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佛教文化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28
5.1折
¥
55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曾文 主编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9425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1038309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曾文,男,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省即墨县。汉族,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共著)、《佛教的起源》、《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中国佛教史论》、《佛教知识读本》;主编并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等;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临济录》;翻译:《日本佛教史纲》(村上专精著)、《印度佛教史概说》(合译)。另有论文160多篇、译文30多篇。
目录
序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泾川佛教文化论
序二:从泾川出土佛像舍利等文物看古代泾州佛教盛况
序三:让泾川佛教文化大放异彩
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刍议
唐朝佛教与甘肃泾川佛寺遗址出土佛像等文物
对泾川的佛教文化资源的两点建议
浅谈泾州龙兴寺及其舍利
思考如何保护继承挖掘泾川佛教文化
佛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重视泾川文化遗产,开展佛教舍利研究
丝路佛光盛世再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泾川佛教文化思考
从《法宝东流因缘》看泾川舍利
武则天对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崇敬
对泾川佛教文化的一点认识
泾川佛教文化与庆阳北石窟寺关系初探
平凉佛教传入及泾川佛教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
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意蕴与旅游文化的契机理念
佛舍利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从泾州大云寺谈中国舍利塔基地宫的发展演变过程——兼论隋仁寿所立寺塔
隋文帝的佛教信仰及其政策论略
元魏胡太后与泾川石窟寺群
大云寺、大云经、女皇帝武则天与泾川大云寺复建因缘
论隋文帝分舍利于泾州的历史必然性
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应成为泾川佛教文化的研究中心
从长安到原州——以庆阳北石窟寺为例
古泾州地区的舍利瘗埋活动略论
舍利崇拜的历史反思与舍利传承问题探讨
佛教舍利塔基的考古发现与有关舍利瘗埋的石刻
舍利文化的功能分析
泾川佛教遗址简介
《甘肃泾川县出土的唐代舍利石函》发表前后
结语:让丝路佛都再造辉煌
附录一甘肃省泾川县佛教文化遗存与发现情况介绍
附录二郭沫若让铜奔马奔向世界
附录三 “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附录四 武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文
附录五泾川佛教文化专家再发现
内容摘要
书稿首先从理论上对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的相关概念与基本问题进行解析,对中国舍利供奉及流转的脉络进行考察,对佛教思想发展的流变进行梳理,对中国历史上的舍利崇拜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研究中心”的理论基础。然后,立足于现实背景审视当代佛教文化传承保护问题,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背景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辩证地分析研究当代舍利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问题,探寻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主要规律。
主编推荐
泾川以“王母故里”而驰名华人圈,又以佛教胜地而享誉海内外,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自1964年以来,半个世纪内泾川先后三次出土佛舍利。这不仅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堪称“泾川奇迹”,也是泾川佛教文化的“品牌”。杨曾文主编的这本《泾川佛教文化论》是泾川县委、县政府重视佛教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结晶。该书在对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佛教金石文物、佛教碑铭文献记载论述的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舍利崇拜问题进行分析,对佛教舍利供奉及流转脉络进行考察,对佛教思想发展的演变进行梳理,较为完整地反映出泾川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发展的脉络,是泾川佛教兴衰的见证作品,为泾川作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研究中心”提供了理论参考。
精彩内容
如果不能如实认识从而超越这种差别性,就不能真正获得生命与生存的最高意义。所谓圣者,乃真正把握住一切事物的平等性者,而不是唯强调差别、唯强调特殊、唯强调自我的偏执者。
在一体平等的观念中,自然要求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要求人对他人、其他生命、社会、自然的尊重,反对人的唯我主义或者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些反映了事物的缘起性的存在本质,不仅是普遍的伦理道德的诉求,而且指向了个人或者整体可以实现的理想——和合缘起的和谐生态界。
(三)相生相成
现今文化强调独特、个性,自我张扬,导致相当多自大的我执重者夸耀自己独一无二,乃天生独成。但从缘起观看,一切事物不可能独生独成,必须是众缘和合、相互依存地生起。这其中包含了这样一个看似独断的道理,即成他也成自。具体而言,当我们作为因或者缘成就他时,他也反过来作为因或者缘成就我们。成他也成自,也可以换成人们更熟悉的话语:利他也利自。显然,这并非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而是和合缘起的直接体现。甚至,我们还可说:在随顺和合共存、一体平等的和合缘起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利也是利他的。当然,后者一般是圣者才能实现,凡夫不能保证真正的自利,也就不易同时利他。
要注意一点,缘起观的众缘关联意味相生相成,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时空中的一切事物的意义上说明的,并非只在现今的有限时空范围内观察,换言之,只有在佛教的本位意趣中才能如实把握。
按照相生相成的道理,我们的出现与存在都是其他一切事物和合支撑的结果,所以必须惜缘,即尊重与珍惜缘分,不论所谓的好缘还是非好之缘,都是助缘,要抱有善意看待,同时尽力帮助他人,所谓广结善缘。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所有之缘最终将会逐渐转化为善缘。在这方面,佛陀是一个伟大的榜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