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权益维护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0.85
5.8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 杨泽伟主编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ISBN 9787519735975
出版时间 2019-07
装帧 其他
开本 其他
定价 88元
货号 1201923242
上书时间 2024-11-2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泽伟,1968年9月生,湖南新宁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二级教授、武汉大学靠前法研究所(国家高端智库)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靠前法研究所访问学者、英国邓迪大学访问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总主编“新能源法律政策研究丛书”(13卷)、“海上共同开发靠前案例与实践研究丛书”(9卷),独著《靠前法析论》(第4版)、《靠前法史论》(第2版)、《主权论》、《靠前法》(第3版)和《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世界历史》、Journal of East Asia & International Law(SSCI)、Hong Kong Law Journal(SSCI)、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Groning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目录章 国际法律新秩序下中国海权战略的选择一、现代海权战略的基本内涵二、国际法律新秩序下中国海权战略的选择三、中国海权战略与海洋法制的互动关系第二章 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外交创新及话语权问题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发展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发展与新探索三、中国外交新政策在依法治海中的作用及具体实践四、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话语权问题五、结语第三章 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和大国海权的强化一、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与现代海权的概念重构二、大国主权的嬗变与大国海权的强化三、中国的海权强化战略:以中菲仲裁案为例四、结语第四章 对美国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批判研究一、“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基本认识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四、对美国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行为评析五、关于中国构建海洋秩序的初步思考第五章 国际海底区域“开采法典”的制定与中国应有立场一、国际海底区域“开采法典”制定的背景二、国际海底区域“开采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三、中国对国际海底区域“开采法典”的应有立场四、结论第六章 国际海洋划界三阶段理论的司法实践及对中国海洋权益的影响一、引言二、晚近海洋划界司法实践之回顾:趋向形成实体性与程序性规则三、三阶段海洋划界理论的确定及其司法实践四、三阶段海洋划界理论存在的问题五、三阶段划界理论对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冲击与对策第七章 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划定方案一、南沙群岛的基本构成二、划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一体式”方案三、划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区块式”方案四、划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点阵式”方案五、各方案的比较优势与问题第八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款第(b)项中“关于军事活动的争端”问题一、“军事活动的争端”与“关于军事活动的争端”的辨析二、“军事活动”与“军事化”的辨析三、结论第九章 维护国家权益视野下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专属经济区外国船舶污染的刑事司法管辖权为切入点一、专属经济区外国船舶污染的刑事司法管辖与维护国家权益二、专属经济区外国船舶污染刑事司法管辖权的国际法基础三、我国现行法中专属经济区外国船舶污染刑事司法管辖权问题检视四、专属经济区外国船舶污染刑事司法管辖权的完善五、结语第十章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视角下《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一、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二、中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三、中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潜在问题四、结语第十一章 中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障碍及对策一、引言二、中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必要性三、中国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障碍四、其他国家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面临的障碍及其应对五、中国克服障碍的思路六、结论第十二章 塞舌尔与毛里求斯外大陆架共同开发案一、塞舌尔与毛里求斯外大陆架共同开发案的背景二、塞舌尔与毛里求斯外大陆架共同开发案的特点三、塞舌尔与毛里求斯外大陆架共同开发案的意义四、结论第十三章 区外大国对马六甲海峡事务的介入及其影响一、美国:全面的军事合作二、日本:全面的经济、技术合作三、印度:有限的军事合作四、中国的挑战和机遇第十四章 中印跨境水争端:缘起、发展及应对一、引言二、中印跨境水现状三、中印跨境水争端的缘起四、中印跨境水争端的发展五、中印跨境水合作进程六、中印跨境水争端的关键国际法问题七、应对中印跨境水争端的若干建议八、结论第十五章 西藏的法律地位与中印西段边界西藏段划界——西藏—拉达克边界问题研究一、引言二、辨清西藏法律地位是中印西段边界西藏段划界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三、西藏的法律地位可以证明中印西段边界西藏段从未正式划定四、结论第十六章 “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法中的赤道原则——兼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一、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和重大修改二、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典型案例分析三、赤道原则对贷款协议的影响四、赤道原则对中国的影响五、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的简要评述第十七章 《巴黎协定》遵约机制:透明度框架与全球盘点一、《巴黎协定》遵约机制出台背景二、《巴黎协定》遵约机制的具体内容三、《巴黎协定》遵约机制的特点四、对《巴黎协定》遵约机制的反思五、中国在《巴黎协定》遵约机制下应采取的策略六、结语第十八章 欧盟离岸油气安全指令中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规则评析一、“规则”的产生二、“规则”的主要内容三、“规则”的主要特点四、欧盟海洋环境污染防治规则对中国的启示后 记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国家权益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国家权益维护的靠前法问题研究》重点论述了靠前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与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问题,分析了中印跨境水争端,探讨了中印西段边界西藏段的划界,阐释了绿色金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等问题。《中国国家权益维护的靠前法问题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资料丰富,有助于深化靠前法的理论研究,也有益于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中国的国家权益。 精彩内容 总序一当今之世界,随着全球投资贸易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进步,通信和交通日益便捷,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已成为天下大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日之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内,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外,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善对外战略布局,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国内法治,而且要在全球治理中高度重视和善于发挥国际法的作用,加强国际法治,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良性互动,特别是要完善中国自己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处理涉外事务,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当下之中国国际法学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国际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法专门人才。而且,广大国际法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为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国际法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缺乏整体的国际法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国际法学科建设放任自流,各国际法机构各自为阵;国际法人才队伍学术原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活跃在世界国际法舞台的人才不多,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国际法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德行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分离、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相脱离、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相隔离;国际法学术研究缺少精品力作,还没有产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创造性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大。可以这样说,中国国际法学界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评价、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综上所述,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亟须掌握和运用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学界仍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以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状态。我们所处的时代表明,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理论创新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思想的时代。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编辑出版《国际法文库》以推动国际法学繁荣发展的初衷。《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张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推进构建既具有中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进入世界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法学。《国际法文库》将坚持问题导向。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国际法理论创新和全球治理实现良法善治。《国际法文库》将坚持跨学科研究。国际法律问题涉及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性,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运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就是说,对于国际法律问题,不仅要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国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国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不仅要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国际政治、世界历史、全球经济、人类社会变迁、多元文化交融、地球生态文明等视角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在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战略性,促进问题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创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理论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国际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不断进行探索,才能推进国际法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要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国际法理论创新不必贪大求全,发现新事实、新材料、新现象是创新,阐明一个新原理、提出一种新学说、揭示一条新规律是创新,发明一项新技能、找到一条新路径、创造一种新方法也是创新。《国际法文库》设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文集系列,是法律出版社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法律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特别是法学法律出版领域的龙头地位自不待言。这里有必要对武大国际法所多说几句。武大国际法所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于1980年创办的,是我国高校设立的个国际法研究所。该所自创立以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已在学术和实务方面崭露头角的国际法专门人才,先后产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法学术成果,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可以肯定地说,武大国际法所是当今中国国际法领域的学术重镇,不断推进中国国际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它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情怀,武大国际法所与法律出版社携手合作,设立了这个《国际法文库》。这是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开辟一块新的学术园地,建造一个新的学术舞台。《国际法文库》是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海内外的国际法同仁都可以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也都可以在这座舞台上翩翩起舞,崭露头角、一展锋芒。我真诚希望,所有以国际法为志业、立志为中国国际法事业做出贡献的海内外同仁,都能把《国际法文库》视为我们共同的国际法事业的一部分,关心之、支持之、帮助之、鞭策之,勿忘初心、久久为功,去迎接我们共同期待的中国国际法学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是为序。2016年12月1日于北京总序二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法律共同体建设,利用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可持续发展,保障中国的正当利益。因此,不管是国际法制度构建,还是国际法理论创新,抑或是国际法实践引领,中国都需要从“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创办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1980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中国高校个国际法研究机构;1981年设立博士点;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1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她一贯秉持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全面和综合研究,积极拓展联合国法、欧洲联盟法、国际能源法、电子商务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网络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体育法、世贸组织法、海洋法和海商法等前沿学术领域,形成了学科研究方向齐全、学科发展水平一流、咨政服务能力突出、教学科研成果领先的鲜明特色。但是,不管是作为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是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仅仅依靠一个研究所的力量难以实现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创新,难以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的转变。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凸显其复杂性,许多问题往往需要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谱系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而不同学者、学术机构、智库在不同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或者因所在区域不同而存在区域政策问题的竞争优势。因此,团结、组织中国国际法学者共同攻关、协同创新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创新中国国际法理论,进而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的必由之路。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与法律出版社合作出版《国际法文库》,希望集中展示中国学者的国际法著述和学术见解,及时传播国外国际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协同研究中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实践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法制度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高中国国际法实践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国际法文库》将面向中国国际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征集选题,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由丛书编辑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决定出版选题。本文库分为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和文集系列。专著系列旨在集中呈现中国学者在国际法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中国国际法学界关注国际学术动态、设置前沿学术议题、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创新。以学术性和创新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法领域具体问题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译著系列旨在全面推介国际社会国际法理论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外国际法理论的交流与交锋,促使中外国际法实践的互动与创新。以思想性与新颖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或再版的国际法著作的译作。实务系列旨在中国国际法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架起桥梁,促使中国国际法研究更加贴近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国际法理论的支撑下运用国际法规则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对策性与实用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针对实践中的国际法问题,特别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的著作,强调贴合国家对外交往实际需要,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分析和解决方案。文集系列旨在及时反映中国国际法学界举办的学术会议成果,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加强学术交流的深度,扩大学术交流的影响。以新颖性与可行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能够设置学术议题、引领理论前沿的论文集。我们相信,在中国国际法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国际法文库》一定能够实现上述目的,为中国国际法的理论创新、制度变革和实践引领贡献她应有的智慧、发挥她应有的作用。2017年元旦于武汉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