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41 6.1折 ¥ 8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云 唐磊 主编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抗战研究会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0422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1202012234
上书时间2024-11-25
序一
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创新发展——上海抗战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余子道上海抗战史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抗战史研究一样,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史学领域。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上海抗战史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起步的。七十年来,以改革开放开端为界标,上海抗战史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三十年,上海抗战史研究处于初创状态,还未来得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类,其研究被置于上海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地方党史的框架和范围之内,纳入研究者视野的课题显得十分单一和狭小;而当时尤其是“文革”期间的特定形势也使研究工作举步维艰,难有大的进展。虽说这一时期产生过关于上海抗战史的一些粗浅的论著和回忆作品,也披露了一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却未有真正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质量的作品面世。在后四十年,上海抗战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走上了未有过的蓬勃发展的道路。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综合国力的空前提升,中国的崛起、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使当今的国人比以往更为需要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上海抗日战争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社会各界所重视。抗战研究的地位在提升,研究者的队伍在壮大,研究的理论、视野、领域和方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逐步实现思想上的解放,学术上的创新和发展。这一时期,各类研究成果迭出,学界氛围生动活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走上正确道路和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上海抗战史研究逐步克服了教条主义、片面性、化和所谓“以论带史”等倾向,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坚持“尊重历史,遵循科学”的学术理念,求实求真,开拓创新,推动了上海抗战史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抗战史研究新局面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和基础的,而其中的关键则是使研究者真正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上海抗战史作为史学领域中的一个部类,与一般史学研究既有着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抗战史研究具有极为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特别需要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政治宣传与学术研究、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等问题的关系。毫无疑问,抗战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但这一切归根到底都必须以对客观历史的科学研究为依据,而不能违背科学精神,滑向片面化、化和“以论带史”倾向,甚至丧失其科学性。这一错误倾向在“文革”期间为害烈,严重影响了抗战史研究的健康发展。思想解放运动极为有力地端正了上海抗战史研究者的学风,使这一研究重新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抗日战争研究的一切学术结论,都必须是在占有全面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以客观历史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结果,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应从某种政治利益或个人好恶出发,这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思想的解放和对以往研究的反思,使研究者对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认识更趋向全面,也更为深入。例如,评判各党各派各军和各类代表人物在抗战中的功过是非的标准,逐渐由以往的以阶级关系为重转向以民族大义为重,确认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而非一党一派的抗战;同时也确认抗日阵线中的各党各派特别是国共两党无一例外地实行着自己的抗战路线,从而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以及战后中国发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上海抗战史研究逐渐摒弃化、片面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法,认识到上海抗战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多样性。上海抗日历史进程中,国共两党从完全对立到联合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既非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非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既联合又斗争。上海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为强大和为集中的地方,他们的抗日斗争毋庸置疑是上海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抹杀。上海抗战史上,既发生过规模巨大的会战,又有分散的小规模的郊县游击战,既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又坚持了“孤岛”时期和全面沦陷时期分散的日常斗争,既与全国抗战紧密联系,又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互通声气、相互支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抗战历史不再被看成是简单的敌我两极对立,研究者更注重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使人们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上海抗战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悲壮,更加深刻、更为全面地认识上海抗战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抗日运动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开阔视野拓展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抗战史研究的开拓创新不仅表现在思想路线上的端正和科学精神的确立,还体现在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对外开放和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开展,史学各部类之间、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日益交叉融合,以及抗日战争史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的蓬勃发展,上海抗战史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地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抗战史研究被置于上海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地方党史的框架之内,并未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领域,其研究的范围和课题比较狭小和单一,这是与改革开放以后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上海抗战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三个方面的课题,即通常所说的所谓“三大块”:一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二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研究,三是一·二八和八一三时期的上海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研究。而且对上述三个领域抗战史的研究,主要也是着重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和评析,缺少对这三大事件的全方位、多视角的考察和研究,难以从多方面多领域揭示这些史实的纷繁复杂的丰富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基本上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领域课题研究的拓宽和加深,二是新领域新课题的开辟。传统领域的几项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十分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时期的继续研究中,其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地得到扩充和延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例如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以往主要是单纯地记叙十九路军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奋起抗战的事迹,而对与这一重大事件紧密相关的诸多重要领域并未进行探索和研究,以致留下了许多空白点。当今的研究者则大大地拓展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的领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诸如南京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与一·二八抗战的关系,十九路军领导集团对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主的国民党中央既接受其领导又进行抵制的关系,第五军的参战以及它与十九路军之间的关系,英美法西方列强和国际联盟介入一·二八事变及其影响,中日停战谈判及其结局,日本的“上海自由市”计划,以及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等课题的发掘和重新研究,都可以说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同样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作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一个传统的课题,在新时期研究者也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诸如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统率机关举行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淞沪会战的作战方针、战役发展历程及其各阶段特点,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地方部队和东北军、西北军的参战,上海租界当局与淞沪会战的关系,以及淞沪会战的左、中、右三个战场,战役阶段和作战方针,西方列强介入淞沪会战等新问题的开拓和探索,无疑为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除了上述原有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内容、扩展了研究范围以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拓展更体现在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上。上海抗战史的研究领域发展得更为广阔了,更为多样化了,由过去的较偏重于抗战军事史、救亡运动史,拓展到上海抗战文化、抗战经济、抗战社会生活、抗战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而且在时限上贯通了从1931年至1945年的全过程,把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融为一体加以研究。正是在日益拓展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上海抗战史学术格局。
战时上海文化和战时上海经济,是新时期上海抗战史研究开拓创新中两个为令人注目的领域。上海是全国抗战文化的发祥地,也曾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中心,在文化抗战战线上引领全国,影响遍及海内外。近十几年来,上海抗战文化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生动活泼的学术文化氛围,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势头。抗战文化的各类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刊发,文化抗战亲历者的回顾和总结,对抗战文化各门类的专题研究等方向,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上海一批学者以“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为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对上海抗战文化的时代背景及其演变历程作了史的考察,着重就文学、艺术、电影、教育和社会科学等各个文化领域进行具体深入的记叙和论析,这一研究工作开启了上海抗战史研究对文化抗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是中国的工业基地、金融和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对中国抗战全局的影响甚为重大。但与此很不相称的是,战时上海经济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上海抗战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少有成果问世。然而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年代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界的探索首先指向全面抗战初期上海工厂企业的内迁、上海“孤岛”时期经济的畸形繁荣、日军侵华战争对上海经济的破坏、日伪在上海的经济统制和掠夺等问题,为研究战时上海经济开辟了处女地。接着,上海一批研究经济史、金融史的学者开始对战时上海经济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战时上海的工业、商业、公用事业、金融、保险、证券和外汇市场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且对国民政府当局、上海工商界、日伪当局等各方经济势力之间的博弈和较量,以及中日双方以上海为舞台的金融货币战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评析。这可以说是首次对上海抗战经济进行有系统、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其开拓性意义不言而喻。
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斗争研究是开拓上海抗战史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带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进入新时期以来,一部分学者几乎是白手起家,开拓进取开辟了一片处女地。诸如“孤岛”戏剧和电影研究,“孤岛”新闻舆论战线的抗日爱国活动、“孤岛”时期的上海工业研究、“孤岛”时期的贸易研究、“孤岛”中的上海市民生活,以及“孤岛”时期的上海特工战等,都进入了史学工作者的视野,成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新课题。
拓展上海抗战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辟了关于日伪统治和日军暴行的研究。这是从中国人民的敌人这个方面,也就是从反面来研究抗战历史。这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切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殊死较量。上海有关学者在这方面主要开拓了四个研究领域。一是“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研究,对日本军国主义在十四年侵华战争中在上海犯下的罪恶进行全面、系统的揭露和清理,从暴行、统治、掠夺三个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进行一次整体性研究,在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性进行分析揭示。二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和日军上海慰安所研究,以苏智良教授为首的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调查研究工作,并获得丰硕成果,具有开拓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三是关于上海地区汉奸政权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开辟时间不长,成果却相当显著。复旦大学近现代史研究团队在全方位研究汪伪政权全史的过程中发掘和整理了有关伪上海大道市政府、伪上海市政公署,以及历届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的档案史料,梳理了日本占领当局策划扶植傀儡政权的活动,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揭示其反动统治活动及其作用。这项研究成为新时期开辟的日伪统治研究的一个特色的成果之一。四是审判日本战犯和惩治汉奸的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有关军事当局和在华美军当局曾分别在上海设立军事法庭,对在押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国民政府有关司法机关对关押于上海的一大批汉奸头目进行了审判。这一史实被纳入上海抗战史研究者的视域,成为一个新课题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创造丰硕成果
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新课题不断被开拓,海内外特别是台海两岸史学界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更多的新史料被发掘利用,研究深度也大为加强,学术成果堪称丰硕。从宏观层面来说,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具有影响:一是专题性学术论著成果显著;二是学术论文的质和量均为可观;三是历史资料选编工作成绩突出。
上海抗战史的开拓研究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推进贯通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涵盖上海抗战一切主要领域历史内容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通论性著作的编研;同时,也必须对上海抗战的特定历史领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专门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生成专题性学术著作。通论性著作贵在总揽全局、构建上海抗战史的学术理论体系,专题性著作贵在对上海抗战的各个具体史实作出深入具体和精到的记叙论析;而后者实际上为前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和史料上的基础。在这一方面为引人注目的成果,当推十卷本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这批专题性著作是由上海一部分学者在统一规划之下分工编撰而成。各卷及其作者是:唐培吉《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余子道《一·二八淞沪抗战》,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抗战》,张全全、庄志龄、陈正卿《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陈丽凤、毛黎娟、王瑶、周耀虹《上海抗日救亡运动》,薛振东、柴志光《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邬正洪、张文清、傅绍昌、吴海勇《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吴景平、刘志英、薛念文、赵世亮《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齐卫平、朱敏彦、何继良《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徐剑雄、杨元华《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这套丛书于2000年出版,2015年经全面修订后推出再版;与此相配套,出版了韩洪泉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一书。这批专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推出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上海抗战史的学术成果,基本上涵盖了上海抗战的一切主要领域。
淞沪抗战和上海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是上海抗战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除了上述丛书中的有关著作外,国内学者推出的专著,关于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有:马振犊、陆军《八一三淞沪会战》,戴峰《血肉磨坊:淞沪会战》,徐智勇、王少华《鏖战淞沪——上海抗战纪实》,雷献和《剑啸浦江——淞沪抗战纪实》,徐志耕《浴血淞沪——“八一三”大上海保卫战》,肖诗斌《淞沪之战》,张宪法、俞中《“八一三”淞沪会战》,佟明忠、周翔、果立《御寇悲歌——淞沪会战》,江建文《上海·一九三七》,吴美华《淞沪抗战》,葛业文《淞沪抗战——喋血黄浦江》等。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有:余子道《抵抗与妥协的两重奏——“一·二八”淞沪抗战》,肖如平《南京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谭忠、梁昭《淞沪狂澜——粤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等。关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著作数量也很可观,主要有:温济泽主编《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抗日运动史》,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抗日救亡史》,陈彩琴、侯桂芳、赵菲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上海卷》,上海市总工会编《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成果中,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史学研究是一门实证的科学,除了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外,还必须要掌握全面与可靠的史料,这已经愈来愈成为大家的共识,从而使史料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抗战史料中,档案史料是一种原始史料,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档”)和上海市档案馆近30年来陆续整理和出版的有关上海抗战的史料,对于研究工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档”的史料主要是关于战史方面的,如大型的多卷本《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收录有多达近十万字的关于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军事档案材料;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也收录有关于两次淞沪抗战的近三十万字史料;此外,“二档”还刊出过《一·二八淞沪抗战史料选》《八一三淞沪抗战史料选》和陈诚关于淞沪会战的回忆资料,以及德国军事顾问团关于淞沪会战的总结报告等档案材料。上海市档案馆整理出版的则主要是关于日本侵沪战争罪行和日伪统治的档案史料,主要有《日本侵略上海史料汇编》(上、中、下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下册)和《日伪上海市政府》等。此外,还有若干种富有特色的关于上海抗战的专题史料问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选编《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史料选编》《一·二九以后上海救国会史料选辑》,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抗敌后援会》,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川军与淞沪抗战》《桂军与淞沪抗战》《湘军与淞沪抗战》《黔军与淞沪抗战》等。
近五年来,民国时期出版的关于上海抗战的书著颇受学界的重视,被发掘、整理而重新面世。这主要有三个品种。由余子道教授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自2015年以来已先后出版50辑,共收录民国版有关淞沪抗战著作120余册,其中有战史著作、大事日志、战地采访报告、军政文电、日记笔记、回忆录、报告文学作品、调查报告、外国报刊译文材料,以及战时摄影作品等。这套丛书是迄今为止规模、收录为完备的一套民国版的淞沪抗战史书著,而且还有一批这类图书将继续推出。此外,上海三联书店于2015年影印出版的民国版抗日战争史图书中,也收录了一批有关上海抗战的各类书著,共60余册,主要汇集关于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相关图书。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和2012年先后影印出版的《民国史料丛刊》及《民国史料丛刊续编》,收录了有关上海抗战的史书数十册。
上海抗战亲历者的回忆和口述史料,大都是由全国政协和各个地方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撰写整理和出版。此项工作很有成效,获得的史料也颇有价值,有助于弥补档案资料和报刊史料的不足。全国政协文史委选编出版《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之后,又在《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等分卷中发布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关于上海抗战的回忆材料。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也推出了《抗日风云录》和《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中收录的“抗战资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曾多次派出研究人员赴各地寻访当年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将访谈记录编成多卷本的《口述淞沪抗战》,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战史资料。继续奋进开辟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新局面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现实、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上海抗战史研究在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倾向。近十几年来,研究上海抗战史的各类论著时有问世,形成一定的学术声势和规模,但富于创新性的精品力作尚嫌不足,缺乏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内容的论著,这与上海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相比,显然是不够的。在研究领域方面,改革开放前期开辟了一批新课题之后,近20年来新课题开拓较少,表现为老的题材多而新的题材少,反映出拓展新的研究课题的后劲不足。在研究的方法和理念方面,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实与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上,片面化、化、忽“左”忽“右”的消极倾向时有发生。特别是历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和碎片化倾向,更值得注意。此外,社会上甚至在文化界和学术界也出现了任意虚构、剪裁、编造上海抗战历史故事的所谓“戏说”现象,尽管其绝非主流,但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也应当予以积极引导加以克服。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抗战史研究,历史向人们显示,上海抗战史研究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步步地走上繁荣与发展之途,开创了多领域全面推进的局面。毫无疑问,过去的四十年是上海抗战史研究工作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为这一研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上海抗战史研究尚有许多新的任务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7月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要再接再厉,加倍努力,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指示,推进上海抗战研究更上一层楼,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前进。
......
张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国防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潘汉年传奇》《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80年》等多部著作。
序一
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创新发展
——上海抗战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余子道1
序二
上海抗战的重要历史地位唐培吉1
专题论文
两次淞沪抗战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余子道3
淞沪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定位张玉法10
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唐培吉25
从七七事变到全面抗战
——发动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傅应川44
政治·军事
淞沪会战守势时期作战之评析滕昕云69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义勇军邓一帆77
外交·经济
八一三抗战期间的上海金融业吴景平97
上海“自由市”计划始末
——以次淞沪抗战时期为中心张智慧109
侵华日军在沪集中营考论李健苏智良130
抗战文化
海派文化视阈下的上海抗战
——兼论上海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张云153
王小亭抗战摄影之《中国娃娃》评议吴海勇163
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教育界抗日救亡运动韩洪泉169
社会·生活
万众一心:自由职业团体与近代上海的民族主义
实践(1927—1941)江文君183
试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周年祭活动程皓202
人物研究
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的抗战经历:从淞沪会战谈起钱益民219
圆桌会谈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列改建的亮点挖掘王祥243
淞沪抗战:全民抗战之滥觞曾宪松248
新史料
西方文献中有关淞沪抗战之史料周惠民259
瑞士日内瓦国联档案馆馆藏抗战史料述略蒋杰264
征稿启事277
本书围绕上海抗战主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论文主题既有宏观叙述上海抗战的历史地位与战略意义,也有详细评述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过程与作用。此外,对于以往抗战史研究中不作为重点或涉及较少的方面,如淞沪抗战中的义勇军、抗战期间的上海金融业、上海“自由市”计划、西方文献中记载的淞沪抗战、抗战摄影等,都有文章加以论述。
本书是一部有关上海抗战的研究和综合性论述的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9篇,按主题划分为专题论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抗战文化、社会•生活、人物研究、圆桌会谈、新史料八个部分。本书一方面将上海抗战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赋予上海抗战充分的独立性,即上海抗战自身可成为专门的研究课题,总体兼具较强的主题性和学术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