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烛照智慧的轨迹:冯契的哲学史研究(精)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81.59 6.9折 11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瑞泉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3415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32047659

上书时间2024-05-1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至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母校哲学系任教,曾兼任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2002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的兴趣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旁及中国思想文化史,近年来注重观念史研究。著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1991、2007),《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1999、2005、2015),《平等观念史论略》(2011、2018),《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2019),以及合著《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2019)等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冯契和现代中国哲学  
第二章 于历史深处通达智慧之道——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智慧说创作  
第三章 思史互动——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成书历程为视角  
第四章 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路径与内涵拓展  
第五章 智慧的实践之维与哲学史的写法  
第六章 知识与德性——冯契的智慧说与哲学史书写  
第七章 现代化视角下的回望——《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哲学史视域  
下  编
第八章 冯契晚年对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关注和贡献  
第九章 冯契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  
第十章 冯契的中国佛学研究——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  
第十一章 冯契的明清哲学思想研究  
第十二章 冯契新文化运动研究与智慧说价值论的确立  
第十三章 冯契评“科玄论战”  
第十四章 从历史研究到理论创造——冯契对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  
第十五章 成性存存,自由之门——冯契对王夫之的哲学书写  
第十六章 冯契的“境界论”思想——兼与王国维的“境界论”思想之比较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的目标是研究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与其“哲学史两种”之间的思史互涵互动的关系,进而探讨“智慧说”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式的新开展。与单纯的哲学史家不同,冯契先生是哲学家写哲学史,因而“智慧说三篇”与“哲学史两种”,虽有侧重于“思”与“史”的分别,又绾合为个性鲜明的整全的哲学创作。本书的阐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重在讨论“思史相与”:冯契的哲学史书写如何揭示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又内在地导向了“广义认识论”的建构;下编为分论,重在考察“史中之思”:讨论冯契在对中国哲学史上的诸多学派、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中,如何化智慧理论为方法,开掘其中的哲学意蕴。“思史相与”和“史中之思”合而观之,构成对冯契哲学史研究的再研究,开示了中国哲学史的新方式。

精彩内容
刚从教条主义和独断论的压抑中获得解放的冯契,其哲学有明朗的反独断论气质。他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在这方面黑格尔、马克思和中国儒家有相通的一面。但是他同时又经受过怀疑论和相对主义的洗礼(休谟、康德和庄子、禅宗),因而对于如何达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提供了辩证法的方案。这里的关键是“逻辑思维的辩证运动”的观念,它表示人们用理论思维去把握“性与天道”将是一个历史过程。范畴作为最基本的概念,本身是流动的而非凝固的,由此结成的范畴之网才能帮助我们获致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因为此故,理性运用概念和范畴之运思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终点,在那一刻,人类可以停顿下来,踌躇满志地以为终极真理尽在掌中。表现在体系安排上,与黑格尔主义的封闭性——黑格尔将其自身的哲学视为绝对精神的完满实现,因而哲学的历史由他的哲学的出现而终结——不同,冯契用易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去理解人类认识史,又继承《易传》对《周易》的范畴体系性安排所体现的精神,强调“《易》在‘既济’(第63卦)之后,受之以‘未济’(第64卦)为终,正说明一切完成是相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这是优于黑格尔封闭的逻辑学的地方”。以这样的精神来理解“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的命题,那么虽然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新出的哲学实现了对哲学史的总结,但总是阶段性的。“总结”并非“终结”,哲学的发展不会因为某种哲学的出现就“终结”,由此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发展观和目的论的紧张。
(第二章于历史深处通达智慧之道——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智慧说创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