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4.57
3.2折
¥
45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苏沙丽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001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721669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苏沙丽,湖南浏阳人。先后就读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贾平凹的“问题意识”与“现实主义”
第一章 三种身份 两个传统
第一节 “我是农民”
第二节 文人与知识者
第三节 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
第二章 乡村、乡土与荒园
第一节 乡村:从改革的喜悦到现代性忧思
第二节 乡土:整体的世界与人性的体察
第三节 荒园:疾病隐喻与无处归乡
第三章 历史、暴力与记忆伦理
第一节 伤痕及其记忆的方式
第二节 暴力及其恶之审问
第三节 大历史与小人物
第四章 “说话”、抒情与乡土文学精神
第一节 乡土文学目前的贾平凹
第二节 “说话”与日常生活
第三节 抒情的意味
第五章 小说家的散文之道
第一节 文人情 散文心
第二节 另一种文化散文
第三节 文体与精神的互文性
第四节 虚实之间 小说笔法
结语 汉语写作的经验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贾平凹创作年表简编
后记
内容摘要
苏沙丽著的《贾平凹论》将贾平凹所有的创作平铺开来,从中归纳出属于贾平凹的几大特点,加以论述;同时把贾平凹放在乡土文学史中对照、分析其内容精髓和美学特征,重在文本分析,是对贾平凹创作的专业解读。
将贾平凹的创作接通一个更宽广的中国文学传统,放置在中国新文学的背景及乡土文学历史的视阈中来考察,寻找他与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郁达夫、朱自清等现代作家的关联。总的来讲,难以说贾平凹是对中国经验呈现得很有效很全面的作家,却是以传统的笔法呈现乡村社会很为丰富的作家。
精彩内容
后 记贾平凹生于1952年,我的父亲和母亲与他是同代人。父亲幼小失怙,寄人篱下,体味人间的世态炎凉,也饱尝生产力低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中各种劳作之累,物质贫穷之苦。对这些经历及其细节,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及甚至吐露半字,倒是母亲会给我们说起初见父亲时的光景,还有结婚后过得紧巴巴的那些年,由此推断他从前的日子。他老实,拙言,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一便是坐在堂屋一角抽烟,很多个夜晚,我看着那些忽明忽暗的小小光亮,总会猜想,父亲在腾腾的烟雾中是否会想起过去的晦暗时光……母亲生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再加之地主成分背景,“”中我的外公外婆被停职,被批斗是少不了的,郁郁寡欢,终染疾病,平反后没几年就相继去世。那时母亲的兄弟姐妹众多,要么被剥夺上学的权利,早早回家操持家务,干农活;要么寄居异乡读书,或者去外地工作。母亲早婚,远嫁他乡,跟社会及家庭的境况不无关系。她常提及自己的憾事:外婆病退之时,想要让母亲回来顶职,信已写好,还没来得及发出,就已离世。我相信,父亲母亲的经历也是那样一个年代众多人的一段人生。而他们在日后更漫长的农村生活中所历经的,比如很长时期的繁重税收,经济的艰难,乡村的城镇化……辛苦劳累是常有的,血腥与暴力、欺侮与霸权也并不陌生。我在看贾平凹的《我是农民》《秦腔》《古炉》《带灯》等等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所遭遇的,还有那些我从未见过的亲人。这是我选择作《贾平凹论》的情感因素。回到文学及其研究,正像我一直无从单纯地进入一个文本的分析,也就是韦勒克所说的文学内部研究,我也一直在规避着枯燥文献和高深理论,以为需要个体的经验及精神困惑才能打通那些文献与理论的“隔膜”。如若说,贾平凹有着自觉地为乡土作传的意识,想要记录那些他所见所听的乡村往事与现实景况,于我而言,我正是要打探那些我无从企及的历史现场与生命过往,也可以说,贾平凹的作品能够满足我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想象。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也常会让我想起幼时看父亲农忙时节晒谷,先是在晒谷坪里用稀疏的耙子把稻谷摊开来,将那些没有被打谷机接近处理的稻穗爬梳到几处;接着用筛子把稻穗里残留的稻谷筛选出来,用大竹扫帚把那些细小的稻穗叶子做再一次的爬梳,如此反复几次,收获的稻谷已无杂质;最后,在日后几天晾晒时,用细密的耙子反复翻晒,使其干燥。面对贾平凹如此庞大的创作量,大致也是要慢慢厘清背景,梳理线索,提炼出书写者那些最精彩的亮点,或者说,留下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地方。我把贾平凹放置在乡土文学的书写视阈,也打开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他四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与乡土为伴,在我看来,就主题及成就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当下乡村的变迁实录,既有整体性的勾描把脉,也有具体问题的分析对照。他对村庄有着“乡村”“乡土”“荒园”三重立体的解读,制度、文化、精神难题等等都是贯穿其间的。二是对历史暴力、记忆伤痕的记录、反思与批判,他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对小人物的温爱,那些抒情笔调将历史的血腥与些许暖意都一一勾勒。再扩大一些,他与当代文学各种思潮不无关系,但又不拘泥于某种文学主义与革新,他的书写可以看到鲁迅、沈从文、孙犁的影像,甚至是精神契合,却与同代乡土作家莫言、刘震云、阎连科等等走向的是不同的路径与美学风范。他的文学世界也与他自身的精神结构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有着完整的农村经验,自觉地从民间传统中汲取营养,但文人底色也赋予其乡土书写不一样的精神质地。总的来说,基于乡土文学创作,他有着少有的文化自觉,理解一种生活,理解并尊重一种卑微的人生,也是不多的呈现出乡村原貌的作家之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暴力与恶的审问既指向制度、环境,也归于人性的多重面目。就文学本身而言,他的创作所引发的现象与问题,比如现实主义笔法及精神与当代文学转型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不尽的话题。此外,之于贾平凹的写作与传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我以为,还是一个可以也应当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或许会出现在我接下来的研究中。最后,仍然是一些感谢的话。感谢亲人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原宥,你们依旧是我工作与生活的优选动力与牵挂。开头提到父母的经历,确实是想用文字对他们平凡不易的人生加以记录。感谢谢有顺教授、胡传吉教授,研究与生活的诸多启发皆来源于你们的提点与开悟。亦感恩那些萍水相逢的匆匆际遇,或者只是通过文字神交已久的朋友,一点会心、一点感动,都是不错的生命回眸。转眼,已是我在康乐园的第六年,图书馆外一年有多半是绿意盎然,书架上的书却落满尘埃。《贾平凹论》是继博士学位论文后写作的第二本书稿,从学习到工作,其实生活的基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虽难以避免置身那些毫无生命力的琐屑之事,日益感受到校园内外各种迫近的纷扰,所幸的是,还能从书本中得其宁静与勇气;对文学的信仰、对文字的敬畏还一如当初。也正像很多个七点半的早晨,从校园里穿过,看到鲜亮的大草坪,感动每每从心底生起。我曾经希望,问学之事能与人生一起可以被打磨得越来越从容,这,仍是我现在的期待。是为记。苏沙丽2017年11月2日于广州康乐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