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97.77
6.4折
¥
30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孟凡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3481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8元
货号1201982242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绪论(1)
一宋至明代都城建置概况及其方位特点(1)
(一)都城建置概况(1)
(二)都城方位的特点(3)
二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发展阶段与都城规划理念(7)
(一)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和发展阶段(7)
(二)宋至明代都城的规划理念(7)
三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12)
四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的基础研究(15)
五宋至明代都城遗址保存状况与考古工作的难度(16)
六本书对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之探索(18)
章北宋东京开封城的形制布局(21)
节外城的形制(23)
一沿革(23)
二外城的形状与外城墙的调查和试掘(26)
三外城门和水门的考古调查与试掘(29)
(一)西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29)
(二)东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三)南城墙和北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第二节内城的形制(33)
一沿革(33)
二内城的形状与内城墙和城门的调查试掘(34)
第三节宫城和皇城的位置、范围与形制(36)
一考古调查与试掘(36)
(一)宫城墙(36)
(二)门址(37)
(三)殿址(39)
二宫城和皇城的形制(39)
(一)文献所记宫城和皇城的布局(39)
(二)与皇城相关的延福宫、艮岳和上清宝宫(44)
(三)宫廷广场与主要衙署的配置(47)
(四)宫城皇城的构成、形制与规模(48)
第四节街巷厢坊(52)
一街巷(52)
(一)州桥的试掘(52)
(二)御路(54)
(三)街和街巷(54)
二厢坊(55)
(一)封闭式坊制的崩溃(55)
(二)开封的厢坊(56)
第五节四河贯都(57)
一蔡河(57)
二汴河(58)
三金水河(59)
四五丈河(60)
第六节东京开封城的功能分区(60)
一功能分区突破传统模式,形成新格局(60)
二功能分区与主要配置概况(62)
(一)宫苑区(62)
(二)南面御街食店和“杂嚼”夜市区(62)
(三)内城东北部综合性商业中心区和主要居民、府第区(62)
(四)内城东南部衙署、寺观、庙市区和客店与居民、府第区(64)
(五)内城西北部军营区(66)
(六)内城西南部衙署、官府手工业区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6)
(七)外城东部客店、仓场、作坊区和主要居民区(67)
(八)外城南部文教、寺观区和居民区(68)
(九)外城西部一般性官方机构、寺观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9)
(十)外城北部商肆、军营、手工业作坊、寺观区和居民、府第区(69)
第七节东京开封城形制特点与布局艺术(70)
一形制特点(70)
(一)总体形制特点(70)
(二)内、外城形制特点(71)
(三)宫城、皇城的形制特点(74)
二布局艺术与绿化(75)
第二章南宋行在临安城的形制布局(79)
节外城和宫城的形制(79)
一建置沿革与外城的平面形制(79)
(一)建置沿革(79)
(二)外城的平面形制(82)
二宫城与德寿宫(85)
(一)宫城的营建与沿革(85)
(二)宫城位置与平面形制(86)
(三)宫城配置概况(90)
(四)皇城和宫廷广场问题(93)
(五)德寿宫(95)
第二节外城四河、街道与厢坊和巷(96)
一外城四河与诸桥(96)
(一)城内外河湖概况(96)
(二)茅山河、盐桥河与桥道(97)
(三)市河、清湖河与桥道(98)
二外城街道与厢坊和巷(99)
(一)街道(99)
(二)厢坊和巷(100)
第三节外城的主要配置(105)
一礼制建筑与衙署(105)
(一)太庙的发掘与礼制建筑配置方位(105)
(二)主要衙署配置的方位(110)
二仓、库、兵营与城防配置概况(114)
(一)诸仓、库的方位(114)
(二)驻军兵营的方位(115)
(三)诸防隅的方位(115)
三府邸与一般居民区(116)
(一)府邸配置概况(116)
(二)一般居民区(120)
第四节临安城商业和手工业配置概况(120)
一商业和商业区(120)
(一)商业(120)
(二)商市的分布(122)
二手工业作坊(127)
(一)官府手工业作坊配置概况(127)
(二)私人手工业作坊(128)
第五节临安城主要配置、功能分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129)
一临安城主要配置的特点(129)
二主要配置与相关区域的功能(129)
三临安城的功能分区和特点(130)
(一)功能分区(130)
(二)功能分区特点(131)
四形制布局特点(131)
(一)临安外城形制布局的特点(131)
(二)宫城形制的特点(133)
第六节临安城与北宋东京开封府城布局的比较(134)
第三章辽代五京(139)
节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39)
一契丹建辽与五京(139)
二辽上京概说(139)
三皇城(141)
(一)城墙与城壕(141)
(二)城门与街道(143)
(三)皇城内地层堆积(144)
(四)皇城内台基遗迹性质的比定(145)
四大内(148)
(一)宫垣、道路和宫门(148)
(二)北院建筑遗迹(148)
(三)南院建筑遗迹(150)
(四)西大院(150)
五汉城(151)
六辽上京城形制布局略析(151)
(一)郛郭问题(152)
(二)皇城和汉城的功能区划(153)
(三)上京城形制布局的契丹特点(154)
(四)上京城形制布局中的汉族影响(154)
第二节辽中京城的形制布局(155)
一外城(156)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156)
(二)外城的地层堆积(156)
(三)馆驿、廊舍和坊市等遗迹(157)
(四)寺塔遗迹(159)
二内城和宫城(161)
(一)内城(161)
(二)宫城(162)
三中京城中轴线的构成、外城的主要配置与内城的性质(163)
四中京城形制的渊源(165)
第三节辽南京城的形制布局(166)
一外城平面形制与外城城墙和城门(167)
(一)外城的平面形制(167)
(二)北城墙和城门(167)
(三)西城墙和城门(169)
(四)南城墙和城门(170)
(五)东城墙和城门(170)
二皇城和宫城的形制(171)
三外城街、市、坊和佛寺(173)
(一)街道(173)
(二)市(174)
(三)坊(174)
(四)佛寺(175)
四皇城和宫城形制布局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76)
第四节辽东京与辽西京概况(177)
一辽东京(177)
二辽西京(177)
第四章金上京和金中都(180)
节金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80)
一金上京城概说(180)
二金上京的北城和南城(183)
三皇城(183)
四城外遗址和“朝日殿”遗址的发掘(185)
(一)城外宝胜寺遗址(185)
(二)金上京故城外“朝日殿”遗址(185)
五金上京城形制特点与渊源(186)
(一)上京城的形制特点(186)
(二)“翠微宫”与辽的“行在”(187)
(三)金上京南北城与辽上京(188)
(四)大内位置独特,形制受中原影响(188)
第二节金中都的形制布局(189)
一概说(189)
二外城城墙、城门和水关遗址(192)
(一)城墙、城的周长和平面形状(192)
(二)城门(196)
(三)水关遗址(197)
三皇城和宫城(199)
(一)皇城、宫城位置,规模和范围(199)
(二)皇城的形制和主要配置(201)
(三)宫城的形制布局(203)
四街、坊和市(207)
(一)主要街道(207)
(二)坊(208)
(三)商市和手工业(210)
五郊坛、寺观及其他配置(211)
(一)郊坛(211)
(二)寺观(211)
(三)其他配置(211)
六城内给水系统和漕运(212)
(一)城内给水系统(212)
(二)漕运(212)
七金中都形制渊源和主要特点(214)
第五章元上都和元中都(217)
节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7)
一概说(217)
二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9)
(一)宫城(219)
(二)皇城(227)
(三)外城(229)
(四)关厢(230)
三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1)
(一)元上都形制布局的特点(231)
(二)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2)
第二节元中都形制布局(234)
一元中都营建背景和营建概况及废弃后遗址之确定(234)
(一)中都位置、地理环境与重要战略地位(234)
(二)营建元中都的原因(238)
(三)中都的营建、废弃与中都遗址之确定(239)
二元中都宫城皇城外城的形制与主要遗迹(241)
(一)宫城(241)
(二)皇城(243)
(三)外城墙的探察(246)
三宫城1号殿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46)
(一)1号殿址地基和台基(246)
(二)宫城1号殿基址的平面形制(248)
四宫城南门和皇城南门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52)
(一)宫城南门形制(252)
(二)宫城南门内矩形庭院(256)
(三)皇城南门(HNM1)(259)
五宫城西南角台和1号排水涵洞发掘揭示的形制(260)
(一)宫城西南角台(260)
(二)1号排水涵洞(265)
六元中都形制略析
———以元中都已发掘遗址的形制与元大都的承袭关系和变化为主(267)
(一)元代三都宫城、皇城、外城规模和形制间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67)
(二)1号殿址形制与元大都主要殿址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70)
(三)宫城南门、西南角台和皇城南门遗址的形制(275)
(四)元中都宫城皇城形制探源(277)
七结语(279)
第六章元大都(上)
———大都城的形制布局(281)
节元大都城选址与营建概况(281)
一选址(281)
二营建概况(284)
第二节大都城的平面形制与城墙结构(285)
一城墙周长与城的平面形制(285)
二城墙结构与角楼和马面(286)
三城门和瓮城(290)
第三节大内(293)
一萧墙(293)
二宫城和御苑(296)
(一)宫城位置、周长、平面形制和配置概况(296)
(二)大明殿建筑群(299)
(三)延春阁建筑群(303)
(四)玉德殿建筑群(304)
(五)御苑(305)
三西内(305)
(一)隆福宫与太子宫(306)
(二)兴圣宫(308)
四太液池、万岁山、圆坻和犀山台(310)
五宫廷广场(313)
第四节街、胡同和坊(313)
一街(313)
二胡同与宅基面积问题(314)
三坊(315)
第五节主要衙署、礼制和宗教建筑及其他重要建筑的配置方位(320)
一主要衙署(320)
(一)中书省及其邻近的衙署(320)
(二)枢密院及其邻近的衙署(321)
(三)御史台(321)
(四)太史院、司天台和礼部(322)
(五)兵部和刑部(322)
(六)大都路都总管府及巡警二院(323)
二礼制和宗教建筑(323)
(一)坛庙(323)
(二)原庙与寺院(324)
三其他重要建筑(328)
(一)国子监与文庙(328)
(二)钟鼓楼(329)
(三)仓和库(329)
第六节商业和手工业(330)
一商业(330)
(一)大都商业之繁荣(330)
(二)商业区(331)
二手工业(334)
第七节大都城的河湖水系(335)
一金水河与宫苑给水系统(335)
二高梁河与通惠河(336)
三排水系统(339)
第八节居住遗址(340)
一后英房居住遗址(340)
(一)形制布局(340)
(二)建筑技法(343)
(三)室内门窗和木构件(348)
(四)遗址的时代、性质和意义(349)
二其他居住遗址(352)
第七章元大都(下)
———大都城的城建规划和形制布局特点(356)
节元大都必须制定精确城建规划的原因和主要表现(357)
一营建元大都必须制定精确城建规划的原因(357)
二元大都精确城建规划的主要表现(358)
(一)确定宫城和北中书省的方位,“公定方隅”,“奠安新都之位”(358)
(二)以宫城宽深为模数,精确制定城建规划的标尺(359)
(三)以精准测量确定的中心点和中分线为城建规划的“准绳”(362)
(四)以宫城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作为“择中立宫”的标志(365)
(五)规划南北半城和中心广场(367)
(六)整齐规划胡同和宅基(369)
(七)规划河湖水系(374)
第二节元大都城形制布局的特点(375)
一外城(375)
(一)基本呈隐性存在的东西中分线是全城规划的中轴线(375)
(二)完整而全面的多轴线多坐标点的布局艺术(375)
(三)大都城形制布局汉蒙合璧并与域外影响融为一体(376)
(四)汉族意识形态寓于形制布局之中(376)
(五)大都城的形制布局与《周礼》“匠人营国”制度无直接关系(378)
(六)城内功能分区呈自然区片化(380)
二大内(380)
(一)大内总体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和纽带(380)
(二)大内平面构图之变化寓于不变之中(381)
(三)宫城和西内宫殿院落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大内宫苑相结合(381)
(四)宫殿的构筑和外装修继承汉族传统(381)
(五)宫殿内装修、陈设与配置极具蒙古族特色(382)
(六)大内建筑配置凸显蒙古族特色(383)
(七)刻意衬托宫城居中的布局艺术(384)
第三节元大都与前代都城形制布局传统的关系(384)
一元上都和金中都对元大都大内的直接影响(384)
二元大都与前代其他都城形制布局的关系(385)
(一)三城环套与宫城坐南朝北展开的城内总体布局(385)
(二)南、北半城制(386)
(三)大都城依水而建和关厢的发展(386)
(四)中轴线(386)
(五)街和胡同(387)
(六)商市(387)
(七)主要配置(387)
(八)金水河(388)
(九)漕运(388)
(十)模数(388)
第八章明中都和明南京(389)
节明中都的形制布局(389)
一明初定都之议与“国初三都”(389)
二明中都的营建(392)
(一)建置变化和营建班子(392)
(二)营建物料及所用工匠等劳动力(393)
(三)营建概况(393)
(四)罢建中都后的概况(394)
三明中都外城墙、城门、水关和外城的平面形制(394)
(一)城墙、城门和水关(394)
(二)中都外城周长和平面形制(398)
四中都外城内的主要配置(401)
(一)皇城禁垣及其相关建筑(401)
(二)街和坊(401)
(三)鼓楼和钟楼(402)
(四)国子学和观星台(404)
(五)会同馆、凤阳府治和凤阳县治(404)
(六)庙、寺、仓、卫和高墙(405)
五中都城外的主要配置(407)
(一)礼制建筑(407)
(二)公侯邸宅和皇陵(409)
六明中都选址、营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409)
(一)明中都选址、营建及与之相关的特点(409)
(二)明中都形制布局的特点(411)
第二节明南京城的形制布局(412)
一明南京城所依托的山川形势(412)
(一)山脉(413)
(二)长江与诸河(415)
二明南京城的营建(419)
(一)朱元璋在集庆接收的城市遗产(419)
(二)朱元璋营建大南京城的规划与营建概况(421)
三明南京城墙的结构和设施(425)
(一)内外城墙概况及其围合的平面形状(425)
(二)内城墙的结构(426)
(三)内城筑城砖石和黏结材料(433)
(四)城门、瓮城、水关和涵闸(439)
四内城功能分区与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46)
(一)东城区:皇城宫城和主要中央衙署区(446)
(二)西北城区:城防区(448)
(三)北城区:文教和祠庙区(448)
(四)中城区:邸宅、道观和部分衙署区(449)
(五)南城区:工商业、居民、歌妓区和地方衙署区(450)
(六)水陆交通线与功能分区的连接(455)
(七)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57)
五明南京城形制布局的特点(462)
(一)明南京城形制的宏观特点(462)
(二)明南京城形制的规划特点(463)
第三节明中都与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明中都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明中都宫城(明初称皇城)的形制(469)
(二)明中都皇城(明初称禁垣)的形制(478)
二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81)
(一)洪武元年新宫的形制(481)
(二)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宫城(482)
三明南京、明中都二都宫城在明代宫城史中的地位(487)
(一)洪武元年新宫是明中都宫城的原型,是明代宫城的祖型(487)
(二)明中都宫城是明代宫城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487)
(三)改建后的明南京宫城开一代新制(488)
(四)明南京与明中都宫城的差异(489)
第九章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490)
节明北京内城墙的结构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0)
一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增筑概况(490)
二明北京内城墙的周长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3)
(一)徐达内缩元大都城北五里后,明北平城周长四十里(493)
(二)永乐十七年拓南城后,文献记载内城周长合四十三里余(494)
(三)有关北京内城周长的其他尺度(494)
三考古调查所见内城墙结构(495)
(一)城墙概况(495)
(二)城墙各部位结构概况(498)
四拆除北京内城墙时所见明城墙构筑概况(501)
(一)东、西城墙(501)
(二)北城墙(503)
(三)南城墙(504)
五内城各面城墙构筑早晚关系略析(505)
(一)夯筑墙体的相对早晚关系(505)
(二)城墙外壁两层小砖早晚关系和马面出现的相对年代(506)
(三)城墙内壁大城砖的年代(506)
第二节内城城门、瓮城、箭楼和角楼(508)
一城门(508)
二瓮城(515)
三箭楼(516)
四角楼(522)
第三节外城城墙、城门和瓮城(522)
一外城墙周长、外城平面形制及内外城的总平面形制(522)
二考古调查所见外城墙的结构(523)
三外城的城门、瓮城和角楼(525)
(一)城门(525)
(二)瓮城和角楼(527)
第四节城内街、坊与给水排水系统(535)
一城内街坊概况(535)
(一)主要大街和胡同(535)
(二)诸坊与居民状况(537)
(三)从昭回靖恭坊遗迹看元至明代的胡同与住宅配置状况(539)
二护城河、水门和京城的给水排水系统(542)
(一)城内绝漕运,玉泉山水独供京师(542)
(二)城内给水系统(543)
(三)护城河与水门(5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