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卓越——一个深圳校长的教育人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94
3.9折
¥
48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张云鹰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9490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956047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云鹰,1964年2月生于湖南长沙,先后毕业于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和华中师范大学。1980年代带过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实验班,曾为向警予烈士家乡教育电视台的首任主播,1991年至1997年在湖南省怀化地区教科所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后从湖南到深圳,2003年走上校长岗位,现为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系“全国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宝安区首个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首个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校长。多年来坚持研究、探索“开放式教育”,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二百余篇,出版“开放式教育”系列著作,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奖项,《人民教育》《教师月刊》等媒体曾作相关报道。
目录
序一一位校长的口述史/顾明远
序二鹰翔云上/王跃文
上篇警予之魂底色一生
溆水河畔警予故里
运命之间亦悲亦幸
家学深厚书香稚心
眷顾之情温暖一生
回忆小学感恩童年
警予感召誓为人师
芷江师范教育起点
中师生涯幸遇良师
青春正好同窗情深
回望芳华亦苦亦甜
中篇角色多元执我所爱
毕业分配风波突起
世无绝境心安则定
城郊中学煤油灯下
中学小学退守向前
五年之短前路之长
借父之手助力教学
杏坛新人不负良机
乡村支教重返中学
进电视台登大舞台
专职教研勇创先河
下篇长空任飞道阻何妨
婚姻变故砥砺前行
启帆南下得宝而安
初到沙井锐意改革
培训导师创新业绩
“三格”模式自成体系
授课结友行走四方
竞聘校长勇争第一
百年老校破旧立新
萌芽“开放”潜心践行
创始新校梦重启航
形蕴“开放”塑校之魂
神聚师心立校之本
生命配方精进“开放”
国际对话内外交流
八年探索价值彰显
后记冷言暖世/张云鹰
内容摘要
作者在书中叙述了她充满波折与选择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她从一位中学教师到小学教师、从湖南到深圳、从普通教师到小学校长的传奇教育故事。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的成长史,也能看到一位普通教师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实践型校长的奋斗史。
主编推荐
1.名家作序,重磅推荐: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著名作家王跃文倾情作序。2.内容丰富,故事动人:作者讲述了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故事,个人故事与时代的发展历程同步,有家庭故事,有友情故事,有教育的奋斗故事,每个故事都生动鲜活,情感真挚,能给常人以心灵震撼,给同行以职业启迪。3. 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没有教条和口号,语言生动,图文并茂(80多张图,记录了作者各个时期的状态,年代感十足),印刷精美,阅读舒适。
精彩内容
运命之间 亦悲亦幸滋养我的,不仅是溆河之水和河边的那座宅院,还有宅院里一直呵护我成长的养父母。几十年的人生历程,真正提笔去写的时候,还是感慨万千。因为顺着笔尖流淌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字,更是岁月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往事,他们和它们共同组成了我的这幅生命画卷。从哪里开始讲起呢?斯人已故,事属旧事,再去揭开,难免欢喜有之,泪水有之,几多感叹。至今为止,我尚不知亲生父母是谁,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了。我的记忆中,家的样子是养父母给我的;养育之情,也是养父母给的。养父母是40多岁才抱养的我,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老来得子”了。他们抱养我时的心理和彼此之间的对话,我是无从知道了,但从父亲留下来的一些日记和遗物里,我还是对这段往事有了一些了解。从我懂事起,就从未觉得不是父母亲生的,因为他们对我的疼爱,和别的家庭没什么差别,甚至还要好很多。当时,我是60年代的独生女,家境殷实,物质生活比常人丰富许多。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能听懂大人的话了,也就知道了领养的秘密。因为周围难免有些人说话不那么慎重,偶尔和母亲谈起我,经常会有“呀,这就是那个抱来的孩子啊,怎么这么好看”之类的话。他们应该没有其他意思,只是觉得说了我也听不懂——那时我五六岁的样子吧。事实上,我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心智成熟,大人们闲聊的话,我是完全能明白的。为什么我会比同龄人心智成熟?我常常在回顾中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认同成人的很多特质都根源于童年这个观点,我觉得以此角度来看,大概是因为父母抱养我的时候已经40多岁,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小,导致我们之间就少有那种亲亲抱抱之类的动作,也许就是这种父女之间、母女之间的亲昵举动极少,所以我觉得我从小就比一般的小孩要懂事、要成熟——潜意识里觉得小孩子才和父母搂搂抱抱,我们没有这样的动作,应该是我已经长大的缘故。所以,孩子的一些特点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即便我现在做了16年的校长,也会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一定是发生在家庭里的,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家庭时光。两三岁之前的记忆,也就是被抱养前的日子是完全消失了,现在只保存着一张最早的照片——圆圆嫩嫩的小脸庞,满眼好奇地坐在座椅上。这应该是我幼儿时期唯一留存的记忆了。尽管很早就知道自己抱养的身世,但是我一直没有问父母这件事情。我不清楚他们是否知道我已经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了,他们也一直闭口不谈此事。我父亲1992年去世,我母亲2002年去世,他们有生之年都对此事只字不提,也许是希望成为永远的秘密。我不问,也是怕他们伤心;他们不说,也有保护我的考虑。对我视如己出的父母,应该是完全沉浸在有个好孩子的幸福感里,这个梦,他们不愿醒。而当时年少如我,也知道这种秘密一旦揭开,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喜悦。知与不知,都有些沉重,这样的心情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是无法深刻体会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些秘密的存在时,想揭秘的心情也挥之不去。对于我的身世,母亲去世之前,既没有说过,也没有留下一点信息,哪怕一点痕迹。但是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有一包东西——我推断是我被抱来时穿的衣服。1977年,我们居住的向警予旧宅要改成“向警予纪念馆”,所以我们举家从向警予大院搬出来。清理旧物的时候,我在二楼发现其中有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小孩的衣服,因为时间长了,已经有一些发霉,轻轻一扯就烂了。母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包起来全部扔掉了。现在回忆起来,那应该是仅存的和我身世有关的旧物了。按常理来说,如果母亲有意让我知道之前的一些事,她多少要留一些,但她都丢掉了,一件没留。她应该是从那时起,就决计此生都不再提起此事。觉察到母亲不会和我说这些事,我就有意去探听虚实。我母亲有一个闺蜜,她的女儿和我是幼儿园一起长大的朋友,她就有意无意地从她母亲那里打听点消息,然后悄悄告诉我,尽管具体细节不是十分清晰,但事情的大概轮廓还是有的。当年我父亲在溆浦县商业局负责统计工作,母亲在商业局管辖的溆浦旅社(原来叫旅社,现在叫宾馆,是商业局下属的一个国营机构)负责客房部。一个从长沙来出差的旅客,是商业采购员,长期住在这个旅社,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在长沙和溆浦之间来回穿梭。这个长期住旅社的采购员,慢慢地和我的养母变得熟悉起来,知道她不能生育,愿意帮她想办法收养一个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是趁我父亲出差到桂林时,跟着那个长沙来的采购员把我从长沙抱回来的——父亲是商业部门的干部,经常出差。母亲这样做,对父亲的触动非常大,父亲对于母亲没和他商量就无端抱了一个孩子回来,一直耿耿于怀。后来父亲去世后,我从他的日记中还看到了他的不满情绪:她去长沙也没跟我商量,就抱个孩子回来,云云。所以母亲当时不说,整件事情到底怎么回事,谁都不知道,就成为一个谜了。只是后来,听我母亲的闺蜜隐隐约约地说起,那个采购员曾经说过,我出生于1964年春,正值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家庭发生变故,无奈才将孩子送于他人抚养,希望不受牵连等等。年轻时,也有朋友劝我去寻“根”,说是只要找到当年那个采购员,一切就清楚了。只是我自始至终,都未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无望,抑或是觉得没必要。说到看父亲的日记,那是对我人生影响最深刻的事情之一。父亲是突然去世的,像日记之类的那些比较私密的东西,根本没有来得及清理或者藏起来,所以才被我无意中发现。他的日记里面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他的人生其实还是很遗憾的。遗憾什么?遗憾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他还说,“谁说我没有后代,我还有外甥和外甥女”……这让我突然感觉到,尽管他对我挺好,但他还是在乎血缘关系的,还是觉得女儿不是亲生的,在生命走向尽头时会有一些遗憾。在看到父亲的日记之前,我其实一直都是很崇敬他的。而看了日记以后,真的很震惊,我甚至一气之下把他留下的日记和一些书法、绘画作品(父亲是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统统烧毁,还把他常用的文房四宝全部扔掉。我当时年轻气盛,感觉情感上受到了伤害——既然是你们收养了我,就应该把我当成亲生女儿一样,不应该再有别的想法。后来我鼓起勇气和母亲提起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母亲让我不要怪父亲,并歉疚地说:“那年,我没有与他商量就私自抱你回来。其实他对你很好的,你五岁就教你写毛笔字了……”现在我能理解他了,但当时我真的是无法接受。甚至想,如果我不能生孩子,绝不领养。对一个人来说,血浓于水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多被送走的人后来都会去设法找亲人,但是我没有这种想法,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来处。不过,就如前文所说,当你知道一个秘密的时候,寻找答案的心情自然生发。我也动过念头,曾经去过长沙想找到一些线索。因为就我打听到的信息来看,我应该是出生在长沙中医学院砂子塘一带。父母应该是在“运动”中受到牵连的人,也可能是受到迫害的人。但我打听到的信息也仅此而已。我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把三岁的我送人,一定有他们的道理。这些寻找与深度思考也让我试着去理解他们,就像理解我的养父一样。后来有长沙的同学也帮忙问过,还有一个朋友就在湖南卫视《寻亲》栏目组工作,也说一定帮我找到亲生父母。我都说不用了,因为我真的没有强烈的愿望。阅历越多,越能对人生有更为开阔的理解。我觉得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其实就是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走得愉快一点,走得有追求一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即便血脉至亲,也不是要面临山河岁月相隔的结局吗?所以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倒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