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菲特(做你最仰慕的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17 2.7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楠|责编:王品

出版社台海

ISBN9787516807378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569490

上书时间2024-05-2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在追寻“股神”的成功秘笈,窥探其投资之道。2008年,“股神”以620亿美元身价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一号席位”,让蝉联头把交椅13年的比尔·盖茨甘心让位;2010年,他又联合比尔·盖茨一起发起倡议,让全世界更多的富豪们都能够将自己的财富捐出一半赠予慈善事业,而他则诚恳地表示,死前将捐出个人财富的99%给慈善机构。截止到2014年,他累计为全球慈善事业捐出的善款高达230亿美元,其中,仅2014年就捐赠了价值28亿美元之多的伯克希尔公司B股。
他是美国人心目中100年来最伟大的投资家,是世界富豪榜上的前三甲,是唯一一位以投资获利摘得“世界首富”桂冠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我们本书的主人公——沃伦·巴菲特!
1930年,巴菲特出生于一个以祖父经营百货商店为主的“企业家”世家,从他出生起就顺理成章地传承了家族谨慎为本的生意经。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名政务达人,他后来回忆说,他从父亲那里真正学会了谈判。他从小是在母亲怀里长大、在祖父杂货店度过童年的,所以,他血液里流淌着来自于母亲那百分之几的犹太血统,又养成了祖父“抠门”的习惯,这样的组合,塑造了幼年时期的要节俭更要变得富有的巴菲特。
巴菲特从五岁开始“做生意”,历经了口香糖、可乐、高尔夫球、报纸等多个待售产品,11岁时第一次接触股票投资,从此爱上了这个如同赌博般刺激的“游戏”。
1947年,17岁的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0年,20周岁的巴菲特遗憾地被哈佛拒之门外,这是他从未料想过的。同年,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破格录取。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他“认识”了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此,这里成了他一生辉煌成绩的肇端。
195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一年后的巴菲特与第一任妻子苏珊共同走过了红地毯。纵观巴菲特的一生,可以说他是“先成家后立业”之人。婚后的巴菲特开始筹备自己的事业,于1957年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最初的股东都是他的亲友团,随着事业上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家族外资本也涌入进来。
没有哪位股东知道自己的资金在巴菲特的池子里是如何翻滚的,因为想让巴菲特掌管资金的人,首先要知晓的就是“不知情权”。当然,巴菲特每年都会告知大家资金收益情况,却从不透露他到底在做些什么。以至于股东们只知道巴菲特在帮他们赚钱,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段神秘的往事,恐怕只有巴菲特知晓。
1969年,在美股暴跌前一年,巴菲特在所有人都贪婪地吮吸着股市中的财富时,毅然解散了合伙人公司,除了几只“死了也不会卖掉”的股票之外,巴菲特算是真正做到了“清仓”。
巴菲特这一生99%的财富都是55岁之后赚来的,而他在1965年开始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财团始终是全世界的焦点。2014年,伯克希尔A股突破200万美元/股大关,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高价股。巴菲特,用他一生的成功,塑造了自己的传奇,也塑造了伯克希尔的辉煌。
有股东问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之后的他算是完成了“变得富有”的愿望,那么接下来巴翁有何目标时,巴菲特笑称,要成为美国最长寿者。巴菲特已经85岁高龄了,一直喜好“垃圾食品”的他居然还拥有着一副健康的体魄,可见,他经营自己的身心也如经营他的公司一样仔细。
巴菲特用他的成功,告诉了世人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熊市中好好生存下来;他用2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基本不能实现的事情——改变投资观念。从格雷厄姆到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绝对实力的良师益友、挚友亲朋。
遗憾的是,那么多想要复制巴菲特成功的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并不是“成功无法复制”,而是他们真的确定复制得够“完整”么?比如说,股神的习惯、智慧、思维……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主人公的习惯养成及历经千变万化的命数为齿轮,为您开启“股神”巴菲特传奇的一生。


【书摘与插画】

报童爱上了“滚雪球”

 

巴菲特上中学的时候,因父亲霍德华工作调动,他也不情愿地转学到华盛顿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又是一个新环境,巴菲特不是适应能力不强,而是他相比之下更喜欢熟悉的事物,新生的一切对于巴菲特来说都充斥着烦恼与失落。

 

此时的巴菲特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与巴菲特自身因素有关:他从内心深处反感一切陌生的东西,他总是莫名其妙地焦躁、不安和窝火,他还不停地幻想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或者说做着白日梦,他的所有兴趣仅限于课堂上勾勒莫名其妙的表格——比如,巴菲特会将股票走势图带到课堂上,他还拒绝老师的劝慰和辅导……幼年时期巴菲特“乖宝宝”的形象俨然不复存在了,老师眼里,他固执、懒惰、粗鲁得没有丝毫优点。

 

能和巴菲特说上贴心话的只有两个比他更糟糕的“问题学生”,这也就助长了他调皮捣蛋的作风恶劣地发展下去。要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师还是整个社会风气中最值得骄傲和敬仰的职业,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颠覆这个形象,可想而知,巴菲特得糟糕到什么样子。“我的情况很快变坏,我的父母绝望了,他们绝望了。”巴菲特回忆,他只在一门课上表现优异,那就是打字。

 

巴菲特打字速度超级快,那时候没有Internet,连微机也没有,但巴菲特就读的爱丽斯·迪尔中学在华盛顿算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配一台手动打字机。每次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巴菲特总是在别人还没有做足准备工作时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巴菲特结束打字的同时,很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焦急和恐慌,巴菲特速度越快,其他人就越慌乱。巴菲特在打字课上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即便远离奥马哈之后的生活再无聊,巴菲特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巴菲特找到了一份报童的工作,这样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却跟“业绩”直接挂钩的职业,意味着巴菲特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

 

巴菲特送报的第一条线路就是每天早上在他住所的附近派送《华盛顿邮报》。这份报纸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中国各个省市的日报或晚报,及时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尤其在那个媒介还不算发达的年代,《华盛顿邮报》成为更多市民的精神食粮,这就使得巴菲特的工作量始终徘徊在“超负荷”的边缘。巴菲特曾回忆说:“第一年,房子都隔得太远,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你每天都得送,包括圣诞节。在圣诞节早上,全家都必须等到我送完报纸。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就帮我送,但钱还是归我。我房间里有很多罐子,里面都是50美分和25美分的钱币。”在美国,圣诞节如同中国的农历新年一样受到重视,如果连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休息”,并且付出得到的回报又非常少的话,显然这份工作不能够满足巴菲特“要变得非常富有”的梦想。

 

于是,巴菲特又开辟了第二条送报线路——每天下午相对固定的时间派送《明星时报》。这是一份当时非常主流的一份媒体报纸,只有那些华盛顿的贵族家庭才配拥有的“阅读特权”。这样,巴菲特就很自然地跟贵族们有了交流,也就更激励他去实现变得富有的终极梦想。

 


不久之后,巴菲特又开发出了第三条送报线路,这条线路的开通,成为巴菲特跻身上层社会、结交上流人群的捷径。巴菲特游说负责分派路线的“领导”,请求将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派送的威彻斯特地区交给他来负责,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巴菲特只有十三、四岁,是很难与上流人群产生共鸣的。虽然一份小小的送报工作不足以证明这个职业的高度,但良好的沟通是促成工作与客户和谐发展下去的根本因素。

 

谁会想到,这位“领导”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而巴菲特就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良好的机遇。在巴菲特的新客户中,有美国参议员、上校、高级法院的法官,还有包括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负责指挥陆军妇女军团的奥维塔·卡尔普·霍比太太和物价管理局办公室的负责人里奥·汉德森在内的美国上流砥柱。能够给这些名门望族送报,巴菲特可谓一口吃了一个大胖子,这笔大业务让巴菲特得到的不仅仅是薪酬上的“增肥”,更有对整个巴菲特家族不可估量的未来指引性作用。

 

因为第三条线路的开辟,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春谷地区派送《华盛顿邮报》的第一条线路工作,显然,让这个视钱如命的小伙子割断一条赚钱渠道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巴菲特懂得,有时候“割舍”是为了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获取”。

 

对于一个成熟的送报工巴菲特来说,第三条线路的送报工作还是挺有难度的,他必须瞬间强大才能足以应对复杂的逻辑和挑战。

 

巴菲特变得更忙碌了,他都没有时间吃早饭,这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健康和赚钱同时作为利益存在的时候,巴菲特一定会选择赚钱,亦或者说,金钱与其他各类因素并存之时,巴菲特看到的也只有“金钱”,仿佛这一生,赚钱才是巴菲特的宿命。

 

威彻斯特地区范围很大,巴菲特负责的五个区域中,有四个相邻,一个较分散。这就要求巴菲特每天必须早早起床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派送范围分散且路途遥远,巴菲特必须乘坐公交车去完成派送工作。他每天花费3美分购买公交车通票,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购买公交车通票的人,足以证明少年巴菲特的勤奋,虽然这份勤奋的功臣是“赚钱的愿望”。

 

巴菲特的这份坚持,居然成为了乘客们和公交车司机的“生物钟”,倘若有一天巴菲特没有成为持有NO1公交车通票的乘客,司机都会习惯性地搜索一番,像是看不到巴菲特就不是开早班车的节奏。在繁忙的第三条送报线路工作状态下,巴菲特还不忘为自己找零碎的思考时间,他还找到了一个简约时尚的工作效率“加时器”。巴菲特把复杂、无聊、重复性高的送报工作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完成攻略,他要求自己跟自己竞赛。

 

“你看,在那段时间,报纸会比以前薄一点点,因为新闻用纸实行配给供应。36页的报纸,其大小、厚度正好。我拿着一捆报纸站在门廊的一端,抽出一份,把它叠平,然后把它卷成圆筒形。接着,我会在腿上拍打拍打报纸,用手腕把报纸旋个圈,让它沿着门廊滑行。我可以让报纸滑出50英尺,甚至是100英尺。这有点考验技术,因为公寓的门离门廊的距离不一样。我一开始会送距离最远的。不过,这个手法可以让报纸停在离门只有几英寸的地方。有时,门口还有牛奶瓶,这就让事情更有趣了。”巴菲特说。

 

很多人都经历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又有几人会将无聊转换成更大的兴趣爱好?恐怕多数会选择放弃,少年巴菲特没有放弃,因为他喜欢赚钱、攒钱,即便只是一个报童,他也要将自己的财富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

 

巴菲特在送报的同时,顺便还给客户推销台历赚“外快”,这样的多重推销员身份现在已经不算新鲜了,不过,能将生意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比得上巴菲特,包括那些年长于巴菲特的老送报员们。

 

巴菲特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会向客户索要一些过期的杂志,通过杂志上呈现出的相关出版信息,主动联系出版社,将出版的同类最新期刊、杂志做成卡片,也就是现在的企业宣传画册、DM单等广告,再向这些客户推销最新的杂志。就这样,巴菲特的顾客越来越多,经过巴菲特手送出去的报纸、杂志、期刊都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迅速暴增。在报童的大军中,巴菲特绝对是佼佼者。

 

 



 
 
 
 

商品简介

他睿智而有才华,盘活了糖厂,振兴了烟厂,从此成为一代“烟王”……然而命运却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他正风光的时候,“私设小金库”让他锒铛入狱,他从“烟王”沦为了“囚徒”。铁窗生涯没有终止他的脚步,因为身体病痛,他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在古稀之年开始种冰糖橙,凭着执着与坚韧,成为了一代“橙王”,他就是褚时健。“褚橙”这个富含故事的橙子名成为了他的代表,而他的“第二梦”也在他八旬之时开始盛开!

 

 



作者简介
王楠,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传媒策划人士。曾就职于长春电视台、吉林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产业。笔锋犀利、言语幽默、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创作风格中将文学作品唯美诠释,擅长创作诗歌、散文、行业文案等,尤为擅长人物传记、经管、社科及文史类作品的撰写及创作。已出版作品《顺丰而行:王卫传》。

目录
目录
序 / 001

1 缘起奥马哈 

扫扫股神“二维码”

生意经之“谨慎” 

父子店的崛起 

最牛的交易 

股神,你来了? 

2 少年生意经 

痴迷数字的敏感者 

赚钱NO1 

叛逆少年 

报童爱上了“滚雪球” 

3 巴菲特投资的秘密武器 

投资伊始 

逼出来的大学生涯 

攻哈佛遭婉拒 

格雷厄姆的幸运

价值投资与复合式增长 

4 巴菲特的两个女人 

巴菲特的爱情经 

吝啬的铁公鸡 

慈善“不归路” 

第二任妻子的蝶变

5 巴菲特发财有高招

合伙人公司 

愿者上“钩” 

“无”边际效应

“雪茄式战术”

6 “神机”来自“妙算” /

从无限到有限 / 

狡兔“四”窟 / 

买公司来赚钱 / 

冷静退场,熊追上来了 / 

7 一个好汉三个帮 / 

从分散到集中 / 

成长股投资 / 

若无芒格,何来股神? / 

习惯的力量 / 

8 赚钱是个技术活 / 

经济护城河 / 

不可复制的品质 / 

转变的力量 / 

与众不同的资源 / 

结构性竞争优势 / 

投资就不要赔钱 / 

9 “股神”之路不可复制 / 

巴菲特的钱袋子 / 

能自我实现的“预言” / 

资本玩家 / 

成“神”之路 / 

重仓股前三甲 / 

他,难以复制 / 

10 那些“滑铁卢”的教训 / 

美丽光环不一定真美 / 

错的时间,错的坚持 / 

本金,投资根基 / 

股神与中国 / 

对的时间,错的决策 / 

矛盾的真理 /

11 至死不渝的心声 / 

死了也要管理公司 / 

死了也不卖“老本” / 

死了也要为公司省钱 / 

死了也要飞机来陪葬 / 

死了也要吃和玩 / 

死了也要留后手 / 

死了都要爱 / 

12 “巴菲特”的玩法与活法 / 

玩转投资界 / 

将抠门进行到底 / 

熊市生存之道 / 

养生之道 /

内容摘要
他虽然不算贵族,但祖父两代均有经商,且家境殷实。即使生活没有负担,他却天生与财富“剪不断、理还乱”。他六岁卖口香糖赚取了第一桶金,七八岁卖汽水、九岁卖二手高尔夫球、十岁在赛场卖零食、十一岁开始投资人生第一只股票……他不缺钱,却从小和钱打交道,而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要赚很多钱。
从接触股票开始,他的人生道路开始变化,甚至在中学时期他就已经摸索出了自己发迹的轨道——滚雪球。他的财富随着送报、游戏机、农场等生意变得越来越大。大学毕业,他从此开始了他的股市风云路。而通过股市投资,他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股神”,他的自身财富也逐渐攀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他就是沃伦?巴菲特,一个投资天才,一个与钱有缘的商人。

主编推荐

他是财富的神话,

他是投资界的传奇。

他的每一句话,足以让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受用终生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报童爱上了“滚雪球”巴菲特上中学的时候,因父亲霍德华工作调动,他也不情愿地转学到华盛顿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又是一个新环境,巴菲特不是适应能力不强,而是他相比之下更喜欢熟悉的事物,新生的一切对于巴菲特来说都充斥着烦恼与失落。
此时的巴菲特学习成绩很差,这主要与巴菲特自身因素有关:他从内心深处反感一切陌生的东西,他总是莫名其妙地焦躁、不安和窝火,他还不停地幻想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或者说做着白日梦,他的所有兴趣仅限于课堂上勾勒莫名其妙的表格——比如,巴菲特会将股票走势图带到课堂上,他还拒绝老师的劝慰和辅导……幼年时期巴菲特“乖宝宝”的形象俨然不复存在了,老师眼里,他固执、懒惰、粗鲁得没有丝毫优点。
能和巴菲特说上贴心话的只有两个比他更糟糕的“问题学生”,这也就助长了他调皮捣蛋的作风恶劣地发展下去。要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师还是整个社会风气中最值得骄傲和敬仰的职业,没有几个学生能够颠覆这个形象,可想而知,巴菲特得糟糕到什么样子。“我的情况很快变坏,我的父母绝望了,他们绝望了。”巴菲特回忆,他只在一门课上表现优异,那就是打字。
巴菲特打字速度超级快,那时候没有Internet,连微机也没有,但巴菲特就读的爱丽斯·迪尔中学在华盛顿算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配一台手动打字机。每次老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巴菲特总是在别人还没有做足准备工作时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巴菲特结束打字的同时,很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焦急和恐慌,巴菲特速度越快,其他人就越慌乱。巴菲特在打字课上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即便远离奥马哈之后的生活再无聊,巴菲特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赚钱的机会。巴菲特找到了一份报童的工作,这样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却跟“业绩”直接挂钩的职业,意味着巴菲特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
巴菲特送报的第一条线路就是每天早上在他住所的附近派送《华盛顿邮报》。这份报纸的性质有点类似于中国各个省市的日报或晚报,及时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尤其在那个媒介还不算发达的年代,《华盛顿邮报》成为更多市民的精神食粮,这就使得巴菲特的工作量始终徘徊在“超负荷”的边缘。巴菲特曾回忆说:“第一年,房子都隔得太远,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你每天都得送,包括圣诞节。在圣诞节早上,全家都必须等到我送完报纸。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就帮我送,但钱还是归我。我房间里有很多罐子,里面都是50美分和25美分的钱币。”在美国,圣诞节如同中国的农历新年一样受到重视,如果连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休息”,并且付出得到的回报又非常少的话,显然这份工作不能够满足巴菲特“要变得非常富有”的梦想。
于是,巴菲特又开辟了第二条送报线路——每天下午相对固定的时间派送《明星时报》。这是一份当时非常主流的一份媒体报纸,只有那些华盛顿的贵族家庭才配拥有的“阅读特权”。这样,巴菲特就很自然地跟贵族们有了交流,也就更激励他去实现变得富有的终极梦想。
不久之后,巴菲特又开发出了第三条送报线路,这条线路的开通,成为巴菲特跻身上层社会、结交上流人群的捷径。巴菲特游说负责分派路线的“领导”,请求将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派送的威彻斯特地区交给他来负责,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巴菲特只有十三、四岁,是很难与上流人群产生共鸣的。虽然一份小小的送报工作不足以证明这个职业的高度,但良好的沟通是促成工作与客户和谐发展下去的根本因素。
谁会想到,这位“领导”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而巴菲特就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良好的机遇。在巴菲特的新客户中,有美国参议员、上校、高级法院的法官,还有包括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负责指挥陆军妇女军团的奥维塔·卡尔普·霍比太太和物价管理局办公室的负责人里奥·汉德森在内的美国上流砥柱。能够给这些名门望族送报,巴菲特可谓一口吃了一个大胖子,这笔大业务让巴菲特得到的不仅仅是薪酬上的“增肥”,更有对整个巴菲特家族不可估量的未来指引性作用。
因为第三条线路的开辟,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春谷地区派送《华盛顿邮报》的第一条线路工作,显然,让这个视钱如命的小伙子割断一条赚钱渠道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巴菲特懂得,有时候“割舍”是为了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获取”。
对于一个成熟的送报工巴菲特来说,第三条线路的送报工作还是挺有难度的,他必须瞬间强大才能足以应对复杂的逻辑和挑战。
巴菲特变得更忙碌了,他都没有时间吃早饭,这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在健康和赚钱同时作为利益存在的时候,巴菲特一定会选择赚钱,亦或者说,金钱与其他各类因素并存之时,巴菲特看到的也只有“金钱”,仿佛这一生,赚钱才是巴菲特的宿命。
威彻斯特地区范围很大,巴菲特负责的五个区域中,有四个相邻,一个较分散。这就要求巴菲特每天必须早早起床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派送范围分散且路途遥远,巴菲特必须乘坐公交车去完成派送工作。他每天花费3美分购买公交车通票,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购买公交车通票的人,足以证明少年巴菲特的勤奋,虽然这份勤奋的功臣是“赚钱的愿望”。
巴菲特的这份坚持,居然成为了乘客们和公交车司机的“生物钟”,倘若有一天巴菲特没有成为持有NO1公交车通票的乘客,司机都会习惯性地搜索一番,像是看不到巴菲特就不是开早班车的节奏。在繁忙的第三条送报线路工作状态下,巴菲特还不忘为自己找零碎的思考时间,他还找到了一个简约时尚的工作效率“加时器”。巴菲特把复杂、无聊、重复性高的送报工作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完成攻略,他要求自己跟自己竞赛。
“你看,在那段时间,报纸会比以前薄一点点,因为新闻用纸实行配给供应。36页的报纸,其大小、厚度正好。我拿着一捆报纸站在门廊的一端,抽出一份,把它叠平,然后把它卷成圆筒形。接着,我会在腿上拍打拍打报纸,用手腕把报纸旋个圈,让它沿着门廊滑行。我可以让报纸滑出50英尺,甚至是100英尺。这有点考验技术,因为公寓的门离门廊的距离不一样。我一开始会送距离最远的。不过,这个手法可以让报纸停在离门只有几英寸的地方。有时,门口还有牛奶瓶,这就让事情更有趣了。”巴菲特说。
很多人都经历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又有几人会将无聊转换成更大的兴趣爱好?恐怕多数会选择放弃,少年巴菲特没有放弃,因为他喜欢赚钱、攒钱,即便只是一个报童,他也要将自己的财富滚成一个大大的雪球。
巴菲特在送报的同时,顺便还给客户推销台历赚“外快”,这样的多重推销员身份现在已经不算新鲜了,不过,能将生意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比得上巴菲特,包括那些年长于巴菲特的老送报员们。
巴菲特有自己的一套秘诀,他会向客户索要一些过期的杂志,通过杂志上呈现出的相关出版信息,主动联系出版社,将出版的同类最新期刊、杂志做成卡片,也就是现在的企业宣传画册、DM单等广告,再向这些客户推销最新的杂志。就这样,巴菲特的顾客越来越多,经过巴菲特手送出去的报纸、杂志、期刊都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迅速暴增。在报童的大军中,巴菲特绝对是佼佼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