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习录
  • 传习录
  • 传习录
  • 传习录
  • 传习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习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53 2.3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3925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30295569

上书时间2024-05-2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2 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3 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注释
1 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2 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3 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以为是说万事万物都有特定的道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违背呀?”
先生说:“在万事万物上探究至高无上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至高无上的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地步便是至善了,显然也没有脱离客观事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境界。”

内容摘要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士人的推崇。

精彩内容
 原文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
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
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注释1徐爱: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
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门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爱”即徐爱的自称。2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3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4“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5居夷三载: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6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全以“旧本”为准,就是朱熹所说的有很多错误的那本。
我刚开始听到时感到很惊讶,继而感到怀疑,过后我苦思冥想,又相互参考比较,又向先生请教,最
后我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之寒冷,火之热烈一
样,就算是“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有疑惑”。
先生天生睿智,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少时豪放不羁,又曾经沉溺于诗词文章,钻研佛、道两家的学说,因而突然听到他的学说,都把它看成是标新立异、奇谈怪论,也就不去仔细考究了。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被贬到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中静养修身,精纯的功夫本来就已经超凡人圣,进入绝妙的境界了。
我早晚在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发现先生的学说,刚接触到时感觉浅显易懂,进而深入研究又觉得十分高深。表面上看好像很粗疏,但认真探究就会觉得越发精妙。刚刚接近时感觉好像很容易达到,但深入到里面去就会越发觉得无穷无尽。十几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下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到过先生的学说,有的开始就怀着轻视、不屑的怨恨之情,因而没谈上几句就急于传闻偏见,主观臆断、妄加揣度。像这样,如
何才能真正懂得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学生,听了先生的教诲,往往是学到一点漏掉两点。就好比相马时,只看见马的雌雄黑黄,而舍去识别千里马的特征这一关键环节。因此,我把平日所听到的言辞完全记录了下来,私底下拿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学生徐爱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
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俊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