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的邀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济学的邀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05 5.3折 72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雅尼斯·瓦鲁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 著;赵洱岽,刘力纬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1934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1201179968

上书时间2024-11-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1961- ),希腊当代有名政治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和博弈论,曾先后任教埃塞克斯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悉尼大学、雅典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现为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2015年1月出任希腊财政部长,7月辞职。除本书外还著有《博弈论批判导引》《现代政治经济学》(合著)等。
赵洱岽,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研究所所长,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国务院中国政策研究会经济科学分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电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刘力纬,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企业组织发展与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商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中国企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行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著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研究》等。

目录
前言
上卷:基础部分
第1章 引言
第一部分 消费选择
第2章 回顾:关于消费者和选择理论
第3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效用优选化的起源
第4章 批评:我们优选化效用了吗?我们应该这样做吗?
第二部分 产品和市场
第5章 回顾:公司、产品、市场
第6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通往接近竞争的学术之路
第7章 批评:教科书中的生产理论是好的经济学、政治学,还是两者都是或都不是?
第三部分 市场、国家与良好社会
第8章 回顾:教科书关于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内容
第9章 教科书模式的历史:经济学领域内关于合法国家的概念——起源、困境及两条逃脱路线
第10章 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能否优越?
上卷结论:基础与跨越
下卷:忧虑
第11章 经济学理论有价值吗?
第12章 对经济学的指责
深入阅读

内容摘要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编著的《经济学的邀请》是一本很好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它清晰地介绍了经济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被用来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展示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书中包含了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有助于那些因经验不足而被更深层次问题困扰的初学者掌握必要的研究能力,而不只是一味提供大量图表、理论、例证。
    书中采用了回顾相关概念、解释其历史演化、对其进行批判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向原有的理论假设进行挑战,通过解释理论假设背后包含的政治及哲学偏见,使经济学变得十分有趣。

主编推荐
    《经济学的邀请(精装版)》:理解经济学的优选方式就是进行批判思考。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图表、理论、例证,更是将各种模型给予了哲学意义上的注解,赋予经济学以生命力。严谨和批判性思维并存,它就像是一本自助手册,手把手教你,演示做事的方法。

精彩内容
前 言
我写这本书,始终抱着这样一个理念: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包含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提供大量例证。同时也抱着这样一个理念:那些因经验不足而被更深层次问题困扰的初学者们,也可以掌握必要的研究能力,体验到个中快乐。此外,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在追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一门可能平淡无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用好它。或许这本书甚至对我们这些天天都要与这门既有挑战性有时又显得枯燥乏味的课程打交道的老师们也会有所启发。
我们必须这样做。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你都会发现完美的图形、众多的示例、有用的附录、电脑光盘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可以帮助你了解经济学家如何回答他们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现在的教科书在回答已设问题方面的能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已经有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商在互联网上开设了网页,这些网页包含大量与每章主题相关的链接。购买他们图书的学生会得到密码,通过电子方式提交他们对书里设定问题的回答。事实上,教科书已经仅仅是一个有着惊人能力的为设定问题提供答案的多媒体切入点。但是症结也在这里,多媒体没法指导你:这些问题来自何处、为什么总问相同的问题、谁提出的问题。它就像是一本自助手册,手把手教你,演示做事的方法。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手册是多么的无聊。难怪学生们觉得学习经济学太枯燥。然而,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去做,就要通过手册。例如在物理学中,初学者一定要征服枯燥的东西(比如经典力学),然后他们才能自如地大谈黑洞。我认为,对于经济学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类比。请允许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同力学方法。例如,你不会看到他们激烈地争论不同的描述流体运动方程的价值。然而,经济学家似乎无法达成同一层面的共识。在所有物理学家都认同的系列话题(像自然科学里的力学)和他们不认同的其他系列话题(像黑洞理论和宇宙的起源)之间,从有效性上来说,并不存在普遍认同的分界线。而经济学上的一系列分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经济生活。例如,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和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甚至是对同一社会环境下概率的理解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教经济学的人自己都发现,彼此很难在一些最基本的事情上达成一致,那么,给学生使用那些假装里面包含一套学生必须牢记的答案和问题的教科书,或是用教化学的方法去教学经济的学生,应当就是一种伪善。我认为伪善是可耻的,本书的写作也是抱着“以伪善为耻”的心态来撰写的。同时,它也倾注了我个人大量的激情,但我希望不会有浮躁与草率。
当然,也有人认为激情会妨碍合理的推理,他们更喜欢有着冷静客观风格的传统课本。对我而言,我认为,把情感和争议从经济学中剥离出来,使经济学丧失了很多分析能力。那些伟大的经济思想家,无一不是在辩论中获得灵感,在争论中燃起激情,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答案。但危险的是,我们今天教授经济学的方式已经变得如此平庸,以至于最精彩的部分也变得十分无聊。未来的经济学毕业生,可能有一种成为只会拿着经济学工具在故纸堆里翻来找去的人的风险。也许已经到了给这些旧思想注入新激情的时候了。
本书面临的挑战是在认同教学受到约束的基础上,力求对读者有所启发。一个此前就对我写这本书的意图有所了解的评论家曾告诫我这种做法的危险, 认为我的做法好比在教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如何去使用细微的肢体语言。虽然我承认在对原理进行批判之前必须对其有充分的了解( 的确没有什么比无知的批判更没意义的了),但我对此还是持有不同观点:学习社会科学(至少应该是)从根本上同学习走路不同。学好走路只需机械性地生搬硬套,学好社会科学理论则需借助灵活的批判性思考(当然,同时还要有大量严格的训练)。在社会科学理论中,严谨和批判性思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批判思维的严谨会产生错误的结论,而不严谨的批判思维则会导致盲目主义。诀窍就在于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种适当的均衡。
本书的编写,源于我的两个切身经历。个经历是,早在1978年,我作为大一新生在埃塞克斯大学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无聊令我十分沮丧,以至于后来我换了专业改学数学。第二个经历是,我教一年级学生经济学的体会。我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再遭受我在1978 年时遭受的痛苦?面对那些把学生看成需要训练的海豹(相反,人需要的是教育)、饶有兴味的经济学术语的相关争论都被删去的教材状况,我只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大胆改革。我对书中的各种模型都给予了哲学意义上的注解。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赋予经济学以生命力,让学生一看到它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个竞技场,不同观点的人为了赢得争论而进行拼争与角逐。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这些注解也日渐增多,并最终转化成了你手中的这本书。
本书架构
本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两个部分。前者是主要部分,专门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虽然篇幅较小,但却重点关注初学者的学习心理,即读者在面对经济学争论时产生的焦虑与困惑。
在上卷的引言中( 章),对经济学的兴起作了历史性陈述,同时对经济学教科书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进行了简单解释。上卷的其他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可获得的选择中作出决策,该理论的直接体现是消费者行为模型;第二部分将该理论扩展用来探讨企业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中获取财富并进行决策;第三部分则从更广阔的视野介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职能,以及它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
在上卷的三个部分中,每部分都包括三章内容:回顾传统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解释这些观点的来源、评价这些观点(本书始终坚信:理解的优选方式就是进行批判思考)。
具体来说,第2、5、8 章回顾了传统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第3、6、9 章是“考古”章节,旨在解释各部分前一章论述观点的起源。一般教科书都不会涉及这些内容,这往往给我们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很多观点就像自然法则一样早就自然存在。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挖掘这些观点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当一个人尝试去学习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弄清楚那些神秘的东西更能给人以足够的信心。第4、7、10 章是颠覆部分。在这些章节中,本书将向传统教科书的诸多概念发起挑战。本书不会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像躲避瘟疫一样极力避免争议。在这里我们质疑每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想当然地盲目接受教科书中的各种假设?这些假设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每个人都照经济学家假设的要求来行动,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否有其致命的缺陷?或者它是否是最符合人性的组织经济生活的制度?
按照我的很多同事的说法,第4、7、10 章提出的问题,应该留给那些更“成熟”的学生。不过,我仍然希望这些章节能够给初学者带来参与其中的勇气而不是困惑不解。我的想法很简单: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对于“与众不同”课程的追求和渴望,使我们不能把这些争论推到一边、以后再说。原因有三:
1. 把学生看做不成熟的儿童来教育绝不是个好主意。
2. 如果我们把这些争论放到旁边搁置一会儿,就会有一种我们不再重拾它们的危险,不仅仅因为我们可能会遗忘,也因为那些有思想、讨厌像被儿童一样对待的学生可能会过早地放弃我们和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3. 通过追问第4、7、10 章中提出的似乎有些不够礼貌的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明白,那些概念在今天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很多经济学家可能早已忘记这样一句名言:一点点的激情就可能激励你在分析和思考的路上走得很远。所以,如果最后你认为经济学家的观点足以让你信服,你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缘由;如果你认为你仍无法认同这些观点,也没有人能欺骗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4、7、10章的写作始终秉持这样一个信念:“不要轻信任何人的话。”
最后,还有下卷要学习,不是因为它包含了课程当中你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是为了自我愉悦与满足!下卷跟你看到的其他教科书中的内容无法一一对应,它的作用就是提出那些你可能想知道但又从不敢(或者担心)问老师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担心没有学过或者跟你的课程不相关)。第11 章提出疑问:经济理论很重要吗?如今有多少学经济的学生关注他们所选择的这一领域?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们通常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在学习社会,如今还有多少人这样认为?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人很少。他们如此的愤世嫉俗有错吗?或者在经济学和经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松散的联系?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往往都是各执一词、坚持己见?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并找出哪个更有效呢?为什么这本书要花费大量笔墨来探讨各种争论以及哲学与政治批判呢?……第11 章给出了我的回答。
第12 章从更加个人和具体的角度进行了简要叙述:学经济学对一个人的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坦白而言,学经济学对你有益吗?为什么经济学日益成为一个形象问题——大量出色的学生中途放弃了经济学学位和课程,放弃了这个曾被那些充满激情的人认为是改变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学科?显然,他们受够了这个学科的冷漠和自大。或许你会感到惊讶,尽管本书的基调是质疑,但在第12 章,我还是恳切地劝告那些准备放弃经济学的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了解经济学依然至关重要。
致谢
如果不是因为连续教了悉尼大学七届(1989—1995)大一学生,  我不会有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他们担当了我的准哲学课程的试验对象,阅读了我给经济学导论提供的注解,后来这些注解的内容都写入了本书。约翰· 迈克尔· 豪(John Michael Howe)是这些学生当中的一个,他认真地阅读了本书的初稿,针对发现的错误向我提出了改进建议。我还要感谢我在悉尼大学的同事,因为他们能够如此耐心地容忍我坚持用这种奇怪的方法讲授这门本应受人尊敬的课程。我尤其要感谢沃伦· 霍根(Warren Hogan),他大胆地委派我讲授经济学导论。我们团队里的另外一些人,托尼· 艾思普罗玛格(Tony Aspromourgos)、约翰· 卡森(John Carson)、彼得· 多彻蒂(Peter Docherty)、弗劳拉· 吉尔(Flora Gill)、布鲁斯· 罗斯(BruceRoss)、格海姆· 怀特(Graham White)、唐· 赖特(Don Wright)和斯帝芬· 吉斯(Steffen Ziss),克服重重困难,试图帮助我让经济学成为学生们的快乐体验。我很感激他们所创造的温暖氛围以及他们带给我的很多想法。我还要感谢悉尼大学的管理人员,他们不从任何道德规范上约束我,让我充满激情地教授经济学入门。
当然,我借鉴了其他许多人的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办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埃里森· 柯克(Alison Kirk)提供了宝贵的编辑帮助并组织了匿名审查。我还必须感谢我的两个早期同事:在其他课题中一直合作的肖恩· 哈格里夫斯· 希普(Shaun Hargreaves Heap)和马丁· 霍利斯(Martin Hollis)。
最后,我还要感谢美丽的格拉斯哥(我完成本书初稿的地方)以及我所钟爱的玛格丽塔。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