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B Ⅰ 总报告
B 1 写出城市的韵味和本色:2012上海文学
B Ⅱ 年度关注
B 2 信念、坚守与收获
——莫言与上海文艺出版社30年
B 3 “诺奖”旋风后的思考:上海文学的2012与未来
B 4 “上海出品”电视剧形成品牌优势
——京沪专家共同讨论2011~2012上海优秀电视剧
B Ⅲ 年度作品
B 5 《繁花》:2012年沪上小说奇观
——关于《繁花》的未完成评说
B 6 《繁花》:重建一种写作方式
B Ⅳ 创作与批评
B 7 上海文艺批评的新变
B 8 城市文学从人开始
——评孙颐《漂移者》
B 9 招魂幡,与无尽的谜
——《成为和平饭店》印象记
B 10 人性与灵魂的歌泣
——评竹林长篇新作《魂之歌》
B 11 纸上鹤飞去
——浅析黄裳散文艺术特色
B V 青年作家
B 12 多领域的收获
——2012年上海青年作家小说创作备忘
B 13 “80后”作家笔下的都市“异乡者”
——读《荒芜城》、《你所不知道的夜晚》
B 14 “80后”作家的上海想象
B Ⅵ 文学交流
B 15 近距离的文学交流
——“上海写作计划”5年回顾
B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年上海翻译文学回顾与分析
B Ⅶ 网络文学
B Ⅷ 影·视·剧
B Ⅸ 附录
内容摘要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3)》系统梳理了2012年上海文学在创作、批评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若干焦点问题与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2012年,因为《繁花》、《成为和平饭店》、《漂移者》等多部长篇小说的出现,城市文学取得了重要突破。《繁花》写出了上海的韵味和本色,重建了一种城市文学写作方式,显示了上海文学的近期新实绩。在这一年里,上海的青年作家在传统文学、类型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多个领域也皆有建树,推出了多部新作。
创作与批评总是紧密相连。为了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2012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决定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以鼓励上海主要新闻媒体扩大文艺评论阵地,积极开展文艺批评,提升文艺批评的影响力。《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3)》追踪、分析了这一举措对于上海文艺批评和创作所发生的多重影响。
精彩内容
凭借诺奖的巨大辐射力,莫言获奖迅速发酵成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的大事件。此时再谈对上海文学的影响似乎不近情理。但要当真说起来,莫言和上海文学界的渊源不可谓不深厚。他的几部重要长篇都是在《收获》杂志上抢先发售的,他的作品大多也是在上海出版的。有人调侃道,莫言获奖后,写《莫言评传》的《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和策划出版“十六卷莫言作品系列”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也跟着一路飘红。莫言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获奖言说时,叶开受某知名网站的邀请,连夜对莫言的演讲作同步评点。尽管熬了一通宵,难免睡眼惺忪,但看他说起莫言来痛快淋漓、意犹未尽的架势,足见他打心眼里高兴,也为莫言喝彩。顺带着,他还调侃了一句当时远在斯德哥尔摩的曹元勇:打认识起就没见他穿着打扮这么讲究过。
作为媒体中人,免不了染上职业病,凡事喜欢刨根究底。但凡越是和文学相关的事,就越是想知道文学之外发生了什么。就拿近年不怎么景气的文学出版来说,有媒体同行就开玩笑道,凭莫言作品销量得来的滚滚红利,上海文艺出版社就能潇洒好几年了。可偏偏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莫言获奖的消息传来不久,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声称买断了莫言作品的版权和影视改编权,让人顿生“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之叹。说实在的,这也怨不得上海文艺出版社,当初莫言在签订版权协议时,就附加了特别条款。如此,在“新版莫言作品系列上海抢先发售式”上,曹元勇就一反媒体的期待,对共同出版莫言作品表示谨慎的欢迎。
上海文艺出版社表现出来的沉着风度着实让人钦佩,但从中不难透视中国文学出版机制存在的问题。几年前,译林出版社的编审王理行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国外一般由掌握大量作家作品的文学经纪人与出版社直接交涉。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