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青山 年谱中的那一代学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72
4.1折
¥
5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京州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7722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1202092865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京州,1977年生,河北沙河人。1996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已出版著作有《魏晋南北朝论说文研究》《七十二家集题辞笺注》等。
目录
序
第一辑
陶庐老人王树枏
——读王树枏自订《陶庐老人随年录》5
“后进何人知大老”
——读赵成杰《高步瀛学术年谱简编》13
顾随文学生命的三次决断
——读闵军《顾随年谱新编》21
沉酣书史的著作大家
——读于飞《孙楷第先生年谱简编》及其他33
一代学人罗根泽
——读马强才《罗根泽先生年谱简编》41
张恒寿的朋友圈
——读杜志勇《张恒寿先生年谱简编》及其他47
触摸王重民之死
——刘修业《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编年》读后记57
雷海宗后悔了吗?
——读马瑞洁、江沛《雷海宗年谱简编》65
冯至的“三次辉煌”与“年华磨灭地”
——读周棉《冯至年谱》《冯至传》73
大林容豹隐,何必下西洋?
——读刘鄂培、杜运辉《张岱年先生学谱》83
云罅光透的学术人生
——读马千里《阎简弼先生学术年谱稿》93
“酒数百斛”与“甲骨五千”
——读何林英《胡厚宣年谱》101
“一个薄名声如秋水的学者”
——读林大志整理《詹瑛先生年谱》107
“卞和到老是忠心”
——读李廷涛《史树青年谱》115
“学到如愚始见奇”
——读王学奇先生自订年谱121
“北强原不弱南强”
——《河北近现代学者年谱辑要》编后记127
第二辑
世间再无袁同礼
——读李文洁《袁同礼年谱简编(1895-1949)》及其他137
“结交名流”与“跌宕文史”
——缪元朗《缪钺先生编年事辑》读后记149
杂家是怎样炼成的?
——傅振伦的杂家气象与治学品格157
商鸿逵先生的贤内助167
从“愚钝如椎”到“古鲁典雅”
——杨向奎的学术进程与心性修炼177
侯仁之:老师“好极了”
——读高明勇《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187
王树民先生二三事
——读秦进才《王树民先生的人生历程与学术贡献》及其他195
周一良的成名之路
——《天地一书生》读后记207
公兰谷的寂寞与悲情217
漆侠与胡如雷
——从一封职称评定推荐信谈起229
雷声玉振的野生力量
——重读胡如雷的学术生涯239
“望崦嵫而勿迫”
——晚年夏传才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249
公木与杨公骥的旷世友情
——读《杨公骥自传》《公木自传》259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细读多位民国学人年谱,深感那一代学人之治学艰苦,并开始撰写“读年谱”系列文章,以梳理那一代学人的人生轨迹、治学脉络。本书稿集结这一系列文章共三十篇,分为两辑。第一辑十六篇,所涉及学人包括高步瀛、顾随、孙楷第、王重民、冯至、张岱年、阎简弼、史树青、王学奇等;第二辑十三篇,涉及人物包括袁同礼、缪钺、杨向奎、周一良、夏传才等,大致以学者生年为顺序。书稿文字生动活泼,饱含情感。作者为每位学者撰写生平简介,配合人物素描图片,左图右史,穿插书中。
主编推荐
本书为三十位河北籍知名学者作生平小传,以年谱和传记为基础,从治学态度和重要事迹等方面,生动立体地描述了他们的风格、风骨、节操,以期为后代学人提供治学之榜样。作为学人轶事来读,有趣;作为学人个案来读,有道。
精彩内容
陶庐老人王树枏
——读王树枏自订《陶庐老人随年录》
最先知道王树枏的大名,是因为《畿辅通志》的缘故,后来看到《河北通志稿》也是此公主编,读秦进才关于《河北通志稿·艺文志》的校读文字,对王树柑的学术成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直到我着手编《河北近现代学者年谱辑要》,准备将王树枏作为近现代河北的首席学者,为此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查到题为《陶庐老人随年录》的自订年谱时,才将王树枏和“陶庐”这一雅号联系了起来。
王树枏,号陶庐,他晚年自订的文集统统以此为名,除《陶庐诗集》《陶庐文集》外,还有《陶庐骈文》《陶庐笺牍》《陶庐随笔》等。“陶”是文人雅号的常见词,因为它不光与陶渊明有关,还与心情相随,与器物相连。比如清末大臣端方,他之所以号为陶斋,可能跟他富藏金石有关,他将自己对金石的鉴识文字结集,即题为《陶斋吉金录》。再如文学家张岱,他心仪陶渊明之为人,恰好他的母亲也姓陶,于是欣然命所居为陶庵,《陶庵梦忆》更是让这个室号不胫而走。
可王树枏为什么自号陶庐呢?他是跟张岱、端方或郑观应(号陶斋)有一样的寄托或情怀吗?我感到非常好奇,这也是我翻读《陶庐老人随年录》时盘在脑际的一个疑问。读到第四十五页,终于找到答案。原来陶庐的命名,是因为树枏先生的一个“知己上司”。“知己上司”的用语我是第一次见到,王树枏大概是发明人。
(1902年)六月,两广总督陶勤肃公模卒。模字子方,某科进士,由州县起家,历官至总督。……余之第一知己上司也。余以“陶庐”名斋,陶即指公言。
陶模与王树枏的交集并非在其两广总督任上,而是此前任陕甘总督期间。按照王树柑的表述,陶模不仅礼聘和信任王树枏,使其一展才华,而且在道德品质上具有引领的作用。名如其人,对王树枏来说,陶模正是一位精神的“模范”。对陶模的清明廉正,王树枏在自订年谱中反复致意,“数十年未尝携眷至署,其廉正为天下第一”,“署中清肃异常,诚督抚中所仅见也”。
明乎此,方知王树枏之号为“陶庐老人”,无关乎陶渊明,无关乎心情,更与金石器物无涉,而是为向一位“知己上司”致敬心香。可王树枏的师长和上司很多呀,在莲池志局有黄彭年,在冀州书院有吴汝纶,在川中仕宦有刘秉章,在金陵入幕有张之洞,在清史馆有赵尔巽,即便同是陕甘总督,陶模卒后继任的崧蕃、升允也对王树枏多所荫庇,王树枏却独对陶模念念不忘,乃至以其姓字作为斋名,足见陶模的风范对王树枏的影响至深至巨。
王树枏生当清末,正好与国难深重的时代相伴而行。在他的前半生,科举制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官宦还是耕读之家,科举都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士子们不是挣不脱、逃不掉,而是不挣不逃、欣欣然地钻入彀中,王树枏也不例外。他十四岁时就央求父亲王铨,想要应考县试,许是嫌他年纪太轻,抑或望子成龙的期望太高,王铨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十六岁开始考取功名,十九岁科考取第一名,二十一岁朝考列三等第一名,二十三岁乡试荐而未售,二十六岁乡试中第十一名,三十岁会试不第,三十三岁会试不第,此期间一直在《畿辅通志》局孜孜于学问之事,然而“学而优则仕”的情怀未曾稍歇。直到三十六岁会试中式五十四名,殿试三甲四十八名,才获得了钦点户部某司并改知县的机会,并从此开始了他汲汲于事功的仕宦之旅。
王树枏的仕宦人生,如果不计短期的幕僚、晚年的顾问,壮年所历,主要是辗转四川、宁夏、甘肃、新疆等省份:释褐为四川青神县知县,历资阳、新津、富顺,转宁夏中卫县知县,后来迁兰州道台、新疆布政使。王树枏对自己在地方为官的政绩颇为自信,往往津津乐道,下笔不休。
他在四川青神兴修水利,不阅月即修复鸿化堰,引水富民;在资阳大堂问案,任人观听,两月之后,词讼便稀;在新津整顿法治,讯捕盗贼,五月之后,地方肃清;在宁夏中卫修浚通渠,增修水闸,七星渠成,裨益民生;在兰州道台任上,整理税厘,撤销局卡,剔除中饱,使久困的商民得有转机;在新疆布政使任上,裁撤浮征粮草,重订征收新章,发行纸币,设立邮局,不仅挽回了利权,而且缓和了地方矛盾。
他得意于在青神自建的止园,有感恩的百姓暗地里为他建亭榭、植花木,“余在任二年余,颇为民所亲爱,园亦任民往来如其家然。今始知孟子所言与民同乐之味”。他得意于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断言的“以君之才之学,非久居人下者也”;又忘情于时任四川总督的刘秉章的勉励“此行必有嘉会,扶摇直上,转瞬间事耳”。当年从政之始,吴汝纶劝改知县的原因是“一官一邑尚可为民造福,京官碌碌徒耗岁月”,对此王树枏一直念念不忘。
凡其在某年笔意恣肆跌宕的,必是备述斐然的政绩,而对于学问、性情和生活往往一带即过,不作多谈。三不朽中,立功自居立言之前,为民造福之事迥高出于一己学问之事,这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后学的我们不免遗憾,如果王树枏能在年谱中更属意于他的学问,岂不更好?
P5-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