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寄语(1集,2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04
2.6折
¥
5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邹韬奋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14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786332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有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目录
目 录
萍踪寄语(初集)
弁言/003
一 开端/009
二 前尘影事/013
三 以往和现在/019
四 首途/024
五 到香港以前/029
六 到香港以后/034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040
八 到新加坡/046
九 侨胞的愤慨/050
一○ 船上的民族意识/056
一一 到哥伦坡/061
一二 惊涛骇浪后/066
一三 海上零拾/071
一四 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076
一五 海程结束/081
一六 威尼司/086
一七 佛罗伦司/091
一八 表面和里面——罗马和那不勒斯/096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104
二○ 世界公园的瑞士/110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116
二二 巴黎的特征/120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125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130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135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140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145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150
二九 法国的农村/155
三○ 在法的青田人/160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165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170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175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180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185
三六 谈《泰晤士报》/190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195
三八 孟却斯特/200
三九 利物浦/205
四○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212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217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223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228
四四 如此救济!/233
四五 纸上自由/238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243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248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253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260
五○ 英国的华侨/267
五一 英伦杂碎/273
萍踪寄语(二集)
弁言/281
五二 再到巴黎/283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291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299
五五 唯一女性统治的国家/307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316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326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338
五九 褐色恐怖/345
六○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351
六一 经济的难关—— 失业问题/359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367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372
六四 南德巡礼/384
六五 游德余谈/394
内容摘要
1933年,邹韬奋先生他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他先后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翔实地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全书分为初集、二集和三集三个部分,其中初集共收录文章51篇,二集14篇,三集66篇。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作者游历期间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还有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的遭遇,很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世界的大势怎样”和“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读者从书中不仅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欧洲,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出版人和新闻人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
主编推荐
为纪念三联书店成立85周年,三联生活书店将推出精装纪念版“韬奋著译文丛”,包括《读者信箱》(精编本)、《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等一共九部经典著作。
《萍踪寄语》(初集、二集)收录了作者在欧洲旅途中的见闻共65篇,翔实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文笔优美,寓意深刻。区别于《萍踪忆语》的是,“寄语”系列为随写、随寄、随发表,因而增添了更加鲜活的现场感。
在《萍踪寄语》系列中,作者探讨了“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两个问题,对于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和欧洲文化的研究者来说,《萍踪寄语》系列是不容错过的推荐阅读之作。另外,作为老一辈的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先生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在本书中可见一斑,他的著作对现在的新闻和出版业也极具指导意义。
“韬奋著译文丛”系列选用精美装帧和全新的版式设计,封面简约大气,严肃中不失优雅,是阅读、收藏的上佳选择。
精彩内容
写在前面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韬奋先生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后,以“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为宗旨,对周刊进行大幅度改革,《生活》周刊发行量逐年攀升,影响日渐扩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连续发文,针砭时弊,痛陈国事,以犀利笔触对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和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使《生活》周刊成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舆论阵地。1933年年初,韬奋先生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鲁迅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之后便积极投身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同年6月,著名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蓝衣社暗杀,韬奋先生同样被列入迫害黑名单,因此不得不流亡海外。
韬奋先生于1933年7月14日由上海乘坐佛尔第号轮渡启程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次流亡生涯。此次出行,韬奋先生除意在增长见闻以外,还期望将沿途所见所闻结合其个人感悟写成通讯,“借《生活》周刊报告给国人”。无奈《生活》周刊于1933年12月间被迫停刊,故韬奋先生只得将所著通讯汇编成集,以《萍踪寄语》为名。
《萍踪寄语》本分三集,此版本将初、二两集合为一卷,共收录文章65篇,记录了韬奋先生在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荷兰和德国等地寻访考察的情况和感想。其中初集51篇,着重描写记录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法华人的生活和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英国;二集14篇,着重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此段经历使韬奋先生深切体会到资本主义“是朝着‘油干灯草尽’的路线走去,这是很显然的趋势”,为日后其思想的转变埋下了重要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职业敏感的缘故,韬奋先生在游历过程中特别注意考察和分析了法、英、德三国的报业发展,重点以巴黎《时报》(Le Temps)、《巴黎晚报》(Paris-soir)、《泰晤士报》(The Times)、《孟却斯特导报》(Manchester Guardian)为例,意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经验,为己所用。
《萍踪寄语》系列以及其后的《萍踪忆语》绝非仅为韬奋先生自言的“拉杂写来”,其中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作者游历期间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还有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的境遇,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世界的大势怎样”和“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读者从书中不仅能够看到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欧洲,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出版人和新闻人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韬奋先生的“寄语”和“忆语”系列,不妨视为“五四”后一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并努力寻求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探索方案。
《萍踪寄语》初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于1934年6月,1936年5月4版,1937年5月5版。《萍踪寄语》二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于1934年9月。初集、二集在汇集出版单行本之前,各篇大部分曾先后在《生活》周刊、《新生》周刊发表。上海生活书店另于1936年3月初版了《萍踪寄语选集》,后由重庆韬奋出版社和上海韬奋出版社分别于1945年和1946年再次出版,后又多次加印。三联书店1955年版《韬奋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15年增补本《韬奋全集》均收录了《萍踪寄语》。
此“韬奋著译文丛”中所收版本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初版为底本,参校以1955年三联版《韬奋文集》第2卷及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韬奋全集》第5卷、第6卷中所收录《萍踪寄语》。书中多处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方式都与现行翻译方式有所差异,为遵循还原民国版本原貌的编校标准,在人名、地名等翻译方式上均保留旧版原貌。一般文字及标点符号使用问题,除确认为笔误或排校错误以外,皆未作改动。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
编辑部
2017年9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