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园幽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6.2
5.1折
¥
32
全新
仅1件
作者红尘闲云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7494
出版时间2011-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1200038310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红尘闲云,曾用笔名简单随意,1970年生。出身贫寒,自幼父母离异,与车祸致残的哥哥相依为命。大学期间做过勤杂工,毕业后做过记者,后误入商海,特立独行,不改读书人本色,被人视为异类。
她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却不幸先后三次身患重病,每一次都奇迹般的死而复生。她在病榻上开始了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她甚至一度只身远游,漂泊异乡多年。
第三次身患重病时,她抱着必死的打算。她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凭着超强的意志,她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她说:“是苦难成就了我这个文字动物,我将为文字而生,也将为文字而死。”其文字精致唯美,意蕴深刻,感情真挚而深沉,读之令人击节三叹。著有思想随笔集《醒园深处》、长篇小说《溯源》(第一部)等。
目录
开篇:智慧人生,从读懂“水”开始
第一辑 道之道上
存在物质精神
有形和无形
信仰无边界
生存
病和病人
德性自由度
茶趣
世态与心态
慈悲与慈爱
教育与天性
说与抑郁
文化与文化人
傲气与傲骨
情殇与伤情
文以宣德
育儿教子之爱
育儿教子之养
育儿教子之教
痛中思痛,幸含其中
所谓众生平等
深刻与浅薄
淡如清风净如月
水性与心性
心性与命之有常
德在道中,无妄不动
易经道德
无修行心,无不修心
修持不功利,功利非修持
福泽隔代,祸袭隔代
第二辑 缔造智慧人生
写在前面
揽镜自观镜须平
声色相景须远观
直面自身须坦然
因贪而亏是必然
孤独深处温情生
柔韧之心方久长
得失之间乾坤转
个性特性大不同
织网捕鱼皆人生
心中烦乱必为贪
岁月静好梦也酣
心平方得风劲帆
得精神者心方定
不善而善方自然
择友损益择人生
择好书者择华气
修缮心境享人生
根植沃土方葱茏
抽身拔脚莫如断念
第三辑 梦里梦外
亡者归来
用心量度量十方
航
寻潜偶得
无以觏止
苦极之苦
共斟一湖
邂逅许穆夫人
念通幽径,魂归故里
风月无情,酒中有味
晓风拂梦
豪庭寒生
颠覆错乱
地狱无门
植株与佛
吾梦庄周
寻醉中山
午后梦话
夜游心河
发如雪
死穴
了缘
狂人日记
溯源
第四辑 优哉游哉
浮生非梦
一念相通,十方同距
春雨寥寥,梦始游
游历归来
对酒太白,回甘悠远
再访当涂
和
春日幽思
自札
书趣
迈迈生生
对饮吾儿
踏痴梅雪
花开无意,步步虚无
醒园独酌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蜀桂之行
第五辑 附庸风雅
减字木兰花空色与色空
清平乐浮生若闲
西江月桃源净境且与君同
菩萨蛮素衣行
点绛唇诱听若醒
点绛唇浅浅
第六辑 撼顿中华卧龙醒
写在前面
风雨无情,灾区情暖
静中生慧,临危不乱
忍定悲痛,静心思量
剥离病态,抖擞精神
心平气和,思量短长
教育兴邦,话起八零后
教育兴邦,教育始于爱国
唤德育智,修缮天性
第七辑 且思且行
隔
你的笑靥
世相无常数,一叶不知秋
狗亦有义
款襟
素描
闻风慢展卷
作缘红友,共潜缥缃
映雪煮茗,本怀幽真
第八辑 窃窃私语
写在前面
赤裸裸与赤裸裸(上)
赤裸裸与赤裸裸(中)
赤裸裸与赤裸裸(下)
跑题的对话和跑题的人生(上)
跑题的对话和跑题的人生(中)
跑题的对话和跑题的人生(下)
真精神病与假精神病(上)
真精神病与假精神病(中)
真精神病与假精神病(下)
魔鬼与精神病,哪个更可怕(上)
魔鬼与精神病,哪个更可怕(中)
魔鬼与精神病,哪个更可怕(下)
人人都有精神病的潜质
第九辑 信手拈香
五月的心情
家有小子
由小帅和劫匪说起
如果风儿也会累
一个人的咖啡
世人爱财,君子不意
向远方,心飞翔
企及美丽和健康
颜色与生命
紫观音,美到极致不张扬
吾生有涯
走在九月,思绪若烟
同人不同命
夜游者说
归去来兮
似是故人来
本性,最最温柔的
从这个春日开始
赏望心中的月
春天里,第一首曲子
风,一直,一直吹
你的太阳
爬山听音乐会感受生命的律动
茉莉花开
与茶会兰,如兰会世
内容摘要
《醒园幽音》是一部思想随笔集,寻常人事皆蕴至理,信手拈来尽是巧思。空灵唯美、才情横溢的文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外在的世界,走向我们内在的心灵世界。潜心静读,如偶遇知音,灵犀相通;反复品味,似江河入海,涵容万千。《醒园幽音》中,那些源于作者红尘闲云独特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的体悟与洞见,让我们那颗久被世俗蒙尘的心如春蚕破茧,茅塞顿开……
精彩内容
存在物质精神
生命,存于自然,行于自然,归于自然。人首先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又赋予物质以生命的活力。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最初阶段,精神必须依附于物质之上,只有强大的相对完善和完美的精神才能超越物质并影响物质,从而“独立”存在。这个“独立”也是相对而言,强大的精神也无法绝对独立存在,它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却依附更多其他的物质。
如果所有有智生命的物质(比如人及其他动物)都灭亡了,精神彻底失去了载体,便会溃散开来,最终混沌一片,回复到世界伊始时的模样。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于我们所存在的时空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无法抵达的时空来说也是这样。
能够超越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定然是凝聚了众多物质的精神,并且是众多物质所向往的精神。“道”是以精神的形式传播的。可以说,上帝、神、佛所传播的都是“道”,这个“道”是世间道,是自然道。事实上,上帝、神、佛并不玄妙,他们离我们很近,因为他们同样来源于物质,并且汇聚了众多物质的精神之后才得以完善和“完美”,从而超越物质“独立”存在。我们向往神、佛的境界,向往的应该是他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内涵,不是他们的存在形式。当一种精神超越物质以后,它已经无所不在了。也就是说,神、佛的存在形式是精神达到足够完善和“完美”之后的必然结果。
无所不在的精神像空气一样,我们赖以生存,却只能用心感知它的存在,感受它的力量。
“无上的法力”往往是人们所崇尚和畏惧的。
人们常说:“佛法无边。”试问佛法怎么无边了?佛法为什么无边?
也有人质问:“上帝和佛、菩萨怎么那么小气,不敬重他们就要受惩罚。”
事实上,佛、菩萨是觉悟了的众生,持众生平等念。众生受到了佛、菩萨念力的感召,心向佛、菩萨,那么众生的念力又不断地向佛、菩萨集结,使得佛、菩萨的精神越发完美和强大。
众生无处不在。有人求佛,起心动念间,无数的念力都在相助。当一个心怀善念的人起心动念之时,就会感召无数的善念助佑他;一个心怀恶念的人起心动念之时,就会感召无数的恶念助佑他。需要明确的是,恶念来自私己的利益,所以恶念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恶报。
要特别说明的是,善念的助佑只能起到帮助和推动的作用,最终的成败还要靠自己去努力。这个努力包括用心生活,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也包括让自己的精神不断完善和“完美”。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懂得了,佛、菩萨都是众生的代表。爱众生就是爱佛、菩萨,爱佛、菩萨就要爱众生。佛、菩萨在心中,众生在心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有人对佛不敬,佛不会去怪罪。有些人求菩萨保佑什么事情,后来如愿了,那并不是菩萨保佑的,而是众生的念力帮助人们自身的念力强大起来,从而通过不懈努力才得以成功。
学佛并不是困难的事。真正明白了道理,哪怕不打坐、不念经,只是一心向善、一心向净,一样可以圆满。但向善时不要有所求才好,当人有欲念时,心是静不下来的,更难以净。
我们都是凡人,心乱是正常的,乱了就要梳理,不能任由其乱下去。如果没有能力梳理,就把它搁置一边,去做其他的事情,让时间来慢慢理顺它。其实,如果内心足够善、足够广博、足够清明,我们的心念就是众生的心念,就是神、佛的心念,哪有努力不成的事呢?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强调个性,强调自我,以“我”为中心。我们应该修正这个错误,要忘我。不要强调自己是谁,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忘我”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真正的行为艺术。真正的忘我不是忘掉自我的存在,不是放下自我随波逐流,而是不突出自我,不强调自我,让独立的自我融于众生中,吸纳众生的念力(也可以说是长处),并无私地献出自己的善念(也可以说是力量)。
我们要自知、自强、尊师、敬己、低调、包容。具体做法是:一心向善,宽容豁达,做好自己,让心稳定,说好自己的话,做好自己的事,前后一致,顺应自然,不强调自我。
如果我们能一心向善,不贪婪,能让自己平静稳定,让自己的精神与众生相融,那众生的精神就会助佑我们,我们自然就心想事成、轻松自在了。
有形和无形
人首先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对外界的感知也是从有形物质开始。因此,大多数人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习惯性地热衷对有形物质的感知,忽略对精神的感知。
有形物质是无穷尽的,,从向往一款玩具到向往豪华别墅和跑车,都源于对物质认识范围的扩大。
对有形物质存在欲望,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存在的,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了欲望,求知就会停止,思维就会停止,努力和创造自然也会停止,那样的话整个世界就会停滞不前。
欲望带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欲望是无形的,可是欲望的对象大多有形,这也可以理解为无形的欲望创造着有形的物质。
这个有趣的世界,以无形创造有形,又以有形毁灭或完善无形,这就致使人们对有形和无形产生了不同的欲望。一些对物质的欲望感到满足的人们,开始追求无形的精神。他们发现,这种“超越”物质而存在的东西给人的感召力很大,并且能给人更大的满足感。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从此减少了对物质的欲望,开始追求深刻的思想和“完美”强大的精神。另一部分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用精神指导对物质的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