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薇山房文荟
  • 古薇山房文荟
  • 古薇山房文荟
  • 古薇山房文荟
  • 古薇山房文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薇山房文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34 3.7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华人德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26062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1204686

上书时间2024-05-2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蕴妙见于胸襟(丛书代序)  王立翔
我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
快炙背而美芹子——我的书法创作观
人生之半的转折
推荐两本书
王能父师
沈子丞先生
萧退庵先生的晚年生活
沙曼翁先生
张充和先生
王路宾校长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
幸福的回忆——记与许德珩主席的几次会见
一次尊师爱生会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评宋季丁先生的书法
畸人乘真,窅然空踪——怀念心龙
知音自有松风和——记胡伦光的篆刻和书法
情系雪域,梦回鲈乡——忆孙悦良
访美散记
美国行
在沧浪书社成立会上的发言
常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随感
一封旧信
从内容说到装潢
二〇〇八·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师生互动
时的讲话
我对金石拓片题跋的见解和经验
中国石刻文献的种类及其演变
欧体和石经、雕版印刷 
评帖学与碑学
敦煌写经书法
文字·伦理·书法
后记

内容摘要
《古薇山房文荟》汇集华人德随笔、学术文章三十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华人德的学问与艺术。作为当代书法复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作者不仅写自己,也描绘了一个时代,向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书法事业发展的真实样貌。书中对师友德回忆感情朴实真挚,今日读来,我们仍感佩他们的格局、意志与活力,以及为书法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精彩内容
我的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一、我的书法临习道路我的读书年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毛笔字课,在课堂上,是老师用大的米字格写了字样,挂
在黑板上,照着临写。也
有家庭作业,小楷是用毛笔抄课文。记得在五年级,有次我写好小楷出去玩了,回来父亲问我,本子上的字是我请谁代我写的。我说没有啊,他不信,说有些字像七十岁的老人写的。我急辩是自己写的,父亲也就信了。从此我就自信字写得不错,对毛笔字有了兴趣。
十四岁清明节,我在书店买了本颜真卿的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就天天临写。正式学书法是从这时开始的。以后就不论生病、学校考试或其他情况,包括在“文化大革命”中和在农村插队务农,都没有影响我坚持每天临习。
大学毕业以前所临的碑帖有: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重修玄妙观
三门记》(墨迹本)、隋《龙藏寺碑》、北魏《元诠墓志》《元倪墓志》《石夫人墓志》、东汉《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等。
其中除《龙藏寺碑》和《广武将军碑》临习时间稍短,其他都在两年以上。有些是交叉着临的。
临颜、柳、赵三家之后,字写得漂亮了,但总觉得三家的影子摆脱不了,于是开始往唐以上写。
唐以前的碑刻大多没有书写人的名字,点画结构少程式化,比较随意。
而再上去到魏晋以前,则进人另一种字体——汉隶时代,已在钟、王之上了。
二、“采铜于山”的治学思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学生都迁到农村、农场、林场、牧场去“接受再教育”。我在苏北靠近海边的一个农村插队四年,白天劳动,晚上和雨雪天就临习碑帖。没事也看看《说文解字》和一些历史书,《说文解字》是下农村前一位朋友送我的。
后来进县城里的工艺厂工作了五年,厂里一个车间是专门生产仿古画的,我的工作是题款,靠写字吃饭了。我有幸和王能父先生在一起五年,朝夕相处,他是我老师,是苏州下放到苏北的书法篆刻家,比我大三十二岁,通文字学,擅作诗,人很和善,对我指导、帮助很多。他曾劝我学文徵明的字,因为以书写为职业,字须雅俗共赏,不要一味追求高古。我当时没有照他的话做,还是继续写《石门颂
》和北魏墓志。他没有勉强我非要照他讲的去做,只是说《石门颂》结构松,不容易写好;魏碑刀刻痕迹太显露、太生硬,写时切忌做作。我想,魏碑结构紧,写汉隶何不参用其法呢?于是在隶书的结构上开始特别留意。
当时我用的毛笔是长锋羊毫,已写了几年。所
谓长锋也就是比一般的羊毫稍长一些,那时店里没有那种细而特长的羊毫卖的。邓石如用长锋羊毫,写字“双钩悬腕、管随指转”,有些走碑学路子的书家也喜用长锋羊毫。但康有为不主张用捻管的方法。近现代沈尹默、潘伯鹰有文章谈到长锋羊毫,都不主张用,也不主张写字时捻笔管。王能父先生
写较大的字也用长锋羊毫,调锋时捻转笔管。我也
问过他:萧退庵先生写字是否捻管,他说好像也捻管。清代碑学派书家邓石如写字“双钩悬腕、管随指转”,而康有为不主张运指,认为包世臣的字伤于“婉丽”,根子就在于运指。前人论书,各说各的,往往会让人不知所以。
我写了几年长锋羊毫,写的字秃头秃脑,转笔调锋时要将笔管捻动,所以运笔也稍慢。长锋羊毫写出的字“拙厚”,这“拙”与“厚”,也正是碑学派书法所
推崇的一个标准。故我写较大字(二寸以上)一直用长锋羊毫,并开始结合实践,对一些用具和技法进行思考。
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看到顾炎武一篇论学的信札,云:“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日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挫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这篇信札原是有人问他“近来《日知录》又写成了几卷”而写的回信。顾炎武对当时一些文人纂辑前人的学识、文章,以为自己的学术成果,用鼓铸旧钱的比喻,来加以评斥,同时回答来信者说:你是把我的著作当废
铜来看了,我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说句笑话,也要怪顾炎武书名取得不好,叫《日知录》,一年三百六十
日,每日一条,不就成几卷了吗?顾炎武这些话对我学书的取法,启发很大,使我下决心不再碰古代名家的字,而是广泛搜集秦汉至南北朝间的各种碑刻、铜器、砖瓦、简牍、
写经等非名家书迹,庶几采山之铜。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