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如去看一棵树 26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如去看一棵树 26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56 4.1折 4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安德烈斯·哈泽(Andreas Hase)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9636126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981922

上书时间2024-11-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安德烈斯·哈泽从徒步和自行车旅行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他是德国斯图加特家庭度假村联合会会长,也是一家家庭度假村的主人,一直对树木有着深深的热爱和钦佩之情。他的部作品是《神奇的树木》。

帕斯卡利斯·道格里斯是一位野生动物插画家、艺术家,在德国慕尼黑生活和工作。他对欧亚鸟类和哺乳动物特别感兴趣,曾为多部博物类作品绘制插画,并多次获奖。

目录
前言Ⅰ

欧亚槭/栓皮槭/挪威槭15

苹果树23

桦树31

欧洲野山梨39

山毛榉47

锦熟黄杨57

欧洲花楸63

欧洲红豆杉71

夏橡81

野生楸树(野果花楸)91

欧洲白蜡树101

欧洲云杉113

欧洲鹅耳枥121

欧榛129

西洋接骨木137

欧洲赤松147

欧洲落叶松157

小叶椴165

黑杨175

刺槐(洋槐)185

欧洲七叶树193

山梨树(欧亚花楸)201

银冷杉209

欧刺柏217

普通胡桃225

柳树233

内容摘要
达芬奇在观察了槭树翅果的飞翔过程后,画下了螺旋桨的草图。苹果在古代曾象征俗世的权力和统治者的非常不错。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一株红豆杉可以实现永生。《蒙娜丽莎》是在一截白杨木板上向世人展示其神秘莫测的微笑的……树木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但人们常常对身边随处可见、庞大而静默的树视而不见,既无意也无从了解这些安静的生命,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周围的人类世界发生着密切互动的。安德烈斯·哈泽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自然观察者和记录者,在《不如去看一棵树》中,他讲述了德国本土很常见、的26种树木,其中不仅有科学,而且有历史;不仅有自然,而且有文化;不仅有事实,而且有趣味,多维度阐述了树与人之间的深层关联。是时候好好去看一棵树了,就在此时、此地。

精彩内容
前言全德国有将近1/3的国土被森林覆盖,其中,黑森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42%,是德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两大联邦州。奥地利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远超德国;而瑞士的森林覆盖率则相对要低一些——略高于29%。2016年有学者指出,人们在以往的林木清点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事实上,全世界现存的树木总量为之前预估数量的8倍,总数已经超过了3万亿棵。如果按照全球70多亿的人口总数计算,就算我们每人平均分400棵也分不完。2017年春,科学家们又有了新的结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次确切地查明地球上树木种类的总数:共计60065种。当然,没有人可以就这个数字打包票,确保它会一成不变。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以每年2000种左右的速度不断发现新的植物种类(其中包括许多全新的树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的树木名册里包含了很多濒危物种,它们在我们这颗围绕太阳旋转,如微尘般敏感、脆弱的行星上奄奄一息。其中,濒危程度最高的要数生长在坦桑尼亚偏远一隅的一种名叫Holmskioldiagigas的树,目前只有6棵Holmskioldiagigas侥幸从人类的刀斧下幸存下来。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收集它们的种子,并着手在非洲植物园内培育其树苗,以防该树种灭绝。全世界的树木种类繁多,相较之下,德国本土的树种数量却少得惊人——总数为50~90种。如果从百分比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在林木如此繁盛的德国,其树木品种仅占现今全球树种总数的0.1%。之所以会这样,我们需要追溯到12000年前:那时,包括今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在内的整个北欧都被坚硬的寒冰所覆盖,雄伟的冰川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一直延伸到平原地带,冰壳甚至将触手探入了勃兰登堡地区。在两大冰层之间的狭窄带状区域,一片苔原欣欣向荣——寒冷的气候几乎令所有生长于此的树木灭绝,只有个别树种因生长在较为温暖的地中海地区才幸存下来。经过难以想象的漫长岁月后,冰层逐渐消退,一些树种“壮起胆子”重返祖先们的家园。即便在今天,阿尔卑斯山脉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常令人在无奈之下选择绕行。树木的“迁徙”自然也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它们需要风或鸟类帮忙传播种子,在这之后才能真正地迈出后代迁徙的步伐。在人类短暂的一生中,几乎很难对这样的迁徙进程有所察觉,因为树的一生极其漫长,而我们只不过是世界历史盛大筵席上的一粒面包屑而已。我们总是能听到各种有关物种灭绝、自然危机的噩耗,越来越多的森林被人类驱动的机器——这些机器看起来与开赴战场的武器无异——开垦成农田。正当一些人希望用难以逾越的高墙将人与人隔离开时,在非洲却有11个国家在静悄悄地植树造林,人们希望用一片横跨非洲大陆东西的森林带将萨赫勒地区一点一点地重新改造成适宜人类耕种的土地。而其他一些工程则让尼日利亚大草原涌现出茂密的森林,让印度向种植20亿株林木的目标前进,也让中国将建设绿色的百万人口大都市的规划纳入蓝图。没有什么能遏制人类对绿色的渴望,这或许与我们的历史相关——没有树木的人类史是难以想象的。自古以来,人类的命运就与树木紧密相连,树木一直与人类的发展史相伴——它们友善、仁慈,为人类提供了庇护。树木是非常古老的物种,它们见证了数亿年的漫长岁月——在上次冰期降临中欧之前,大片密密丛丛、盘根错节的原始丛林就覆盖了这片土地。相比这段悠长的岁月,人类从直立行走到成为万物主宰的这段历史,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人类的出现不过是大自然兴之所至,偶然为之。作为“达尔文进化树”顶端的物种,若是没有树木的帮助,我们或许早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树木养育了我们,为我们提供甜美的果实,以及营养丰富的根、茎、花、叶。如果没有树木,人类就不会有工具,更不必妄言房屋、篱笆、桥梁、汽车、书本、电脑了。若是没有树木,我们或许连火都不会有。是树木保护了人类,让我们得以抵抗自然界中难以预测的风霜冷暖、洪涝灾害。平心而论,没有树木就没有人类文明,树木就像空气般不可或缺。树木与人类结缘已久,无论是哪片大陆、哪种文明、哪个民族,都与树木密不可分。几乎所有文化中的人类起源都与树木相关——无论生死去来、建功立业,树木都贯穿了整个人类史。树在无数礼仪教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树是宇宙的象征,树生众神,有的英雄由树所化成,也有豪杰化身为树木。古典神话里如此,近代文学中亦然。从奥维德的《费莱蒙和鲍西丝》到赫尔曼·黑塞的《皮克多变形记》,所有故事都是围绕世界树展开的——这棵树是宇宙的中轴(axismundi),万物绕其旋转,树干上萌生无数宇宙,枝丫上绽放无量银河,无数世界犹如恒河之沙,于世界树梢头生长,其内更有无穷众生。万事万物都与世界树相连,也通过后者连通大千世界。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中,还是在充满迷信崇拜的部落氏族社会里,世界树的形象无处不在。日耳曼人称它为“伊格德拉修”(Yggdrasil),更早些时候的波斯人则将其称作“古卡恩”(Gaokarana),苏美尔人有“胡路普”(Huluppu),巴比伦人有“努”(Kiskanu),中国人有“建木”(Kein-mou),古埃及人有“西克莫”(Sykomore),犹太人有“哈依姆”(EzChajim),藏传佛教中有“树喻图”(Ts’ogs-shing),苏族印第安人有“瓦坎”(Wakan),印度人则有“菩提树”(Asvattha)。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巫师梅林也于松树梢头尽窥魔法奥义。古日耳曼人认为树木是灵魂的居所,有的树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处,有的则是尚未投胎的灵魂的寄居之所。先民眼中的树木花草、自然万物皆通神灵。因此,他们会怀着崇敬和尊重的心情去对待树木和自然,他们一直都明白:生死是永恒的循环,人类不过是轮回中的一分子。他们在广袤的神木林中,在神圣、壮美的巨树下举行宗教仪式,载歌载舞,祷告祈福,奉献祭品。古人或许不若今人“理性”(Verstand),但定然更加“理智”(Vernunft),他们不会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是尽全力保护它免遭伤害。从这一点看来,我们或许没有俯视古人的资格。中世纪,欧洲的建筑工人和石匠行会遍布各地,教堂建筑匠师人才辈出,此时出现了神秘的哥特式建筑。几乎在每根石柱上都可以看到由自然元素交织而成的绚烂图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图案展现的正是树木:叶形纹饰装点的大理石洗礼盆和墓碑;嘴里吐出叶子的人脸浮雕,像雕刻者用于体现其纯粹创作激情的一声呐喊……以上种种皆是中世纪宗教建筑模仿森林的明证。歌德在《论德意志建筑》一文中将斯特拉斯堡主教堂比作“巍峨神木”,称其“千枝纷呈,万梢涌现,树叶多如海中之沙,向四面八方的国土宣告它的主人——上帝的荣耀”。若置身于乌尔姆主教堂空旷、开阔的塔顶房间内抬头仰望,你会有一种正在凝视一棵参天大树的感觉——看它如何骄傲地撑开树冠;整个树冠轻盈无比,仿佛不受重力束缚;这棵巨树仿佛连接并支撑着天国。到了18世纪,“森林”这一主题也进入了音乐、绘画和诗歌等艺术的中心。树木在神话和童话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现在它们还占据了艺术的核心领域。在绘画、音乐和诗歌中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无论背景是伊甸园还是亡灵、女巫或者恶魔的国度,从此以后,“万物皆含诗韵”。约瑟夫·冯·艾辛多夫、理查德·瓦格纳、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费迪南德·格奥尔格·瓦尔德米勒、阿诺德·勃克林等大师都通过其作品吸引人们走进森林。他们由此开辟了一条信念和救赎之路,给人类以回归原始、纯粹的希望。像乔治·普索塔和迈克尔·霍洛维茨那样对“宽广的灵魂之地”(weitenLandderSeele)的渴慕,对宁静和永恒的向往,一如既往地浸润着人类的内心。也许在今天,对这种情感的诉求比过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人类有一种原始的思乡病,渴望回到某片充满魔力和童话色彩的乐土,希望它接纳我们,为我们提供庇护。本书将带领读者近距离观察26种不同的树木,同时也将尽力展现学术界关于这些树木的最新见解。正如我们所见过的那样,树木绝不只是待人丈量的“长木棍”,它们也是你我心头沉甸甸的珍宝。如果我们对树木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一堆生物学事实和物理、化学关系,那我们心中就不会再怀有惊喜之情,我们对树木的热爱也将就此枯竭。正如冈特·艾希所说:“谁愿意活在没有树木慰藉的世界里?”是啊,谁愿意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