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余说梦:黄爱玲电影随笔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2.77
5.6折
¥
76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黄爱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5861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6元
货号1201826193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爱玲,资深影评人。1976—1985年游学法国,攻读电影,曾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靠前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在电影资料馆工作期间,黄爱玲结合大量丰富的资料,历年编著了香港电影研究专著十多部,并参与影片修复计划。其编著的《诗人导演——费穆》一书被认可为拥有分量的费穆研究专书。
目录
目 录
前 言
我的红气球
梦 游
那些看公余场的日子
我的红气球
背包里的旧梦
沉醉不知归路
操行零分的好孩子
法兰西式的自由
溜走的时光
花团锦簇的法国肯肯
台上台下两相忘
人海茫茫幸有梦
方生方死高克多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历史的品位
回忆的影像
修女的对话
萧菲纪莲舞证人生
没有快乐的爱
一切我都不在乎
“我在找人”
沉醉不知归路
二十世纪的艺术
沉沦的故事
从古堡到农舍
茂瑙的禁忌
成年人的魔术
谁怜众生苦
天黑黑看歌舞
父亲的阴影
吉屋出售
蔻丹留旧痕
无声的艺术
韩国战后人间相
传统与现代
秘密的阳光
泛萍浮梗不胜悲
小津安二郎之男女篇
戏文子弟的艺术
烟花丛里清水宏
现代男女
夏日之旅
蔻丹留旧痕
花中有梵天
风再起时
大山大水小故事
温情满人间
中国电影的凄风苦雨
苏州河上的故事
上海传奇
疯狂的中国人
花花世界真好
沉沉的绿
大山大水小故事
梦里不知身是客
杨德昌电影的家族谱
侯孝贤的光影二梦
梦里不知身是客
“敬你一杯酒,我的红气球”
这个夏天真热
电影与人生
无情的花样年华
天下无双的爱情童话
天女散花
关锦鹏的私语
明月千里寄相思
台前台后喻人生
春归人面,相看无言
废墟里的春天
关在屋子里的人
寂寞的心
朱石麟的夫妻篇
《清宫秘史》二三事
生死恨
追求电影美学
试探的艺术
历史的沧桑
红楼梦未醒
中国电影史上的黑洞
忧伤与怜悯
不倒的女性
天真的虚荣
毁 灭
台前台后喻人生
浮桴托余生
漆黑里的笑声
人人看我,我看人人
大宅后的玫瑰园
六十年代的青春物语
凼凼转,菊花圆
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
拼拼贴贴说电懋
浮桴托余生
归宿这小岛上——浅谈岳枫
时代的标志——张彻与易文
香港故事
电影之死
梦游威尼斯
编后语
附 文
自在芬芳——追忆黄爱玲老师 贾樟柯
纪念黄爱玲或一个时代 吴文光
记忆比电影剪接更省略——忆爱玲 欧嘉丽
回到“天上人间”——纪念黄爱玲 李欧梵
作者编著书目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本书是当代有名电影评论家、影评人黄爱玲的经典代表作,内容包含了作者2002年以来创作的近百篇重要的电影评论文章。
黄爱玲的电影文字独具一格,篇幅短小,优雅动人,注重个人感受,不摆理论架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具有真正的将电影和人生融为一体的感知力。电影在书中不是文本分析对象,而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正如戴锦华所言:“爱玲的影评文字一如其人,素朴而典雅,平实而醇厚,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在观影谈影间,她投注了自己生命的晖光与温热。”
作者尤爱法国新浪潮电影、香港本土电影,并对日本经典电影和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推荐阅读、推荐的观影手册。
主编推荐
用精致且有温度的文字带领读者共赴光影之梦
精彩内容
前 言
光影桃花源
雷竞璇
爱玲去年(2018)一月三日去世,在午后睡梦中。现在《梦余说梦》出版内地简体字版,出版方嘱咐我写篇前言,这事义不容辞,只是对我来说,这前言真不容易写,只好努力说些在我看来应算相关的话吧。
从少女时期开始,爱玲就迷上电影,她去世后,我找到她当时的日志、笔记等,内里有她的观影感想,包括对李翰祥、杜鲁福及一些影片的看法。中学后期,她还有过去法国闯荡并修读电影的念头。七十年代初我俩在中文大学认识继而相恋后,我不时陪她泡影院,可惜由于本性使然,看电影我常有一头雾水的感觉,又不好意思向爱玲表白。最尴尬的一次是看维斯康提的《魂断威尼斯》,我完全不知其所云,爱玲在身旁,却表现得很感动,我于是说了些敷衍的话。当时她其实知道我看不懂,之后写了一封三页纸的信给我,说明剧情。但这信她没有寄出,也从没有向我提及,她离世后,我才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中间相隔了四十多年。
大学快要毕业时,我们很苦恼,因为爱玲父亲在美国纽约,要办理她和她母亲、弟弟前去团聚,我俩舍不得分开,爱玲尤其进退两难。她说服了父母,自己不办移民,改为到美国进修,申请了纽约大学的电影课程,抵达后,就入学。这是爱玲首次正式修读电影。当时我俩相约,她在美国陪伴家人一年,之后我们分别前去法国,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其实,对这个约定大家都没多大信心,只是找个远景,安抚一下当时痛苦的内心。没想到,后来真的挣扎着去了法国,还带上我们的小孩,他当时八个月大。然后,在法国度过了八年。
我们先到波尔多,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学法文,然后爱玲在大学旁听有关美术史和文学的课。在爱玲的遗物中,我找到一篇写在原稿纸上的文章《杜鲁福和他的钢琴师》,三千余字,一九七八年二月在波尔多写作,是准备投稿发表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寄出。爱玲书写电影,这是篇,当时她还未在法国入学读电影。
一九七八年秋天,我们搬到巴黎,爱玲入了巴黎第三大学,正式开始读电影,从本科的年开始。五年之后我们离开法国时,她完成了三个学位,因为对于将电影作为学术研究不感兴趣,没有撰写博士论文。第三大学的电影系有自己的影片库,每天中午选映一场,爱玲经常手上拿点小吃,在条件不是很好的放映室内看影片,这经历她在自己后来的文章里说到了。在巴黎,她找到了自己光影世界的个桃花源,第三大学的放映室是桃花源的入门。
在巴黎第四年时,曾经在意大利留学读电影的林年同从香港通知爱玲,说都灵举办影展放映早期中国电影,当时我们的生活甚为拮据,但还是筹了钱,让爱玲前去。之后,巴黎的影院选取了部分影片在当地放映,这一回我陪爱玲去看了。再之后,林年同和几位香港朋友相约去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看早期影片,爱玲也从法国前往。这几次的机缘,令爱玲看了不少三十年代的中国老电影,大为赞叹,于是,找到了她光影世界的第二个桃花源。她在法国写的论文,也就以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美学为主题,讨论《春蚕》《马路天使》《大路》等影片。回到香港后,因得环境之利,再进而窥探香港电影,编了好几本书,尝试比较深入地研究,于是,几个本来不大相通的领域,她都闯进去和贯穿起来了。
八十年代中我们回到香港后,爱玲先后在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资料馆任职,继续像从前那样,不停躲进影院看影片,同时又参与或负责节目策划、影评撰写、书刊编纂等工作,日子也就围绕着电影而流逝。留意电影或者认识爱玲的人对此大概都知道,不必我多费笔墨了。
我自己是电影的槛外人,看影片多数为了陪伴爱玲,主动的不多。但爱玲有关电影的文章,我都一一细读过,还是每篇的位读者。事缘爱玲读英文中学,我读中文中学,论中文根基,我比她好,每次爱玲写完,都交我看,也往往让我有做点小贡献的余地。通过这样的介入,我也就积累了若干对电影的认识。记得有好几部影片我看完之后并不喜欢,后来读了爱玲的评说,才懂得原来别有一番风景。例如《聂隐娘》,经过爱玲的笔,才明白影片有成长及记忆交错的主线,这样的观影角度和爱玲自身的经历有关,我的观感于是才改变过来。但也有没被爱玲说服的时候,侯孝贤的《海上花》初看后我很失望,爱玲写文章推许,我读了之后自己再去看一次,结果还是不喜欢。
对于电影,我因为爱玲而与之结缘,但还是谈不上热爱。对于电影研究,长期以来我甚至不大瞧得起,觉得花那么一点时间看部影片就写得出文章,这不能算回事,何况很多这类文章看来不外是个人的随意发挥,既没有源头,也难见流向,和传统学术的根基深厚不能相比。因是之故,长期以来我对爱玲的工作其实不甚留心,自己的关注在另外地方。我们两人虽然四十多年厮守在一起,相濡以沫,但也有点如庄周所说的“相忘于江湖”,各有自己所忙。爱玲生前,我只给予过有限的支持,没有细心想过她的电影工作究竟有什么成绩和意义,现在回想起来,内心不免愧疚。她离开后,阅读别人怀念她的文章,以及整理她遗留的文稿、笔记等,我才开始明白过来,看到她生前工作的规模,以及得到的成果。她自小就醉心光影世界,一片痴迷,后来又去了懂得欣赏激情的法国,得以全心全意投入;进修电影时,早已大学毕业多年,人比较成熟,却又愿意从头读起,一丝不苟;巴黎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令她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回到香港后因而能够有所发挥。她为人淡泊低调,不多说也不多写,几十年下来,不外就是寥寥几本书,但都写得用心,古人讲究的“厚积薄发”,她算是庶几近之。她的文章不长,但有自己的触觉和风格,融贯了感情,富于文学意味,能感动人,也较能流传下来。她在香港电影资料馆任职八年,做了什么外界不容易见到,但很多其实是基础性质的工作,如影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人经历的口述记录等,有了这些准备,后来者要探讨香港电影,也就较有条件。爱玲这些成果,我能说的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只是她离世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在这里说出来,也是一点补偿吧。
希望内地的读者喜欢这书,会因为这书而更喜欢电影,以及因为书里的文章而更懂得欣赏好电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