板块上投机过度,股价大涨大跌,减少了一般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资本市场上之所以会形成资产泡沫,除了信息披露不足、上市公司缺少透明度、证券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民间资本因行业垄断存在、领域进入门槛过高而没有出路,以致民间资本纷纷涌人股市。在这种情况下,要减少资本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有必要让民间资本有更宽的出路,例如降低领域准入的门槛,减少政府审批,包括简化准人程度。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有实现投资于实体经济的可能,是可以挤掉一部分资产泡沫的。P43-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