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门俗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俗门俗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23 4.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雯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079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551018

上书时间2024-12-0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俗,也不俗

 

(代序)

 

 

 

我们所经历的,正在成为过去;我们所留下的,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俗”这一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它在纵轴上与时间沉淀的积累量相关,其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它在横轴上又与其所属地域特色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当地的人间亲情,滋养身心,聚合家庭,维系社会。

 

“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特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是以明此一方。”这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的表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各种社会资料,可以认识一方历史。记载民俗文化尤其是岁时令节相关的书,历代多有,著名者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明陆启浤《北京岁华记》、清顾禄《清嘉录》等,不胜枚举。这些书是彼时对岁时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家族或他人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它们带着深厚的乡愁烙印和地域特色,凝聚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展现出独具特征的风土人情,积淀成文明教化的原生状态,从而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社会环境装点得多姿多彩。

 

上海立县700年。开埠以前,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古代上海风俗敦朴,人物聪慧,勇于变革,创造了无数物产胜迹,足供后人向往流连,激励后人积极向上,这对当代物质与文化的发展,仍有重大意义和影响。记述上海风土杂著也很多,明代范濂有《云间据目钞》、吴履震有《五茸志逸》,清代毛祥麟有《墨余录》、王韬《瀛壖杂志》、葛元煦《沪游杂记》、黄式权《淞南梦影录》,民国年间有姚公鹤的《上海闲话》,以及《上海风俗大观》。新中国成立后,类似的书籍也有不少,比如《上海风物志》等。

 

闵行区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独具地域文化特色。闵行本地的民俗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更是时光在这方土地上驻足并留下的印记。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大量导入,原住民因动拆迁分散而居,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弭。所以抢救、保护这些散落在闵行这片热土上的文化遗产、对闵行现存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记录,是每一个本土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经过众多民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形成了《民俗上海•闵行卷》《上海风俗古迹考》《年味乡然》《上海市志(1978—2010)•风俗方言分志•风俗卷》(审定稿)《事物掌故丛谈•岁时令节》《图说中国人生礼仪》《春申物语》等重要文字资料。

 

而我们这本《俗门俗事》,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则是从上述资料和各种本土方志中所记载的民俗文化中梳理、选取部分珍贵资料,同时又参考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文史图书编辑而成的。因民俗文化中衣食住行、休闲文化、地方名胜等相关内容已在同系列的书册中有所包罗,故本书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全书将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重点讲述闵行乃至整个上海地区过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娱乐活动等,同时记录诸如婚嫁、丧葬、庙会等本地风俗,从闵行民俗的发展变迁中追寻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闵行人总能将岁时节令,过成有烟火气的模样:记忆里,春是爆竹声声,是除夕夜宴的“老八样”,是马桥“手狮舞”、颛桥“伞灯”,是青团,是铭记;夏是梅子黄时,弄堂里“称人”的吆喝,是黄浦江上的龙舟赛,是闹猛的庙会,是“滚”出来的粽子、腌出来的甜面酱;秋是回娘家助农事“斗量花”,是月饼、老鸭、芋艿和毛豆,是“斗香”“踏月”盼团圆,是颛桥重阳糕会上的摩肩接踵;冬是冬至夜的汤圆,是腊八里的“七宝粥”,是廿四的“送灶”糖和廿五磨的豆腐……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礼仪之邦的婚丧嫁娶,也反映着闵行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紧扣闵行本土特色和风情,对现有文字资料再次梳理、整合,力求取其精华,希冀读者能感受到浓郁的民艺乡俗、生活气息,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把历史遗产收集整理成书,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浩瀚工程。这也如同一个“打捞”的过程,从过往历史文献中“打捞”,也从千万个个人的记忆里“打捞”。在此,我们再次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闵行民俗文化集成编撰的本土文化工作者们和愿意记录并分享生活经验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耕耘其间,才使得闵行民俗文化的记录逐步丰富和完善。

 

旧时的流行,久渐成俗。民俗,带着故去岁月的烙印,成为乡愁的载体,但“俗”不能成为禁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随时代嬗变的是旧俗,不变的是礼敬人生的态度。

 

我们所经历的,正在成为过去,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那些不囿于地域、不限于时代的不“俗”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

 

 

 

编 者

 

2021年9月


【书摘与插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农历新年是“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始”。前一轮冬藏以后,新一轮春耕之前,既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又满怀着更大的希望。于是,春节自然成了农耕社会中隆重的节庆。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同样的过年习俗,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地方特色。上海是这样,闵行亦如此。

 

送灶神拉开过年序幕

 

相传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是一个身着明代官服的矮胖老头,三绺青须,一派富态。那是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派驻在每家每户的神祇,维护家宅火烛,兼负监察之责。沪上旧时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是灶神一年一度上天庭述职的时刻,家家为他老人家饯行。

 

 送灶神除用香烛外,多用团子、糯米饼、年糕,要紧的是饴糖做的元宝糖,又称“廿四糖”,还有柿饼、慈姑、芋艿、菱角等。其意实属行贿,饴糖与糯米糕粘住其牙,酒与酒酿将灶神爷灌醉,使其张不了口,记不住事,不会说这户人家的坏话了。整个沪地对送灶神都极为重视,有称“交年节”或“小年”的,一些徽商移民更将其视同过年。

 

有送,自然有接。接灶神的时间一般在元宵夜,沪上其他地区也有所差异。祭供之礼一如送灶神,再贴上新的灶马和对联,联语多为“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之类。

 

送灶神拉开了年事的序幕。二十五日“除尘”,就是大扫除;去集镇买新衣新鞋新帽子,准备年夜饭的菜肴,殷实人家开始杀猪宰羊。在外的人纷纷往家赶。二十五日夜,全家共食腊塌粥,未到家的人也要放上一碗,故又称“口数粥”。此粥寄寓驱疫祈福之意。

 

在准备过年的几天中,印象深的当数装糕。笔者儿提时所见到的有松糕、糖糕、印糕、一捏酥等。松糕是用糯米和粳米粉混合后蒸出来的,上撒红枣、瓜子仁、红绿丝等。糖糕是用糯米和粳米饭在石臼中捣出来的。有趣的是印糕和一捏酥,那是将糯米、大米、芝麻、黄豆各粉炒熟,加糖拌和后,用少许熟猪油作黏合剂,用印模压出的即印糕,用手抓捏出的即一捏酥。印糕是用形状各异的印模拓出来的,其形状有梅花、荷叶、果状、鸡心、鱼兽种种,望之可爱动人,含之香酥甜糯,入口即化。装糕时,满屋香甜味,小孩穿来挤去,充当着试吃的角色。50多年过去了,至今难以忘怀。



 
 
 
 

商品简介

民俗文化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思想精华,也反映了当地的人间亲情,滋养身心,聚合家庭,维系社会。本书中将讲述闵行区过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并穿插介绍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同时记录诸如婚嫁、回娘家、丧葬、造房迁居、看潮、庙会等本地风俗,从闵行民俗的发展变迁中追寻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本书中将讲述闵行区过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并穿插介绍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同时记录诸如婚嫁、回娘家、丧葬、造房迁居、看潮、庙会等本地风俗,从闵行民俗的发展变迁中追寻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之源。



作者简介

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是在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发行闵行文史资料,组织区政协委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机构。负责编辑出版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是向各界人士征集的关于闵行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根据“精选慎编”的原则编辑出版成册,以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沈雯,上海明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编辑总监,《城市季风》杂志责任编辑、记者,为《城市季风》《三冈水》等多本闵行本土杂志撰稿。曾参与策划、执行《道德的力量》《小票证,“莘”故事》《投资闵行》等书刊项目。



目录

章 春·画船听雨眠 6

春风送暖入屠苏 7

“老八样”,有吃头 16

过年那些事 21

当烟花成为往事 27

人日思归 35

看尽一夜鱼龙舞 38

团团圆圆,甜甜黏黏 44

梨花风起正清明 51

第二章 夏·竹露滴清响 56

果然立夏见三新 57

正是浴兰时节动 62

竞渡,竞渡 67

粽子是“滚”出来的 71

黄梅季节做面酱 75

天贶晴开来晾霉 77

第三章 秋·波上寒烟翠 80

卧看牵牛织女星 81

话说江南“八月半” 85

明月共此时 94

佳节又重阳 97

第四章 冬·急雪舞回风 104

冬至大如年 105

九九消寒 110

过了腊八就是年 114

腊月廿四话“送灶” 121

二十五,磨豆腐 128

第五章 礼·悲欢复离合 130

红脚桶与苦草水 131

祈祷祝福的“满月酒” 136

人之初,“名”得立 139

办喜酒,吃喜酒 142

婚仪六礼 146

十里红妆醉春申 148

抢亲 157

岁岁有今朝 159

事死如事生 165

吟断望乡台 172

附录 175

春夏秋冬,风雨雾霜 176

逢熟吃熟 180

是烟火处 191

主要参考书目和引用资料 199


【前言】

主编推荐

本书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之一,以汇辑、选取、综合整理的方式,介绍上海/闵行地区的古往今来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衣食住行、娱乐游艺等风情民俗,其中不少文字出自本地学者(如张乃清、褚半农、王孝俭等)的亲历亲见,有其独特的资料和认识价值。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