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62
5.5折
¥
45
全新
仅1件
作者史家亮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0156
出版时间201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0868501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史家亮,男,1973年7月生,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山东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佘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中论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合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等著作5部。
目录
序 言
导 论
一、研究目的及关键词阐释
二、关于中庸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述评
(一)中庸及“中”的内涵
(二)中庸的应用
(三)中庸的方法论性质
(四)中庸所蕴涵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
(五)中庸对和谐社会建设方法论意义的探讨
(六)中庸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的薄弱环节
三、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四、研究路径及相应研究方法
五、内容体系框架及各章要点
第一章 论“中”――将“中”作为中论的立足点
一、“中”的本义
(一)“中”字探源
(二)“中”的基础含义
二、“中”观念的理论形态演进
(一)“允执厥中”――作为政治性范畴的“中”
(二)“作稽中德”――作为伦理性范畴的“中”
(三)“天下大本”――作为本体性范畴的“中”
三、儒学中庸的执中、和中、权中思想
(一)执两用中――处理事物两端之间关系的执中方法
(二)和而不同――处理多种事物之间关系的和中方法
(三)过犹不及、时中权变――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权中方法
四、非偶然的一致:“中”观念的其他反映形式
(一)“中”观念在道家、佛家及古希腊思想中的反映
(二)人类“中”的思想方法形成的原因探略
第二章 “中论”的内涵及运用――用相关唯物辩证法框架论中与用中
一、中论的提出及论证思路
二、中论内涵之一:中同(统)理念
(一)“执两用中”与对立统一相通性
(二)“执两用中”与对立统一的差异性
(三)中同(统)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同(统)理念的意义
三、中论内涵之二:中合理念
(一)“和而不同”与分析综合的相通性
(二)“和而不同”与分析综合的差异性
(三)中合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合理念的意义
四、中论内涵之三:中度理念
(一)“过犹不及”、“时中权变”与质量互变方法的相通性
(二)“过犹不及”、“时中权变”与质量互变方法的差异性
(三)中度理念的基本含义
(四)提出中度理念的意义
五、对中论三理念生成的整体透视(图示)
(一)中论三理念生成路线图
(二)中论内涵的整体分析和界定
六、运用中论的原则要求
七、中论运用的价值标准――和谐
(一)价值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
(二)和谐的价值标准含义
(三)将和谐作为“中论”价值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第三章 中论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传统中庸思想现代转型的理论诉求
(一)弥补传统中庸思想缺失的理论需要
(二)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历史启示
二、当代人类和中国发展的方法论需求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人类发展困境的方法论求解
(二)中国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方法论需求
三、主体与客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一)中论是主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二)中论是客体存在状态的内在要求
四、中论提出的意义
(一)传统中庸思想实现了现代转型
(二)唯物辩证法自身内涵得到了丰富
(三)当代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有了理想的方法论
第四章 中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论
一、和谐发展与中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化解人类时代困境的发展理念应该是和谐发展
(二)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和谐发展理念处理全球问题的重要思想
(三)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建设和谐世界需要珍视中论的价值
二、中论与和谐发展: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考
(一)失“中”与我国社会的曲折发展
(二)持“中”与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中论的彰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诉求
(一)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中论的彰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第五章 用中论以达人的自我和谐
一、人的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一)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现实的、和谐的个人
(二)当代国人的自我矛盾和冲突
二、“中论”在实现人的自我和谐中的作用
(一)倡导优雅生存,促进自我身心和谐
(二)培养和谐人格,促进自我精神和谐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自我发展和谐
第六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他人之和
一、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缺失
二、中论在实现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一)执“我”与“他”两端,处理人际关系
(二)综合运用德育和法制的力量,协调人际关系
(三)个人遵循人际关系的序级性,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第七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社会之和――基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保障
(一)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人与社会辩证的统一关系
(二)我国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基于阶层分化的视角
二、运用中论促进阶层间的和谐
(一)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完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
第八章 用中论以达人与自然之和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不和谐音”
(四)影响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因素
(五)中论的偏离:影响我国人与自然和谐诸观念的思维方法缺失
二、运用中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运用中论,倡导和谐自然观
(二)运用中论,倡导科学生态价值观
(三)运用中论,倡导科学发展观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摘要
“中衡”是中庸的核心理念“中”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理念“衡”结合的统称。中庸的“执两用中”的执中、“和而不同”的和中、“时中权变”的权中,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制衡、“分析综合”的平衡、“质量互变”的度衡,进行对接融合,形成“中衡”。
“中衡”的内涵由执中制衡、和中平衡、权中度衡三个理念构成。中衡的运用是通过和依托唯物辩证法进行的,即:在运用对立统一方法时,对立面的统一要达到执中制衡;在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时,分析后的综合要达到和中平衡;在运用质量互变方法时,量度的变化要达到权中度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