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82
6.2折
¥
4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陈铁梅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0383
出版时间200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699617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铁梅,男,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73―1999年任考古系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科技考古和定量考古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4C、不平衡铀系和电子顺磁共振测年,古陶瓷的产地溯源研究和考古资料的定量研究。发表论文近200篇,合作或主编专著2部,译著1部,包括很近出版的《定量考古学》。为建立我国的史前年代学,特别是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年代学,为推进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数量化做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历任我国科技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Geochronology和《考古科学和文物研究》等杂志编委。荣誉职称有德国国家考古研究所通讯成员等。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科技考古学的学科归属、发展简史和研究对象
1.2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1.3学科的理论基础
1.4学科方法论的一些特点
1.4.1科技考古学是实证性的学科
1.4.2科技考古学体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1.4.3科技考古学属定量研究的学科
1.4.4科技考古学遵循统计推断的逻辑
1.5科技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1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1.5.2科技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科学的关系
1.5.3科技考古学学科内部各分支间的关系
1.6科技考古研究人员的培养问题
第二章考古遗存的科技勘探方法
2.1遥感考古勘探
2.1.1遥感考古勘探的原理、基本设备和发展概况
2.1.2航空照片的解译
2.1.3专业的航空考古勘探
2.2地面的地球物理勘探
2.2.1磁法勘探
2.2.2电阻率勘探方法
2.2.3探地雷达勘探
2.3优选定位系统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2.3.1优选定位系统和电子全站仪
2.3.2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章研究人类诞生和进化的时间标尺——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测年
3.1人科早期成员在非洲的进化及其时间标尺
3.2钾氩测年和氩一氩测年方法
3.2.1钾氩法测年的基本原理和年龄计算公式
3.2.2Ar-Ar测年技术
3.2.3含钾单矿物的激光熔融AAr测年
3.2.4钾氩法测年的应用实例和测年误差
3.3裂变径迹测年方法
3.3.1原理与技术
3.3.2测量误差与应用
3.3.3a径迹测年方法
3.4古地磁测年方法
3.4.1地磁场的反转和地磁极性年表
3.4.2岩石和沉积物的剩余磁性
3.4.3地磁极性年表的时间刻度
3.4.4肯尼亚库彼福拉遗址和我国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古地磁测年
3.4.5古地磁测年的一些问题
3.4.6古地磁测年和考古地磁测年的区别
3.5中更新世时段的人类进化和研究现代人起源的时间标尺
3.5.1中更新世各大洲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
3.5.2解剖学现代人的出现
3.5.3关于尼安德特人
3.6不平衡铀系测年方法
3.6.1自然界的3个放射性衰变系
3.6.2铀系法测年的基本原理和前提条件
3.6.3铀系法测年前提条件的检验一
3.6.4铀系测年法的三种技术
3.6.5铀系法在建立中更新世古人类进化年表中的应用
3.7释光测年方法
3.7.1热释光(TL)测年的原理和热释光的测量
3.7.2累积剂量和年剂量率的测量
3.7.3热释光测年应用于古人类研究实例
3.7.4光释光(OSL)测年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于沉积物测年的优越性
3.7.5光释光技术应用于古人类与考古遗址堆积物测年的实例
3.8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
3.8.1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和测年的原理
3.8.2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应用于古人类遗址测年实例
3.9基于第四纪优选气候变化的时间标尺和天文学时间标尺
3.9.1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时标
3.9.2黄土地层剖面中古气候代指标记录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
3.9.3第四纪优选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参数周期变化间的关系——天文学的时间标尺
3.10研究人类进化的分子生物学时间标尺
3.10.1估测人猿分离时问的血红蛋白分子钟
3.10.2估测现代人最早共同祖先年代的核苷酸分子钟
3.11Be和Al等宇宙成因核素应用于上新世和早、中更新世测年的前景
3.11.1连续堆积地层的Be时间标志
3.11.2宇宙成因核素测量岩石的暴露年龄
3.11.3宇宙成因核素测量石英砂的埋藏年龄
3.12我国境内人类进化的年代学问题
3.12.1我国早更新世的人化石及石器文化
3.12.2我国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测年中的一些问题
3.12.3中国境内现代人的起源问题
第四章全新世新石器文化和历史时期考古遗存的测年
4.1钾氩法测年等更新世测年方法应用于全新世考古测年的探讨
4.2基于地球公转周期的高准确度测年
4.2.1树木年轮测年
4.2.2纹泥测年
4.2.3冰芯测年
4.3c测年概述、基本原理和假设前提
4.3.1碳元素的优选循环和“C同位素的产生
4.3.2“C测年的4个基本假设前提
4.3.3关于c同位素的半衰期
4.3.4C测年的测量对象
4.4C测年的技术实施
4.4.1现代碳标准物质和c测年的计时起点
4.4.2C测年的常规技术和加速器质谱技术
4.4.3c测年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优点
4.5C测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误差校正
4.5.1C测年的随机统计误差
4.5.2碳同位素分馏所导致的误差
4.5.3贮存库效应所导致的误差
4.5.4大气“C比活度的变化和c年龄系统误差的树木年轮校正
4.6C测年结果的代表性问题
4.7时序系列样品的树轮年龄校正和高准确度C测年
4.8我国C测年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对史前考古年代学的贡献
4.9C测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4.9.1武王克商年代的范围
4.9.2“夏商交替年代”的框定
4.9.3二里头遗址的起始和分期年代
4.10加速器质谱C测年技术对有机文物真伪的“准无损”鉴定
第五章冶金考古概述
5.1铜和青铜的物理性质
5.2我国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
5.2.1甘青地区
5.2.2中原地区
5.3青铜制品化学组成的测量及其考古学意义
5.3.1分析青铜制品化学组成的考古学意义——“六齐”说的检验
5.3.2青铜制品化学组成的测量方法
5.3.3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5.3.4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5.3.5X荧光光谱仪(XRF)
5.3.6电子探针(EPMA)
5.3.7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中子活化分析(INAA)
5.4青铜制品的显微结构研究
5.4.1实体显微镜
5.4.2光学金相显微镜
5.4.3青铜的显微结构和金相图谱
5.4.4电子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冶金考古中的应用
5.5青铜制品锈蚀产物的矿相分析
5.5.1X射线衍射谱仪(XRD)
5.5.2红外吸收光谱仪(IRA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5.5.3激光拉曼光谱仪
5.6古代青铜制品测年的可能性探讨
5.7古代青铜原料的产地溯源和铅同位素分析
5.7.2青铜制品铅同位素溯源的假设前提和一个实例
5.7.3青铜冶铸过程中铅同位素的微弱分馏
5.7.4青铜制品使用两个或多个矿源以及青铜制品重熔重铸可能性的探讨
5.7.5低铅青铜制品的铅同位素指征问题
5.7.6我国的铅同位素考古概况和关于高放射成因铅的问题
5.7.7质谱仪简介和铅同位素比值的测量
5.7.8锡和铜同位素示踪古代青铜制品铜锡矿源的困难
5.7.9微量元素组成示踪青铜制品铜矿料来源的可能性和困难
5.8我国钢铁技术的早期发展——陨铁的利用和早期的人工冶铁
5.9块炼铁和块炼渗碳钢
5.10铸铁冶炼和铸铁的韧化技术
……
第六章古陶瓷的科技研究
第七章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复原
第八章农业起源和古人食物结构研究中的科技方法
第九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章有关的理化基础知识简介
索引
内容摘要
《科技考古学》以考古遗存的勘探、人类及其文化起源和进化年表的建立、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古环境复原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等考古学内容为脉络体系,论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考古学的学科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论述体系有助于考古人员的把握。而对科技内容则着重于规范、通俗地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利于文科读者的理解,并通过综述、比较和前后引证,使分散在各章节中相互关联的科技内容尽量地整体化。写作特点在于辨证分析各种科技测量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成果前景和局限性,着重介绍学界正在探讨的热点课题和有争议的观点,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