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2.95
3.7折
¥
88
全新
库存44件
作者浅草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8224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1416424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浅草,本名汪君艳
80后,水瓶双鱼座
毕业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曾经的杂志人,近年来游走全国寻找传统手工艺人
立志于手工艺文化和生活美学的传播与推广
目录
建水陶匠 吴白雨
活泼泼的文人情怀
越窑青瓷复兴者 顾少波
学霸”青年和他民宅里的研究所
颀琴师 马岳思
隐匿在荷塘与菜地间
翡翠雕刻 王俊懿
太过执着就是偏离纯粹
舟山核雕 谢才元 锺秀琴
神雕”侠侣的四手联弹
老裁缝 褚宏生
与旗袍为伴的喜乐人生
缂丝艺人 王玉祥
纬线穿过经线的一百种方法
瓷胎竹编艺人 谭代明 张德明
青白绕指 与瓷成说
折扇制作师 王健
水磨是一个形容词
龚扇 龚道勇
五代人手掌的记忆
银匠 寸发标
新华村的千年小锤之声
乌铜走银 袁昆林
行走的白银
个旧锡器 赖庆国
锡制的桃源理想
滇滕古纸 龙占先
树皮纤维里手的温度
团扇 李晶
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又好又快乐
紫砂壶 徐雯
每样日用之器都包含热爱
桃花坞年画 顾志军
思考半年再去动手
精细竹编 澄怀格物
一只花了四年时间的杯子
苏绣 王丽华
拿起针线就不要放下
玉雕 许永刚
让精神有依靠,让玉有吉祥
后记
内容摘要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高贵的?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出的静谧。
主编推荐
助力中国手艺,挖掘中国顶级匠人,发现中国手艺之美。
精彩内容
在宁波的一个酒店活动上,我正拿着一个青绿色、莲花形杯子喝茶,不经意望见人群中的顾少波。他穿着麻布衣衫,很年轻,又总是带着微笑与人招呼,我还以为是工作人员,后来听主办方介绍,才知他就是赞助了活动茶具、花器的高级工艺师,专做越窑青瓷,朋友们叫他“顾少”。
因为要替换一些茶具,次日凌晨五点多,顾少波要回一趟工作室,于是我同行拜访。一路上其他人困顿不堪,他却精神饱满,原来平日里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干活了,他喜欢在清晨拉坯。
40分钟后,抵达浙江上虞梁湖镇,顾少波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他的家,在大门上挂了一个简单的木牌,写着“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初来的外地人对上虞这个地方难有概念,说起绍兴就在不远处,才有个大概的地理定位,但对顾少波来说,上虞至高无上,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一一青瓷,就是两千多年前在上虞烧制而成的。少年时在梁湖中学读书,顾少波宿舍的后面就是晾网山三国时期的旧窑址,操场上到处都是三国两晋时期留下的破瓷片,只是那会儿他对自己和未来都毫无打算,只是一味调皮贪玩,即便觉得那碎片上的花纹还挺好看,也不会往心里去。
从雕南瓜到雕泥土
因为当下成长成才路径相对单一,很多1988年出生的同龄人可能都还来不及经历什么,顾少波却已经有了当星级酒店大厨的过去,以及四年“复兴越窑青瓷”的历史。听闻他以前是拿菜刀的,转眼间成为青瓷传承者,颇有摇身一变之感,多少会有点疑惑,都说一门手艺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四年如何成就一个年轻人呢?
蹉跎过顽劣的童年少年时期,顾少波没有像个好学生那样考上高中,只能托父亲的朋友去入读烹饪技校,仿佛一瞬问懂事了似的,他开启了“学霸”模式。学做菜,他努力在同学中做到最好,努力钻研雕刻,在南瓜、芋艿、土豆上塑形画画,毕业后在五星级酒店从洗菜工做到高级烹饪师,“只有努力,人才能长志气”,顾少波虽然笑容温柔,言谈之间还是有着蓬勃的少年意气。四年前,他认认真真看过一次舅舅做青瓷后,这个少年意气突然有了清晰的方向,他新鲜的生命要嫁接到这最占老的青瓷艺术上去。
2010年,顾少波从宁波回到上虞,开始与舅舅创办东山越窑青瓷坊,每天负责买菜烧菜洗碗挖泥土。慢慢的舅舅就让他按模具做些茶杯等产品,但他会雕刻,心思又活络,对用模具做东西没什么成就感,也不愿意当一个每日流水线生产的工人。于是在家里自己尝试用泥土捏小玩意儿,刻上花纹,泥土跟南瓜在雕刻手法上几乎一样,也是这样刻,那样雕,但有一点就是南瓜雕坏了你可以用胶水粘上,但泥土雕坏的话很难补,而且泥土比较碎,南瓜比较软,一来二去的对比和实验后,他慢慢熟知了,泥土的性格。
也有一种结果叫“功亏一篑” 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秘色越器”,形容秘色瓷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从此为秘色瓷奠下青瓷之极至的印象,又因为秘色瓷曾为御用,后来长期失传,所以尤显神秘。在掌握了拉坯造型和雕刻花纹后,顾少波自然地要开始尝试配釉和烧窑了,他基本只能靠自学。
梁湖镇及周边村落六十多个旧窑址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大课堂,他每天骑着“小毛驴”(电瓶车)上山转悠,一点点摸索,用残片梳理绘制他自己的青瓷历史地图:越窑梁湖的窑址基本是东汉三国两晋时的早期窑址,上虞唐代的东两做得不太好,五代北宋的做得特别好,窑寺前那边唐代的东西则更好,五代秘色瓷要去傅家岭找。然后在窑址附近找古人当时用的原料,想象古人的方法,进行各种采集和试验。他在旧窑中发现了稻谷壳、毛竹壳、松木、贝壳,就猜测这些可能是配釉原料。
听说浙大有个文博系有专门的研究者,顾少波上网搜索到了一篇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作者正好留了QQ号,他取得联系,把自己做的东西寄给他,因此又认识了浙大的博导,去那儿蹭课听课,学习专业知识。第一次烧窑前他甚至没见过别人烧,只是自己看书学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然后凭着老师和学弟学妹写的纸条步骤来,因为太紧张,又无人现场指导,居然没有把烟囱的门打开,窑内温度骤然下降,里面黑烟滚滚,烧出来有的作品上都带有灰斑。自此他知道,纵然大家都说“天下的瓷器烧制过程都大同小异,但同一窑、同一人、同一块泥,却能烧出完全不同的瓷器来,这是瓷器最大的秘密,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也有一种结果叫“功亏一篑”。
P22-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