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43 4.1折 4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向世陵 主编 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3900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1026268

上书时间2024-11-2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向世陵,四川仁寿人,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儒家的经学与五经体系 
一、经与经学之精神 
(一)经的双重含义 
(二)经学精神:传承与创新 
二、孔子与五经 
(一)经与儒 
(二)孔子与五经体系 
第二章 唐宋转型期的社会政治与儒家经学 
一、中唐以前的礼乐文明 
二、安史之乱引起的儒学反思 
(一)天命与天人感应 
(二)忠孝与心性 
(三)章句与经义 
三、唐宋科举制度与经学发展 
(一)唐代科举制与儒家经学的发展 
(二)宋代科举改革与经学转向 
第三章 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一、唐统治者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治国方略 
二、民族融合与唐代的多元文化 
三、唐王朝的对外政策和文化交流 
四、中唐以后儒释道三教互释与融合 
五、中唐文学革新 
(一)中唐以前的文学状况 
(二)中唐文人所面临的政治任务 
(三)古文运动的变革方式 
(四)文学变革对经学的影响 
第四章 文道关系的演进 
一、从文质半取到文以明道 
二、师其意不师其辞 
三、文以载道与作文害道 
第五章 疑经思潮的萌芽:舍传求经与疑古惑经 
一、制礼过程中的疑经疑传 
二、唐代实录史观对经学的影响 
三、“新《春秋》学”的舍传求经 
第六章 唐代五经体系的分化和学术转向 
一、唐代学者对《春秋》经典的新解读 
(一)经与史不同标准下的《春秋》 
(二)《春秋》宗旨的回归:微言大义,解释现实 
(三)由政治向心性的转变:关注性情,革礼之薄 
(四)从“性情”问题到“理欲”问题的转变 
二、唐代易学研究的不同路向 
(一)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时代价值 
(二)柳宗元的佛易相融思想 
三、《礼经》的转向与《大学》《中庸》篇的独立 
(一)郑玄礼学改革及影响 
(二)《礼记》地位的提升和分化 
(三)唐代学者对《大学》《中庸》篇的挖掘与诠释 
第七章 新经典的确立及“四书”的雏形 
一、《论语》的经典化过程 
(一)《论语》文本特征 
(二)《论语》地位的变化 
二、《孟子》的发掘与提升 
(一)汉唐时期的孟子地位 
(二)孟子地位的提升 
(三)尊孟现象的原因分析 
三、经典取舍标准及“四书”的雏形 
第八章 经学的哲学导向:超越经典,追寻儒“道” 
一、孔颖达:以“体用观”为核心的经学之“理” 
二、啖助:超越“周礼”回归“尧舜之道” 
三、柳宗元:儒释相融的“大中之道” 
四、韩愈:由“治心”引发的“道” 
五、李翱:“复性”之道 
六、唐代儒家之“道”的发展轨迹 
第九章 “性”与“道”:性本体意识的萌发 
一、儒家心性论重心的转变:从外王到内圣 
(一)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二)情与礼的紧张 
(三)情与性关系的变化 
二、性地位的提升及性本体意识的萌发 
(一)性的伦理判断:道德理性之善与自然欲望之恶 
(二)初期典籍中性与(天)道的打通 
(三)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初步思索 
三、中唐儒学复兴与新儒学的兴起 
(一)中唐儒学的“复性”思考 
(二)新儒学的先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内容摘要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儒学复兴卷》立足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从经学与政治、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关系展开论述,是一部综合考察经学与儒学复兴之间内在联系的著作。着重考察了唐代以来推动新儒学产生的多方面因素,以及经学的自我革新与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的密切关联。在这不同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力求弄清五经体系的分化和学术转向的内在轨迹,辨明从经学到哲学并最终形成新儒学的历史过程。

主编推荐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儒学复兴卷》指出在中国古代,经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而存在,它还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社会中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历史、教育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诸多方面也成为经学发展的注缘,推动着经学的演变。为了完整地展现经学在唐宋之际的转变轨迹以及它对新儒学兴起所产生的影响,《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儒学复兴卷》从不同侧面来分析经学的转向,如葱经学与社会政治、经学与文学、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经学与哲学等及部分来具体阐述经学的综合性发展。

精彩内容
    却并没有做出进一步回答。在他的时代,儒学中已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而注重心性与修养正是佛道二教的理论特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儒家学者在自身心性资源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佛老所吸引,遂广泛借鉴二教思想,用以发展儒学,最终实现了儒学自身的创新和转型。
    
另一方面,战争也使佛道二教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寺院道观遭到破坏,藩镇割据下的社会动荡使人心紊乱,经济萧条,佛道二教再没有盛唐时的政治地位和强大实力,思想也趋于衰退。中唐以来,朝野上下都认识到必须以儒学为治国之术,唐玄宗时,对佛教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纵容,他两次下诏,要求僧侣和道士不仅要拜父母,而且要按儒教礼制为父母服丧。此后,孝道逐渐融人佛教和道教教义之中。一些僧人也开始以行孝为荣,出现了很多孝僧,这意味着佛教想要保持其教义的独立性已经不可能了。以韩愈为中心的一大批儒者坚决提倡反佛,如皇甫浞、张籍、李翱,乃至唐末的孙樵、皮日休等。他们态度激烈、理由充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唐武宗灭佛,佛教经历了更加沉重的政治打击。尽管武宗之后又有皇帝不同程度崇佛,随着唐王朝实力衰退,佛教还是日趋没落了。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唐前期兴起的重要宗派到唐后期都陆续衰落,只剩下禅宗中慧能领导的南宗一枝独秀。而慧能以后,禅宗内部派别繁多,顿悟心性的教义固然简便,但实践中的体悟却并不容易。后期禅宗的主要关注点是通过何种方法让弟子领会六祖慧能“即心即佛”的真谛,创造了很多教学方式,对理论本身却没有更多的发展。道教的理论本就不如儒佛精湛,此时又将重点放在丹药和服气术上,更没有实质进展。到唐代后期,服丹而亡之人不计其数,连皇帝也不能幸免,道教也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指责。
    
佛、道二教在分别陷人困境和低潮的状况下,共同选择向占统治地位的儒学靠拢,宣称自己与儒家教义殊途同归,借助儒学使自身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至此,儒释道融合成为三教共同的需要,融合的方式是会通与互释,融合的结果则是儒教复居于主导,统摄了佛道。
    
儒释道三教理论的论辩和交流从南北朝便已开始,多由统治者发动和召集,隋文帝、炀帝也都曾举行。唐代继承这一做法,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国家初建,便在国子学召儒佛道三家代表进行辩论。“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波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