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唐朝 帝王和帝国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2.68
4.4折
¥
9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常华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4422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2589840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喜读诗词,醉心古史,享受在二者间坐望风云。
目录
第一章 唐高祖
戎马关山北
烽烟中的旗帜
霸业初成
王朝肇始
玄武门惊变
第二章 唐太宗
风尘三尺剑
入主的器局
君臣蜜月
贞观思路
“天可汗”
谁堪此位?
第三章 武则天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
一个才人的崛起
继承者的影子
在血泊中登基
大周!大周!
风雨无字碑
第四章 唐玄宗
忆昔开元全盛日
乱局终结者
盛世的模样
李林甫时代
杨门荣宠
更大的乱局
第五章 无奈中唐
雨霁霜气肃
安史之乱的“遗产”
权宜之变
永贞之殇
中兴,昙花一现
皇帝与家奴的博弈
第六章 凄凄晚唐
飒飒西风满院栽
会昌的光与影
双面“小太宗”
板荡的朝野
崩溃的棋局
跋 穿越唐朝,坐望喧嚣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本书侧重展现唐朝政治格局最初建构到最后崩塌的过程。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到年仅十七岁的唐昭宣帝李柷被朱温鸩杀,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走过近三百年的大帝国,经历了傲然定鼎的肇始,四海升平的盛世,硝烟四起的兵乱,风流云散的末日,最终成为夹藏在史籍里的风声。这样一个浩大的历史弈局,究竟有多少需要观照的细节?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细节,它们又真的那么可信吗?本书文史结合,叙述过程中引入解析唐诗,展现了大唐帝国巨大的历史弈局、风云变幻及其历史细节。
主编推荐
1. 近年历史普及类图书已经走过“戏说”、调侃、野史秘说等阶段,开始进入史据扎实、视角独特、文字表达通俗却不失深度的“细说”阶段。本丛书一套三本,以文史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唐诗为抓手,从政治景观、文学生态、社会生活等方面展现大唐盛世风貌。2. 用历史随笔、讲故事的方式,探寻王朝的沉浮起落,梳理史书的蛛丝马迹,运用合理的文学想象,文采斐然,好读易懂又不失思考深度。
精彩内容
烽烟中的旗帜
放眼公元七世纪初的中国版图,一个改朝换代的浩大弈局正在全面铺开。纷繁复杂的棋盘上,充斥着箭矢与火光,闪电和雷鸣,躁动不安的逐鹿者们纷纷杀进这场弈局。他们或是出身贵族,周身流淌的贵族血让他们问鼎王座的进程底气十足;或是出身草莽,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就是他们揭竿而起的动力。当各方势力共同撕扯一个王朝的华衮,死亡与诞生,开始相向而行。
是的,这是隋末,隋炀帝杨广帝王生涯里的最后时光。这位将门之子,以历代皇帝少有的隐忍和伪饰登上了天子之位。为了立为储君,本是次子的杨广有意远离声色,每逢文帝来到他的府邸,他都要屏退美人,将琴弦扯断并刻意撒上一层灰尘;为了博得文帝欢心,每次回扬州任所之前,他都会痛哭流涕,深情辞行。杨广的这些伪装着实蒙蔽了文帝和独孤皇后,再加上他对太子杨勇多次阴谋算计,最终令文帝做出了废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的决定。当然,戴着面具行走的杨广并没有太多的耐性,父亲的宠妃令他垂涎,父亲的皇座更是他觊觎已久的目标。仁寿四年(604)七月,仁寿宫跃动起刀光剑影,卧床养病的隋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眼中至德至孝的儿子杨广会勾结朝中重臣杨素,用极端的弑父篡位之举提早结束自己的皇权。这位在乱世烽烟中立马横刀一统天下的隋代开国之君,最终死于自己钦定的太子之手。
八天之后,杨广一身华服,傲然登基,开始全面接掌父亲留下的政治遗产,史称隋炀帝。显而易见,隋文帝留下的政治遗产是丰厚的,在位二十余年,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堪称辉煌。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朝野上下,呈现出“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的昌明气象。当时,隋朝京城大兴(唐长安)及各地的粮仓——大的可储粮千万石,小的可储粮几百万石,都储满了谷物。国库之中,储存的绢帛各有数千万匹,及炀帝即位,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面对这样的政治遗产,隋炀帝压抑已久的欲望最终如汹涌的山洪,一发而不可收。他要做一次空前的补偿,补偿他自在人格的丧失,补偿那段虚伪矫情的岁月。
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迁都,在公元605年宣告开始。确切地说这是在营造一个新都,与关中故都遥相呼应。隋炀帝选择了四通八达的洛阳。在他看来,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坐视天下,没有比洛阳更理想的地方。而洛阳却别无选择:一千多年前,周平王将都城迁到这里时,它没有太多的热情;一千多年后,面对隋炀帝的到来,它仍然沉默。打夯的号子响起来了,厚重的柱础竖起来了,雄伟的宫殿建起来了,宫瓦在阳光下闪烁着一个帝王的骄傲,洛阳却在沉积的土层中听到了一声痛苦的呻吟。
或许是新都的营建启迪了隋炀帝的灵感。我们可以想象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某一天,身着华衮的隋炀帝一边望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出神,一边却在想江南。江南的风光太美了,江南的水脉太芜杂了,他要修一条运河,一条连接都城与胜景的运河。皇帝的一个念头往往就这样地带动起一项工程,动用了二百二十多万个民工,挖掘了整整六年,绵延五千多里。尽管当下许多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南段通济渠、江南渠、邗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江南,开凿永济渠也是为了联络北方广大地区,尽管直到今天,大运河在中国的航运中仍在发挥着作用,但谁也无法漠视那些湮灭在河床之下的累累尸骨,它们肥沃起水草,每一朵浪花都浸着血泪。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汴河亭》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