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教学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9.42
3.1折
¥
30
全新
库存37件
作者朱汉国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60161
出版时间2008-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1200186138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绪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三、怎样学好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 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 历史课程的沿革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二、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
四、21世纪初的我国历史课程改革
第二节 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三、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四、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节 历史课程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目标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三、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第四节 历史课程的结构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结构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第二章 历史教学论
第一节 历史教学基本理论
一、历史教学的本质
二、历史教学过程
三、历史教学模式
四、历史教学原则
第二节 历史教学组织形式
一、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种类
二、历史课堂教学
三、历史课外教学
四、横跨课堂内外的活动探究式教学
第三节 历史教学方法
一、讲述法
二、讲解法
三、谈话法
四、图示法
五、讨论法
六、辩论
七、史料研习
八、角色扮演
九、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四节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二、讲授技能
三、提问技能
四、板书技能
五、结课技能
第五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二、互联网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历史教师论
第一节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历史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二、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历史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
二、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
三、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节 历史教师的备课
一、历史教师的学期教学准备
二、历史教师的课时教学准备
三、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一、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意义
二、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
三、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第四章 历史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四、21世纪历史教学评价的新进展
第二节 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一、评价的类型
二、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 教师历史教学质量评价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第五章 历史教学资源
第一节 历史教学资源概述
一、什么是历史教学资源
二、历史教学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历史课程标准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作用
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区别
三、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历史教材
一、历史教材的定义与分类
二、中学历史教材的基本类型
三、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体例
四、我国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
五、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第四节 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历史遗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图书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档案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历史见证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在继承以往同类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中的新经验,力图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所创新。特色如下:一是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又能初步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二是注意吸收课程改革的新成果,使学生能将新理念贯彻到以后的历史教学中;三是形式上有创新,设置许多新颖的栏目,如“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各抒己见”等。
主编推荐
本教材注重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完整地、合理地呈现出来,注重教材的理论性。同时,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需要,增加了案例和实践练习等环节,用案例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学评价、历史教学资源等。
精彩内容
1.南京临时政府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将“学堂”改为“学校”,中学学制四年。有关中学校历史课程设置的情况是:第一学年本国史,第二学年本国史、东洋史,第三学年西洋史,第四学年补习世界近代史。同年12月,教育部又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定》,男子中学校和女子中学校每学年均设历史课程。与暂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课程相比,一、二年级每周3课时减为2课时,三、四年级不变,仍为每周2课时。1913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年开设本国史(上古、中古、近古),第二学年开设本国史(近世、现代),第三学年开设东亚各国史、西洋史,第四学年开设西洋史,每周均为2课时。可见,当时的历史课程比较简单,没有具体规定各阶段(如上古、中古、近古)教学时间的分配,也没有提出历史教材、教具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的运用,只规定了课程,所以,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各地中学校因时因地酌情增添课程及课时。例如,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校1917年6月改订历史课程,规定第一学年本国史只学上古、中古部分,而把近古部分推迟到第二学年和近世、现代部分一起讲授。①与清末中学堂的历史课程相比较,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学校的历史课程目标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民初学校历史课程目标较好地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新教育宗旨,即以培养民主共和国精神为目的;体现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对中华民国成立后几年的历史叙述尤详,举凡民国政体、军制、学术、教育、宗教、民族,皆有专述”。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对中学校历史课程设置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22年的学制改革。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壬戌学制”,确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学制,规定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均开设历史课,内容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初级中学历史课程属社会科,每周8课时,8学分,具有综合课程的性质。高级中学的普通科,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无论是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第一组课程(约等于清末的文科课程),还是注重数学和自然为主的第二组课程(约等于清末的实科课程)都把“文化史”列为公共必修课,6学分,把本国史(6学分)、西洋近代史(4学分)列为文科选修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