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为天下苍生做稻粱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
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舂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
平生唯有赤子心半世戎马半世农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凤桐
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泽芳
学为宗师人为楷模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
三把“金钥匙”相伴科研人生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松恩
农业卫士生防先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式邦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竞雄
中国核农学事业的开拓者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仁
为农业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
生命为植物多倍体燃烧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鲍文奎
用闪光人生抒写金色画卷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
中国草原生态学的领航者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博
中国农业科技的领军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
纵横阡陌为大地丰收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
超越生命的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光博
病毒的克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显
智者行远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
中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铺路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拓荒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
谱写作物种质资源主旋律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
一位农学家的情怀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
硕果累累茶界楷模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开创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的新伟业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把一切献给棉花育种事业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
一个植保科学家的追求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
为了中国农业科技新的春天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吕飞杰
为了农业科技国家队的光荣与梦想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
为新中国动物防疫建奇功
——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袁庆志
养猪科学殿堂里的“老猪倌”
——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炳坦
中国农业“白色革命”先行者
——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耀林
在基因工程疫莳“王国”里遨游的人
——记全国劳动模范柳纪省
为优质西瓜执著追求五十年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子云
在世界小麦“基因大战”中力拔头筹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贾继增
特种经济动物的“保护神”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吴威
成果播在大地上受益农民千万家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郭三堆
为大地盛开油菜花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李云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化兰
精心育人潜心科研的带头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兴全
甘为农机科研事业奉献一辈子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志超
为了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记党的十七大代表刘玉梅
情系“三农”为生物节水做贡献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景蕊莲
为了那片沃土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何萍
心系绿海涛声依旧
——记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获得者粟宗嵩
站在水稻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上
——记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程式华
勤于钻研的精神在探索巾发光
——记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何中虎
为动物防疫事业执著奉献
——记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童光志
被誉为“土神”的科研尖兵
——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江朝余
治理盐碱造福农民其乐无穷
——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王守纯
为了棉田的丰收
——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谭联望
情洒黄淮海执著写春秋
——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贾大林
甘作绿叶奉献一生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方域
一生守望丰收的稻田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叶复初
风雨五十年乐在棉花事业中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黄祯茂
把壮志写在祖国辽阔的棉田上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蔡荣芳
功勋卓著的印水型杂交水稻创始人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慧廉
科研一定要走在疫病防控的前面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于康震
不断创新的科研人生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刘秉华
解分子密码让稻花更香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万建民
根植黑土地 香飘黄淮海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连铮
小麦锈病的克星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陈万权
誓将红土变绿洲
——记全国重大宣传典型祁阳红壤实验站
服务民族奶业的科技团队
——记“全国青年文明号”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
后记
内容摘要
书收录了农科院多位位很好个人和优选集体的事迹,其中,有厚德博学的两院院士,有辛勤耕耘的科技专家,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有服务“san 农”的功勋集体。宣传他们的优选事迹,对于进一步锻炼和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精神,进一步营造求实创新、奋发有为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彩内容
为天下苍生做稻梁谋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 丁颖是中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先驱,他的高 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将不断传承与 发扬,激励后来者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努力奋进。
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 20世纪初,在广东高州中学毕业时的一次同学聚 会上,同学们群情激昂地讨论时 事,各执己见。蓦地,一位清秀的同学站了起来,大 家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他, 他坚定的话语掷地有声:“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 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 考农科。”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 说话的同学便是丁颖。从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 的洋学堂——高州中学以后,丁颖 的眼界得到了极大开阔,入学后,他积极参加了新高 学社,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议 论时政,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时时可以看到丁颖和同 学们在一起满腔热血地讨论时事。
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忘不了父亲以及无数个像父 亲一样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辛苦耕作,他也永远忘不了含辛茹苦的父亲举债送自 己上学,让自己成为丁家的靠前 个读书人。正因如此,丁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 会,在漫漫的求学路上,背负着 家庭的殷切期望,他努力前行。
年轻的丁颖在内心立下誓言,立志要以科学救国 为此生夙愿。在广东高等师范学 校博物科学习一年后,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费留 学日本。1912年9月人东京靠前 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 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 学校继续学习。1919年毕业前,适逢靠前掀起五四运 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为声援祖 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 压,丁颖气愤之余,不愿再留日 本,加之那时家境拮据,遂决定辍学回国。他先后在 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 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丁颖不仅厌恶当时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官场, 也痛恨旧中国之各种顽疾,希望用科学 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渴望自己继续深造,寻求科 学救国救民之路,他于1921年4月第 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 该校第—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矢志不渝科学救国 光阴荏苒,转眼即逝。学成回国后,丁颖便在广 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 院的前身)任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他积极开展水稻 灌溉和吸肥规律的研究,并对广 东粮食生产问题做了多项调查,写出了《改良广东稻 作计划书》和《救荒方法计划 书》,建议政府每年拨出1%的洋米进口税作为稻作 科研经费,但这些饱含拳拳学子之 心的诸多建言,如石沉大海,毫无着落。面对重重困 难,他没有气馁,决心立足现实, 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岁”! 1926年的,丁颖头顶草帽,在广州东郊的 Ett间地头顾盼徘徊,他东瞅瞅,西 看看,突然,眼前一亮,急步上前,蹲在一株外形和 水稻比较相似但又有不同的绿苗 前,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野生稻啊!发现野 生稻后,他紧接着开始查证了大 量的资料,提出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的论证 ,首创把水稻划分为籼、粳两个 亚种,并运用生态学观点,按籼一粳、晚一早、水一 陆、黏一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 进行了分类。经过大量试验,他抢先发售用野生稻与农家 种杂交育成了优良新品种“中山 1号”,该品种被推广后,历时50年而不衰。此外, 丁颖还培育出其他许多优良品种, 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丁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科研 经费的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 建了我国靠前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 场。随后,他又用“卖青草”预 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 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 (梅县)、北江(曲江)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 ,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 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他们的 科研基地除南路稻作育种场外, 均遭浩劫,部分同事惨遭杀害。中山大学西迁云南, 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 苗。后来学校从云南移回粤北坪石,抗战胜利后,再 迁回广州。八年抗战,中山大学 三易校址,颠沛流离,元气大伤。新中国成立前夕, 校方酝酿再次迁校海南,他为了 维护教育事业和学校财产免遭损失,便毅然加入地下 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 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在发现野生稻10年之后,丁颖用印度野生稻与广 东农家栽培稻杂交,获得了世界 上靠前株“千粒穗”,一穗多达1 400多粒,这项成 果当时轰动了东南亚稻作科学界, 日本的《农业及园艺》杂志立即刊登了照片。
己奉公严谨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依然秉持无私奉 献、潜心科研的精神,爱农为农 的决心愈发坚定不移,即便是研究上遇到重重困难, 他也从不气馁,知难而进。他的 稻作试验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发 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他受命 筹建华南农学院,1955年4月,他被国务院任命为华 南农学院靠前任院长。1956年, 丁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P2-4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