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子去修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66
4.9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煜萍 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2188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2667803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1973年生,复旦大学法学硕士,1995年通过律师从业资格考试,现担任上海某中大型保险公司中高级管理职位。
目录
第一章 /001
道不可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第二章 /006
居无为事:一切言行循于自然天成
第三章 /014
无为之治: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内心纯朴、不起贪念
第四章 /020
道冲不盈:道深沉无比,功用无穷
第五章 /023
无仁守冲:不偏执无倾向,持守虚静
第六章 /028
玄牝之门:道涵养万物,不绵不息
第七章 /032
无私成私:做事的出发点在于心正,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危险面前
身先士卒
第八章 /038
若水不争:不以主观努力的方式去做事
第九章 /043
功遂身退:做人低调时常处下,做事内敛但求称心
第十章 /048
载营魄抱一:在事务中磨砺心性,达到心境澈净、心无滞碍
第十一章 /056
有利无用:有的好处不会少不可多,无的用途不会缺也大用
第十二章 /062
为腹不为目:摒弃物欲的诱惑、贪欲的满足,保持内心宁静恬淡、
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068
宠之为下:内心小心翼翼,做事认认真真,才能不负众望
第十四章 /074
混而为一:道态混沌,恍恍惚惚
第十五章 /080
道者之容:依循天性,容态谦恭,心境豁达
第十六章 /088
归根曰静:精神空明,回归人之初的本性
第十七章 /093
百姓自然: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正、引领和差异化点拨
第十八章 /099
道废国乱:存大道,才能建立起心灵纯朴、家庭和谐、政治清明的
社会环境
第十九章 /104
见素抱朴:少有欲望、抱定拙朴,是管理的治本之策
第二十章 /110
蔽而不成:在最好的时光求新求变
第二十一章 /118
以顺众父:掌握了道,就掌握了破解万事万物的总阀门
第二十二章 /122
内敛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争之法
第二十三章 /130
道者同道:顺应外界,却无挂碍
第二十四章 /135
企者不立:以自我为中心是多余且无用的,一定要顺着自然来做事
第二十五章 /139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是顺势而为、任天而动、不乱作为、主动发
现和利用规律而为
第二十六章 /146
静为躁君:注重个人的静与重的修为,认真经营天下
第二十七章 /153
善行无迹:依循人、财、物的本性利用好各种资源
第二十八章 /160
朴散为器:以朴为原则制订方针政策
第二十九章 /167
无为无执:个人生活从简,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174
物壮则老:保持成长性,具备不发生冲突的实力
第三十一章 /179
恬淡为上:以恬淡之心应对冲突和挑战
第三十二章 /183
知止不殆:行权要适可而止,让百姓自我管理
第三十三章 /192
自知自胜:达明之人一定自知、自胜、有志、有追求
第三十四章 /202
以不为大:既谦下也助人,能成就自己
第三十五章 /207
道淡无味:高举大道旗帜则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213
柔弱胜强:守弱,不是甘居弱小不强大,而是不断成长并能保持谦柔
第三十七章 /219
镇之以朴:以朴镇乱,归于寡欲
第三十八章 /224
居厚处实:内心守住道的意,不刻意于德的形
第三十九章 /235
以贱为本:终极之理在于无,谦卑居下也无妨
第四十章 /241
知返用柔:抓住道的运行规律和使用方式,不怕眼下吃亏
第四十一章 /245
勤而行道:道义博大精深,行道也不傲娇
第四十二章 /255
损益平衡:万物发端于道,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多面性
第四十三章 /261
至柔为上:依循物性,柔和处事,是最佳实践
第四十四章 /265
知足知止:看淡名利,只要基本的个人声誉和物质需要
第四十五章 /270
清静为正:守得住道,发挥才气,不必在意外界的眼光
第四十六章 /274
不欲无争:眼中无利,心中不贪,满足的愉悦才最真实
第四十七章 /278
道在我心:知了道的精华,心灵通达,少有劳顿,万事可成
第四十八章 /282
闻道日损:修行做减法,最后留下的唯有无为
第四十九章 /285
圣人无心:无有自己,善信所有,浑朴待人,是修行无为之法,能
创造和谐关系
第五十章 /290
不入死地:遵道而行,可保性命,活出高质量
第五十一章 /295
尊道贵德:道出自然,生养育护万物,万物知恩重道,依道而为
第五十二章 /299
毋遗身央:要外修其形只现柔和,更要内修其心明心见性
第五十三章 /305
行于大道:多为治下着想,多为民办事,才不会招来谩骂
第五十四章 /309
建德抱一:以道内修,成为最好的自己,去造福一方、影响一片
第五十五章 /313
至和至精:护元气、修精气、固力气,任何阶段都要保持活力满满、
上进之势
第五十六章 /320
知者弗言:少说多做,完善自我,融入环境,柔和处事,方为正道
第五十七章 /324
以正治国:上梁要正守住道,下梁不歪可自治,这是管理总纲
第五十八章 /328
方而不割:心中有道,懂得辩证,识得尺度,可长治久安
第五十九章 /332
治人如啬:少费周章减少消耗,是修心与管理的长久之道
第六十章 /335
治国如烹:依物性而动,不妨碍百姓,是以道治理的高招
第六十一章 /338
大邦宜下:任何情况下,都持守一颗谦卑的心
第六十二章 /340
坐而进道:选用有道人才,有利事业发展
第六十三章 /344
犹难无难:把握辩证思维,把困难看大点并作于易,终是无有艰难
第六十四章 /347
为之未有:自始至终让事物保持安定、无隐患的状态,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352
不智治国:小聪明不如大智慧,方可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354
善居于下:不争利、不施压,保持谦和,方得民心
第六十七章 /356
小国寡民:各安其好,无有争斗,是理想的最佳状态
第六十八章 /358
为人予人:有利他之心,为不争之行,这样会越做越有
第六十九章 /361
持而保慈:与人以爱,与己以严,低调行事,路会越来越开阔
第七十章 /365
不争之德:不争是古已有之的大准则,任何人都要秉持
第七十一章 /368
慈兵必胜:心怀慈念,不出冲突,是最大的无敌
第七十二章 /371
披褐怀玉:不必注意外在,关键的是身怀本领
第七十三章 /375
以其病病: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承认缺点,是进步的阶梯
第七十四章 /378
民不畏畏: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第七十五章 /381
勇于不敢:既意志坚定又顺势而为,才是天之道
第七十六章 /384
代司杀者:各安其位,保持各方面稳定的状态
第七十七章 /387
无以生为:不盘剥百姓,不沉溺享乐,保持恬淡才是真的尊重生命
第七十八章 /390
柔弱居上:做一个谦谦君子
第七十九章 /392
高者抑之:守好王道,要服务他人、成就他人
第八十章 /395
受邦之垢:居弱处下,能战胜一切,成为人主
第八十一章 /397
恒与善人:宽宏大度,不苛责于人,向外界展示善意
后 记 /400
附 录:《道德经》全文 /404
内容摘要
本书参详了古今诸多大家的解老之作,并以全新的解老方法力求新解出新意。一注重考证字之本义。溯源关键字的字形演变,查找老子时代或更早时代文献中的释义,探求本义而非后世衍义。比如,“静”的本义是持守初心。二是多设想老子时代的场景。基于老子善于观察生活和社会现象,以此提炼观点、升华思想,力求找到老子的视角,贴近老子自己的心境。三是注重章与章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整体性、全面性上把握老子所要表达的含义,防止断章取义。
主编推荐
虚静、谦下、顺自然。正心、正念、正行、正果。 对《道德经》的感悟,千人千面。我们通过探索字的本义、章节的逻辑,回到老子的场景,以期触及老子本人的心境,力求解老有新意。 《道德经》已跨越千年时光,历久弥新。在时代越有浮华之时,它所带来的启迪越显珍贵。权且撇开辩证法、唯心论等的哲学角度,它对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为人与处事能带来哪些启示?对高阶人士、中年人群以及奋斗青年、韶华一代又会否有不同的启示? 要找到答案,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子去修行一番。长期坚持、反复精进,能达开悟通透之境,自然是极好的。即便只跟着修行一次,能有点滴收获,甚至只受一语一词的点醒,也是好的。尔后,践行之……终会遇见一个不同的自己。
精彩内容
第一章
道不可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jia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开宗明义,一开篇就讲道是什么。其实后面还有数章在描述道。我们借用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可能更容易理解。天地开始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气,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玄乎得很。这就是道的状态,说不出,讲不透,需要靠内心去体会。某时,在某种条件下,重物质降落成为“地”,轻物质上升成为“天”,天地之间的空间越来越敞亮、明朗,道用无穷尽在其间。
第一章讲的就是这个“道”。道,是说不出讲不透的,需要靠内心去体会。体悟越深,越会感觉到其中的深奥、玄妙。
一、道无法用言语描述。无法用标签框定
“道/可道/非恒道”。道,如果能说得出来,就不是道了。“恒”,有版本写为“常”,是为避讳皇帝名字而改。我们还原本意,用“恒”字。道,是宇宙规律、自然规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不可捉摸,不可触摸,但却永恒存在,永远地作用于宇宙,持久地主宰万物。
现在,又要把它说给大家听,这就是要强行说它了。而一旦描述,其实已经限定了它,也就带有了局限性。这正是道的永恒性和不可捉摸性。不可捉摸之中,包含着变化。我们可以用活的“太岁”来理解。太岁,形态上没有定式,究竟是什么物质还说不清。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恒存在又不断变化。
“名/可名/非恒名”。如果把“名”理解成名利,认为名利可以被命名,就不是真实无虚的、永远的名利,那倒是符合道家思想。因为,老子提倡的是“死而不亡者寿”“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他不要浮名,要的是跨越生死且符合道统的名声。但这样去理解,与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所以,还是要从道是不可捉摸的角度去理解“名/可名/非恒名”。我们这样解释:名,一旦下了定义、做了标签,就不是原来那个名了。为什么呢?因为,下了定义、做了标签,就有了局限性,而初始的道与名,是不可限量的。
开篇两句,讲道与名,可见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理解透彻,以利于理解道家整体的思想。所以,要搞懂道与名之间的关系。道即名?显然不是。因为道是老子终极的概念,是金字塔尖中之尖。“道生一”,然后才逐渐有万物。所以,道与名不大可能平起平坐。其实,二者是内道外名的关系。以地球打个比方,地球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如果说道是地核之最内层,是地心,那么,名是地壳之最外层,是地表。地心,深藏不露,远不可知,没有地心,地球玩完儿;地表,外物附着,可以被感知。
二、天地和万物来源于无与有,而无与有同出于道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要理解这两句话,断句很重要。我认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与道同等重要的概念是无,与无相对应的则是有,因此,我采用“无”“有”“恒无”“恒有”的句读,而非“无名”“有名”“恒无欲”“恒有欲”的句读。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说的是,无和有,出自同一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出的这一处就是道了。也就是说,无与有,是同门的师兄弟。可见,道的状态虽是混沌的,但中间是有东西的,那就是无与有。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是作为天地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是作为万物本源的命名。这有点拗口,我们要倒过来说这句话:天地的始端是无,万物的起源是有。我们谈天说地,但什么是天,什么又是地呢?没法说得十分清楚,更多是一个大概念,而非特定的物质,所以还得回溯到无这个点上。而万物是物质之存在,所以是有。
无与有,是干什么用的呢?“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说,它们是观察“道”的渠道和途径。道是无形无相的,要去考察它,需要通过某种媒介。这个媒介,就是无与有,通过它们能看到道的“妙”和“徼”。
什么是“妙”?妙,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好,它的本义是“微之极”。一旦微小到极限,那几乎就是无了,这就是无和妙的关联。道可以无限小,在微小中观察道体的玄通。
什么是“徼”呢?归终也,意思是终极,还有边界之意。端倪也有边界之意,所以可以引申为端倪。带着边界的东西,四方上下,只会从有中来。所以,可以通过有去观察道广大无限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得更加直白点,意思就是:常处于无,就可以明白无的道理,通过无去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秘密。常处于有,就可以明白有的道理,通过有去观察万物纷纭的迹象。
三、道是玄而又玄的
讲了这么多,开了个头,但对老子思想的玄妙,应该已经有点感觉了。老子自己也承认,道是“玄之又玄”的。“玄”,黑色,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