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97 5.7折 4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环球科学"杂志社 编 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35663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0773724

上书时间2024-11-2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环球科学》杂志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其出版的科普期刊《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全球科学家智慧与卓越见解的分享之地,创刊160多年来,超过10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发表文章,传播科学理念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美国人》也是最常被大众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报告引用的杂志。在欧洲及美国,国家科技顾问、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一直把《科学美国人》作为科学和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外研社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集团,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科学出版工作室是外研社下属专业从事科学教育与科普出版的机构,其编辑出版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等丛书深受读者与科学人士的喜爱。

目录
  话题一 统计数据可信吗?
为什么你不如朋友受欢迎?  /2
篮球运动员的“迷信”  /5
抢银行值得吗?  /8
疾病检查骗了我们?  /11
调查结果不可盲从  /14
统计学怪圈  /16
小数致大错  /19

话题二 小问题大道理
排名机制背后的数学机密  /22
咖啡机里的数学难题  /25
咖啡为什么会洒出杯子?  /28
跳高和物理学  /30
关掉手机乘飞机  /32
公主的新装  /34
为什么有的番茄更美味?  /37
给碘盐加铁  /39

话题三 深谙理化实验技术的当代大厨
真空低温也烹饪  /44
低温烹饪  /47
真空烹饪  /49
用超声波烹制炸薯条  /51
产自离心机的美味佳肴  /53
美味纳米汤  /55
用微波炉测量光速  /58
啤酒面糊煎炸更美味  /61
球形美食  /63

话题四 于细微处见神奇的纳米技术
细菌的致命陷阱  /66
细胞受体磁控制  /68
单分子马达  /70
分子密码锁  /72
用阳光来制造氢气  /73
更听话的纳米“积木”  /76
宝石上的纳米管  /80
纳米晶体管改造电脑  /84

话题五 远看是魔法,近看是光学
隐身斗篷即将问世  /88
简易型“隐身斗篷”  /90
创造“时间裂缝”  /93
不反光的表面涂层  /96
硬币上的显微镜  /98
升级X射线扫描仪  /100

话题六 不可尽知的粒子世界
质子究竟有多小  /104
质量在改变  /107
并非中性的中子  /109
物质-反物质分子  /110
超光速中微子  /112
量子排斥力  /115
量子擦边球  /116
量子麦克风  /121
光与物质的移形换位  /123
光与物质的信息交流  /125

话题七 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超长距离量子纠缠  /128
相互纠缠的原子云  /129
维持量子纠缠的旁门左道  /130
钻石的量子纠缠  /134
用量子帮你送口信  /136
离子的天赋  /138
量子照明提升成像精度  /141

话题八 问世间,时空为何物?
时间为什么有箭头?  /146
我们身处十维空间?  /150
抓捕额外维度的旅行者  /154
宇宙是一堆三角形?  /158
“民间科学家”的万物至理  /162
剥离时空  /168
两大物理理论的命运交织  /173
霍金对阵上帝  /177

话题九 找呀找呀找粒子
追寻轴子的迷踪  /182
虚无缥缈找粒子  /186
寻找希格斯粒子  /190
碰撞粒子 一网打尽  /195
成群结队的粒子  /199
超对称理论“穷途末路”?  /202
希格斯玻色子的意义  /207

内容摘要
《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精选自全球顶尖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全系列分为7个分册,包括数理与化学篇、环境与能源篇、健康篇、医药篇、天文篇、生物篇及科技篇等,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全书选篇力求贴近生活,带领读者饱览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读者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探索历程,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数理与化学篇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是7个分册中的一册,共包括9个话题,分别是:“统计数据可信吗?”“小问题大道理”“深谙理化实验技术的当代大厨”“于细微处见神奇的纳米技术”“远看是魔法,近看是光学”“不可尽知的粒子世界”“鬼魅似的远距作用”“问世间,时空为何物?”“找呀找呀找粒子”。

主编推荐
    ☆内容选自全球顶尖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    ☆文章简短,通俗易懂    ☆围绕最热门话题,提供最通俗阐述    ☆提供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满足入门读者的探索心理    ☆提供文章援引,打开科学探索之门,引导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究科学奥秘

精彩内容
    【序】集成再创新的有益尝试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环球科学》是全球顶尖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是指引世界科技走向的风向标。我特别喜爱《环球科学》,因为她长期以来向人们展示了全球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发展动态;生动报道了世界各领域科学家的睿智见解与卓越贡献;鲜活记录着人类探索自然奥秘与规律的艰辛历程;传承和发展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灿烂光辉,让我们沉醉于享受科技成就带来的神奇、惊喜之中,对科技进步充满敬仰之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环球科学》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也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环球科学》的撰稿人都是具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大家,而且文笔流畅,所发表的文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我是《环球科学》的忠实读者,每期新刊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并会怀着猎奇的心态浏览一些科学最前沿命题的最新动态与发展。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总想知道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想增长和拓展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吸取一些营养,得到启发与激励!    每一期《环球科学》都刊载有很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就论述、前沿科学进展与突破的报告以及科技发展前景的展示。但学科门类繁多,就某一学科领域来说,必然分散在多期刊物内,难以整体集中体现;加之每一期《环球科学》只有在一个多月的销售时间里才能与读者见面,过后在市面上就难以寻觅,查阅起来也极不方便。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长期、持续和系统地读到《环球科学》的精品文章,《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将《环球科学》刊登的科学前沿精品文章,按主题分类,汇编成“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再度奉献给读者,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有机会系统地领略和欣赏众多科学大师的智慧风采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包括七个分册:    1.天文篇??《太空移民,我们准备好了吗》    2.医药篇??《现代医学真的进步了吗》    3.健康篇??《谁是没病的健康人》    4.环境与能源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5.科技篇??《科技时代,你OUT了吗》    6.数理与化学篇??《霍金和上帝,谁更牛》    7.生物篇??《谁是地球的下一个主宰》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科学精神。“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与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广大公众对科学知识普及的需求密切结合;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增强科学判别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环球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承科学思想这一宗旨的延伸、深化和发扬。编辑出版“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是一种集成再创新的有益尝试,对于提高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值得大加赞扬和支持,同时也热切希望广大读者喜爱“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    【前言】科学奇迹的见证者    陈宗周《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    1845年8月28日,一张名为《科学美国人》的科普小报在美国纽约诞生了。创刊之时,创办者鲁弗斯?波特(RufusPorter)就曾豪迈地放言:当其他时政报和大众报被人遗忘时,我们的刊物仍将保持它的优点与价值。    他说对了,当同时或之后创办的大多数美国报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快满170岁的《科学美国人》却青春常驻、风采迷人。    如今,《科学美国人》早已由最初的科普小报变成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成为全球科普杂志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它的作者,包括了爱因斯坦、玻尔等148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成为《科学美国人》的作者之后,再摘取了那顶桂冠。它的读者,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无数人在《科学美国人》这里获得知识与灵感。    从创刊到今天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美国人》一直是世界前沿科学的记录者,是一个个科学奇迹的见证者。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他带着那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怪物在纽约宣传时,他的第一站便选择了《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爱迪生径直走进编辑部,把机器放在一张办公桌上,然后留声机开始说话:“编辑先生们,你们伏案工作很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好!”正在工作的编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手中的笔停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这一幕,被《科学美国人》记录下来。1877年12月,《科学美国人》刊文,详细介绍了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留声机从此载入史册。    留声机,不过是《科学美国人》见证的无数科学奇迹和科学发现中的一个例子。    可以简要看看《科学美国人》报道的历史: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美国人》马上跟进,进行了深度报道;莱特兄弟在《科学美国人》编辑的激励下,揭示了他们飞行器的细节,刊物还发表评论并给莱特兄弟颁发银质奖杯,作为对他们飞行距离不断进步的奖励;当“太空时代”开启,《科学美国人》立即浓墨重彩地报道,把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成果、新思维传播给大众。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美国人》的报道因此更加精彩纷呈。新能源汽车、私人航天飞行、光伏发电、干细胞医疗、DNA计算机、家用机器人、“上帝粒子”、量子通信……《科学美国人》始终把读者带领到科学最前沿,一起见证科学奇迹。    《科学美国人》追求科学严谨与科学通俗相结合的传统也保持至今,并与时俱进。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学美国人》及其网站,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世界前沿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最权威科普媒体。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美国人》也很快传向了全世界。今天,包括中文版在内,《科学美国人》在全球用15种语言出版国际版本。    《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传奇。这本科普杂志与中国结缘,是杨振宁先生牵线,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心支持。1972年7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宴请中,杨先生向周总理提出了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工作,《科学美国人》这样的优秀科普刊物,值得引进和翻译。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杨先生的建议6年后才得到落实。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开始试刊。1979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正式出版。《科学美国人》引入中国,还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以及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后担任副总理)的支持。一本科普刊物在中国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刊物本身的科学魅力。    如今,《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作为《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杂志在新时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通信、翻译与编辑手段,让《科学美国人》的中文内容更贴近今天读者的需求,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大众,迅速成为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期刊之一。    《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十分鲜明。它刊出的文章,大多由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撰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与具有科学敏感性和科普传播经验的科学编辑进行反复讨论。科学家与科学编辑之间充分交流,有时还有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加入写作团队,这样的科普创作过程,保证了文章能够真实、准确地报道科学前沿,同时也让读者大众阅读时兴趣盎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追求科学前沿性、严谨性与科学通俗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使《科学美国人》在科学家和大众中都赢得了巨大声誉。    《科学美国人》的风格也很引人注目。以英文版语言风格为例,所刊文章语言规范、严谨,但又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并且反映了当代英语的发展与变化。由于《科学美国人》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反映了规范、新鲜的英语,因而,它的内容常常被美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选作试题,近年有时也出现在中国全国性的英语考试试题中。    《环球科学》创刊后,很注意保持《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并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有所创新,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些内容还被选入国家考试的试题。    为了让更多中国读者能了解到世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成就,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环球科学》杂志社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科学最前沿”丛书。    丛书内容从近几年《环球科学》(即《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刊载的文章中精选,按主题划分,结集出版。这些主题汇总起来,构成了今天世界前沿科学的全貌。    丛书的特色与风格也正如《环球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一样。中国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科学前沿,还能受到科学大师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    在我们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编辑出版这套“科学最前沿”丛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科学最前沿”的读者中,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我们相信,“科学最前沿”的读者会创造出无数的科学奇迹。    未来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文摘】篮球运动员的“迷信”    撰文:约翰?马特森(JohnMatson)    翻译:红猪    INTRODUCTION    统计学规律告诉我们:篮球运动员在投中三分球后再次命中的概率,比第一次失手后再次命中的概率低。但篮球运动员往往倾向于在第一次投中后马上试第二次,因为此时自己的手感正佳。    在NBA赛场上,雷杰?米勒(ReggieMiller)、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科比?布莱恩特(KobeBryant)都曾有过投篮连续命中的难忘瞬间。但过去的研究表明,所谓“手感好”只是一种“迷信”,究其原因,是我们有一种在没有规律的地方“看见”规律的倾向。    无论是否迷信,当统计数字显示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命中率不高时,他们有时仍会认为自己的手感正佳。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职业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过于看重上一个三分球的结果。一旦投中,他们再次投掷三分球的意愿就会大大提高。这项刊登在《自然-通信》(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数百场NBA和WNBA比赛的统计数字。    湖人队的科比在2007~2008赛季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科比曾在那个赛季赢得“最有价值球员”的称号,每次投中三分球后,他在三分线外再次投球的次数几乎是投偏后再次投球次数的四倍。不过,指望连中三分是一条错误的策略。数据显示,球员在投中一次后再次命中的概率其实比失手后再次投篮的命中率要低。这再次证明,“手感好”什么的只是浮云。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