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背景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成就
(三)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国际评价
(四)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面临的严峻态势
(五)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难点问题
二、西部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状况及基本特征
(一)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二)贫困人口分布广泛
(三)贫困程度深重
(四)相对贫困凸显
(五)返贫率居高不下
三、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贫困地区发展的基本困难
(二)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难点
四、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制度创新
(一)扶贫制度的现状和特征
(二)扶贫制度的历史功绩
(三)扶贫制度的障碍分析
(四)反贫困战略方式的调整
(五)反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
五、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投入
(一)扶贫资金投入的主要问题
(二)扶贫资金分配的基本原则
(三)扶贫资金分配的实证研究
(四)扶贫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
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贫困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贫困地区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
(四)贫困地区发展的基本内容
七、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途径
(一)强化社会服务
(二)提高人口素质
(三)发展特色产业
(四)探索移民搬迁
(五)推广小额信贷
八、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新世纪挟贫政策面临挑战
(二)以需求战略取代增长战略
(三)实施需求战略的政策建议
附录一:新疆喀什地区贫困状况调查研究
附录二:乌蒙山区扶贫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附录三:西藏边境贫困地区发展调查研究
附录四:四川甘孜藏区反贫困战略问题研究
附录五:新世纪凉山州彝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喜德县为例
附录六:以需求战略取代开发战略——宁夏西海固调查
附录七:从贫困到小康——西藏林芝地区小康建设研究
附录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及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大方县为例
附录九:雅江县扶贫开发及发展路径研究
附录十:藏区扶贫任重道远——理塘县贫困状况调查
附录十一:感受贫困——通江调查札记
附录十二:稻城移民扶贫何时才能走出困境
附录十三:古蔺县“四岩”调查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迅速有效地缓解和逐步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是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和必须解决的重大人类课题,西部农村贫困的缓解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西部区域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进程、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西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社会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但所面临最突出、最大的挑战则是人类贫困,必须把解决人类贫困问题置于西部经济社会的最优先发展地位。消除人类贫困既是西部大开发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也是难中之难的长期任务。
本项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的若干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状况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若干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着重围绕中国西部地区若干国家扶贫重点县反贫困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阐释,力图探索、研究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发方针、战略内涵和实施途径,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政策调整思路。
本项研究认为,继2000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21世纪伊始,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中国政府对农村扶贫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将过去扶持贫困县改为直接扶持贫困村,实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并制订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总体奋斗目标: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西部地区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都据此制订了扶贫到村的10年具体规划并付诸实施。2004年改平衡实施为捆绑资金,突出产业开发和劳务输出两个重点,实行整村推进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加大扶贫到村的力度。《纲要》实施4年之后的中期评估显示,缓贫进度远远低于预期。本项目的实地调查和2005年扶贫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扶贫工作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投资、政策及制度等制约。鉴于西部贫困问题具有强烈的、独特的区域个性及其所表现出的高原山区的特点、少数民族的特点和边缘地带的特点,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培育产业发展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社会环境,而不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任务,更不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西部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应从单纯通过区域开发和县域发展解决贫困问题转移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以满足贫困人口基本需求的战略上来:一是向以人类贫困和弱势群体贫困为主体的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二是向以收入贫困和知识贫困为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产条件的满足;三是向以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为主体的全体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发展能力的满足。并将反贫困战略的重点放在强化社会服务、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人口素质和实施移民搬迁等项战略措施上;同时通过创新扶贫制度、调整扶贫政策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推广小额信贷、增大政府投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其成败的关键。
精彩内容
雹灾、霜灾、涝灾等灾害,旱灾通常发生在6?7月份,严重的旱灾一般5?6年遇到一次。雪灾常发生在当年的10月份至翌年的4月份,一般情况下,每个冬春季节都要遭受2?3次雪灾。大风季节从当年的10月份至翌年5月份,其间1?3月份风力最大,通常达7?9级,飞沙走石,行人受阻。灾害性的大风约三年一遇,可造成民房受损,无法外出放牧。雹灾一般发生在7?9月份的雨季,霜灾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可造成农作物不成熟而大幅度减产。涝灾多发生在降雨量多的年份,通常会淹没江河湖泊附近的农田草场,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土壤返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妨碍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发育,而且给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设施等造成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是西部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自然灾害频发加剧了贫困程度并导致脱贫人口重新返贫。
3.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是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基本困难之一,也是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稳定和脱贫人口重新返贫的重要原因。四川甘孜藏区位于四川西部边缘,境内18个县的县府驻地与省会成都的平均距离为733千米,北部地区的石渠、南部地区的得荣两县县府驻±也距成都分别为1061千米和1016千米,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普遍薄弱,配套能力低下。到2005年末全州仍有42个乡和1307个村不通公路,158个乡和761个村不通电,197个乡和1717个村不通电话,25.8万人没有解决饮水问题。国家扶贫重点县理塘县24个乡213个村中就有9个乡120个村不通电话,4个乡109个村不通或季节性通公路,有1.8万人、14.1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非国家扶贫重点县道孚县全县农牧区共有无房户435户、2039人;农区无耕地户83户、466人;牧区无牲畜户292户、1526人。康定县19个乡237个村中仍有2个乡97个村不通公路。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