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4.14
6.2折
¥
55
全新
库存66件
作者施久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86796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201866383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林崇德、施久铭等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长期专注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并出版了很多相关的著作。这些研究有助于帮助校长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将核心素养落地。
目录
目录总序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翟 博 001序 核心素养实践的中国智慧 成尚荣 007辑一 核心素养的“核心”关系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施久铭 003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人民教育》编辑部 00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辛 涛 姜 宇 012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 成尚荣 020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林崇德 023学业质量标准: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 辛 涛 029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032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 张 华 039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 余文森 044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问题 王烨晖 辛 涛 046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 杨向东 054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以创新素养为例 师保国 064辑二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核心素养命题的提出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 施久铭 073向上飞扬 向下沉潜——核心素养的召唤和我们的应答 成尚荣 077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核心素养的最终指向是教育的高质量——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 周丽婷 084带着思想去实践——核心素养落地的“123”路线图 李永强 091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 丁小彦 097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任学宝 104口述历史教学:人性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张雪亚 倪 仲 111创客课程:让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能力” 胡晓军 116如何实现普通高中“每天一节体育课” 秦洪敏 120高中化学课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 占慧军 125实验是生物课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环节 孟 蕾 130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 唐江澎 136核心素养落地推荐的“二维动作” 郭 涵 143成志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表达 窦桂梅 152核心素养落地必须与学校发展相契合——来自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 晓 162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需要“整体视野” 刘希娅 170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变革数字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极富空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 范太峰 178辑三 核心素养落地的难点与突破优选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辛 涛 姜 宇 189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自优选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刘 晟 魏 锐 周平艳 师 曼 刘 坚 198新加坡21世纪素养教育的学校实践 师 曼 周平艳 陈有义 刘 晟 魏 锐 刘 坚 212核心素养落地的靠前视角 杨德军 余发碧 王禹苏 郭玉婷 李 静 224
内容摘要
靠前上对“核心素养”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在我国,“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与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如何与一线实践融合,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策略;核心素养培养中有哪些难点,核心价值观、综合素养如何在实践中落地……本书将逐一回应与解答。
主编推荐
?本书的文章都是经过《人民教育》杂志筛选、整理而成。凭借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人民教育》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刊”,这样的定位保证了本书的非常不错性、公正性。?核心素养是近来教育界的热词,但是对其概念,对其与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改革以及如何与一线融合等问题,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甚明了。本书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为广大一线工作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指引,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本书中的突出亮点有二,一是涉及学科层面核心素养的落实,二是从靠前环境出发,探寻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研究,扩宽了进行核心素养研究的视野。
精彩内容
序言总 序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翟 博《人民教育》编辑部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这套丛书,可喜可贺。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教育》杂志,积聚了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读者亲切地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刊”。近几年来,《人民教育》杂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宗旨,着力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回应,获得读者高度认可。其中,既有对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观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也有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办学的新经验,还有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更有最前沿的学习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从《人民教育》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分类结集成册,既充分发挥了文献的长远价值,便于读者系统阅读,也能够更好地扩大传播面。在当前转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阅读背景下,高水平的专业文章更能够帮助读者聚焦关注点,提高阅读的获得感,提升专业水平。具体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丛具有如下特点。,丛书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对重大教育课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了丰富且可资借鉴的回答,是引领、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珍贵文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断,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抢先发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解决好德与才相统一的问题;要让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认真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理论,是新时代给基础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要切实承担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植根于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把中华很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重新思考、践行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的标准。坚持育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从单纯以学科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转到全面发展的理念上来;从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发展转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上来;从过于强调统一步调转到更多关注个性发展上来。《人民教育》精品文丛,正是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围绕以上重大课题、重要使命,组织国内很好专家、很好校长教师,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案。《新时代学校使命》一书,由社评和《人民教育》核心议题的前言构成,高度凝练了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质量观、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体教育学》一书,力图借助“身体教育学”这个近期新概念,以整体的观念来推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一书,期待带动整个基础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以适应未来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书,以活生生的案例来展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管理、课程、空间设计等诸多实践路径。《还可以怎样学习》一书,聚焦近年来学生发展素养目标的变化,以优选视野介绍更广阔、更多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专注于校长的价值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和沟通领导力等核心要素的实践解读。《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一书,关注教师的成长与高原期突破。《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一书,汇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长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图为校长教师打开新的窗口,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第二,丛书集中展现了中国教育实践经验与智慧,引导读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的一个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学的每一堂课,都在努力体现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国家顶层设计与一线微观实践高度融通呼应。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美好教育的热烈追求,是中国教育成功的重要动力。纵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对美好教育的追求,成为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创造的重要驱动力。这套丛书中提炼的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的改革经验,无不是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与时代潮流合拍,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近年来,中小学涌现了一大批好校长、好教师,就在于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涵养博大的精神世界,从宏观上保障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突破点,是从主要关注教学方式层面的改进转向学校整体层面的变革,体现了与新时代精神的密切呼应。从这套丛书中还可以看到如国家认同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课程构建与优化、选课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的中小学扎根中国大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很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教育自信的来源,值得学校校长、教师认真研读、借鉴。第三,丛书呼吁教育工作者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伟大的学校,不是仅仅为升学服务的学校,而是要为学生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学校。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谋生就业能力,也意味着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伟大的学校,也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还应该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教师从心底里认同教师职业,才能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之中,也才能获得自身职业价值的实现,收获作为教师的幸福。伟大的学校,善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帮助教师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书揭示的秘密所在。伟大的校长,其领导力不仅体现在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上,还体现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教育的定力,“习惯于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务实,求稳,但内心却向往教育的理想,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伟大的校长,是善于成就教师的校长。李烈感言:“当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长时,如果老师们在背后这样说:‘李烈当校长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在快乐地工作着’,那就是对我优选的褒奖了。”伟大的校长还应是很好的学习者,善于在繁忙的事务间隙,终身学习,反思完善。在工作中,伟大与平庸的区别往往在于能否不断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断发现心灵伟大的教师和存在无限发展潜能的孩子。伟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教师是深度参与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无论是做“四有”好老师,还是做好“引路人”,教师自身的精神修养是前提,这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养、对丰富个性的包容、对人的发展性的充分认识、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艺术、自我情绪管理,等等。善于发现美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他们还是一群积极回应环境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行动来调整自己,跟着时代一同进步。这些伟大教师的特质,读者可以从《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等书中充分感受。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技术变革等都给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考验着我们队伍的素质,更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2013年,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愿读者在这套丛书中,能够充分感知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学校办学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规律,发展和培育伟大学校、伟大校长、伟大教师成长的“基因”,立志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为伟大的时代贡献自己的价值。2018年7月(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序核心素养实践的中国智慧成尚荣我们对《人民教育》杂志有一种信任感,因为它总是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对关键问题给我们以鲜明的方向感,而方向的引领又以专业的方式来呈现。《人民教育》的思想引领、专业引领是准确的、有效的,具有非常不错性。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与实践正是这样。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第一次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首要位置。《人民教育》以特有的敏感性关注这一话题,并将这一话题以教育改革主题的方式,组织普遍而深入的讨论。第二年,编辑部就以编者按的形式指出,“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靠前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观点鲜明而坚定,文字洗练而极富感召力。校长们、教师们是认同的,是喜欢读的,并作出了积极的应答。紧接着,《人民教育》深入观察,深刻思考,精心策划,持续设计,对核心素养分专题讨论。直至今天,关于核心素养的报道从未停止,表现了编辑部对教育改革的远大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意志,其政策性之强、方向性之明、专业引领性之高,令我们钦佩。这本集子正是5年多来《人民教育》关于核心素养讨论以及实践文章的汇集,是文萃,更是思想的精粹,也是实践的典型案例的荟萃。集子取名为“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是指思想精粹聚焦于实践,转化为实践,进而引领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实践”凸显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其要旨是探索并逐步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国实现方式,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模式。书名透出了教育的民族自信与自豪,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鼓舞性,“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归结起来就是:从“准备好了吗”到“核心素养落地难点的突破”。这是个过程,但告诉我们,只要准确把握、认真实践,就会从“准备”出发,让“准备”成为现实;我们应该用行动让核心素养在课改、教改中落地,并进一步推进课改与教改。它显现了以下具体特点。其一,真切的提问引发深切的关怀。施久铭先生在文中有个大气的标题:“站在为未来而改变的门槛上”。其实,这是个提问,标题的后半句应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准备做什么。显然,核心素养成了走向未来的门槛,我们不能只站在门内瞭望,看到美丽多彩的风景,更为重要的是跨出一步,参与到风景的建设与描绘中来。但是,跨出去必须改变自己,抑或说跨出去便是一种改变,而改变则是开始新的变革旅程。这是一种对课改、对教师的深切关怀。久铭先生说:“‘核心素养’提醒我们,回到育人原点,思考学校课程的出发点。”没有洞察力、反思力,不可能有这样的判断。“中国实践”需要“中国式的关怀”。其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模式。立德树人是中国践行核心素养的实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旨归。《人民教育》杂志始终把核心素养的讨论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这个视角看,核心素养不是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核心旨归的举措。这是中国实践的又一显著特征,以这样的表达引导中国实践,着力研究、解决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三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不过,这一回答还应再提升,那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表达、中国实践,具有中国境界。《人民教育》正是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其三,重构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图景,让中国实践成为走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然要对中国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未来图景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深入,在实践中重构。书中所选用的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的文章《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很好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会带来课程改革的突破与超越,具体表现为: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标准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等等。这一图景既是未来的,也是当下的。其四,《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具有靠前视野,与世界教育潮流相融合。核心素养话题具有靠前性、全球化的色彩。《人民教育》杂志很好关注靠前上课改教改的潮流,书中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21世纪素养教育实践的介绍,让中国实践打开了大门,回应着世界教改的声音,彰显了中国的实践智慧。这始终是《人民教育》的大视野、大格局,以及理论上的高格调。总之,《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值得一读,它所表达的中国实践智慧将会影响当下的实践,也会影响世界的课程改革。它将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一份重要文献。(作者系原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委员会委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