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科护理手册
  • 疼痛科护理手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疼痛科护理手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95 5.7折 5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建梅、曹英、王志剑、李凌超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30329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1915159

上书时间2024-11-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 1章  概论 1
第 1节  疼痛的基本概念 1
第 2节  疼痛医学发展史 2
第 3节  疼痛护理发展现状 3
第 4节  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 4
第 2章  疼痛评估与护理管理 6
第 1节  疼痛评估概述 6
第 2节  疼痛评估的护理管理 9
第 3章  疼痛科护理常规 23
第 1节  疼痛科神经阻滞和局部注射治疗(含超声定位下)护理常规 23
第 2节  疼痛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24
第 3节  疼痛科常用微创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30
第 4章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43
第 1节  手术后疼痛的概述 43
第 2节  术后镇痛模式 44
第 3节  术后镇痛的原则与流程 44
第 4节  术后镇痛常用药物 45
第 5节  术后镇痛的方法 46
第 6节  术后疼痛的管理 47
第 5章  癌症疼痛的护理 48
第 1节  癌痛的病因、评估与诊断 48
第 2节  癌痛的治疗 49
第 3节  癌痛患者的护理和教育 54
第 4节  临终关怀护理 56
第 5节  癌症疼痛治疗常见误区及正确观念 57
第 6章  疼痛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与护理 59
第 1节  慢性疼痛心理治疗的意义 59
第 2节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59
第 3节  疼痛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量表 60 
第 4节  心理护理止痛的机制 63
第 5节  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64
第 7章  疼痛科常用药物 66
第 1节  阿片类镇痛药 66
第 2节  类阿片类镇痛药 68
第 3节  非甾体抗炎药 69
第 4节  抗惊厥药与抗抑郁药 71
第 5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74
第 6节  局部麻醉药 75
第 7节  其他类药物 76
第 8章  疼痛科常用物理治疗 79
第 1节  体外冲击波疗法 79
第 2节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80
第 3节  威伐光 wIRA深部炎症治疗 81
第 4节  红外偏振光治疗 82
第 5节  银质针导热疗法 83
第 9章  红外热成像检查 86
第 10章  疼痛科常见护理应急预案 88
第 1节  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88
第 2节  阿片类药物中毒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89
第 3节  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患者术后擅自起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89
第 4节  介入术中患者发生呼吸心脏停搏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90
第 5节  疼痛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90
第 11章  疼痛科专科治疗室管理制度 91
第 1节  有创治疗室管理制度 91
第 2节  无创治疗室管理制度 92
第 12章  疼痛护理质量管理 94
第 1节  疼痛科护士职责 94
第 2节  疼痛科疾病分级护理标准及内涵 94
第 3节  疼痛科健康教育制度及流程 96
第 4节  疼痛科麻醉精神类药品管理制度 98
第 5节  疼痛评估与护理管理专项质量评价标准 98
第 6节  疼痛评估与护理管理专项质量检查表 100
第 7节  疼痛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02
第 8节  疼痛专科护理质量查检表 103
第 9节  疼痛出院患者随访登记表 105 
第 10节  疼痛管理中常见错误理念 106
第 13章  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培训 107
第 1节  疼痛护理的在校教育 107
第 2节  疼痛护理的继续教育 107
第 3节  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与现状 108
附录  科室概况 110
第 1节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简介 110
第 2节  疼痛科微创技术简介 111
参考文献 121

内容摘要
疼痛科护理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慢性疼痛的常规护理、诊疗技术、药物指导及评估量表,在编排上文字
结合图表,易于查找阅读,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立足疼痛科护理的特点和需求,涵盖了疼痛的评
估与护理管理。手术后疼痛护理、癌症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侧重基础评估与具体可操作的
护理实践指导。重点培养发展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丰富专业护理内涵,更加贴近临床护理需求。
本书适合全国各级医院临床护理人员使用。

主编推荐
"疼痛科护理手册,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慢性疼痛的常规护理、诊疗技术、药物指导及评估量表,在编排上文字
结合图表,易于查找阅读,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立足疼痛科护理的特点和需求,涵盖了疼痛的评
估与护理管理。手术后疼痛护理、癌症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侧重基础评估与具体可操作的
护理实践指导。重点培养发展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丰富专业护理内涵,更加贴近临床护理需求。
本书适合全国各级医院临床护理人员使用。"

精彩内容
    第1章论概论
        第1章论概论
        第
        1节疼痛的基本概念
        疼痛的新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
        度的痛苦体验。痛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感觉;另一方面
        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性反
        应和自主内脏性反应。
        国际疼痛学会(
        IASP)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尤为重要的是在
        1999年国际疼
        痛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疼痛科主要治疗慢性疼痛。
        一、急性疼痛
        国际疼痛学会(
        IASP)对急性疼痛的定义:新近产生并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
        1个月内)。
        急性疼痛包括手术后疼痛,创伤、烧伤后疼痛,骨折痛,牙痛以及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内脏痛。
        二、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为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病程超过
        1个月的疼痛。最新版的疼痛疾病的
        ICD-11分
        类遵循病因―病理生理―部位的排序原则,将各类慢性疼痛归纳为七大类。
        1.慢性原发性疼痛在一个或多个解剖区域持续的或者反复发作的病程超过
        1个月的疼
        痛,伴随显著的情感障碍和功能障碍(日常功能受到明显干扰和社会角色缺失),且此疼痛不能
        被其他慢性疼痛所解释。
        2.慢性癌症疼痛慢性癌症疼痛作为一个经常出现的癌症伴随状态,之前未被
        ICD所收
        录。鉴于其独特的治疗指南,此次单独作为一个分类进行收录。肿瘤本身及治疗等所致的所有
        与肿瘤相关的疼痛均纳入此条目。
        3.术后或者创伤后慢性疼痛此类疼痛被限定于在手术后及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疼痛,并且
        至少持续
        1个月以上。此类疼痛除外感染、肿瘤复发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疼痛。
        4.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引起的外周神经、脊髓和脑损伤所导致的    疼痛,常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自发痛等。
        5.慢性头痛及颜面痛国际头痛协会(
        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
        痛,颅神经痛、原发性面痛以及其他头痛。所谓慢性头痛或者慢性颜面痛是在过去
        1个月内发
        作天数在
        50%以上者。
        6.慢性内脏痛慢性内脏痛是由于内脏组织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反应,可以源
        自头、颈、胸、腹、盆腔内的内脏器官,疼痛强度往往与内脏的损伤及不良刺激的程度无明显
        关系。可根据引起内脏疼痛的原因(如炎症、缺血、扩张、牵拉或者联合原因等)进一步细分。
        7.慢性肌肉及骨骼疼痛骨、关节、肌肉及其他相关软组织的疾病直接作用产生的持续性
        疼痛科护理手册
        或者反复发作性疼痛,此类疼痛主要是伤害感受性疼痛。
        疼痛具有保护机体避免伤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机体伤害的一种警报,引起机体发生
        一系列防御性的保护反应。先天性痛觉缺失的患者,往往发生严重的损伤而不觉疼痛,可对机
        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机体伤害的警报也有其局限性。疼
        痛通常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如癌症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已成
        为难以忍受的折磨。因此,如何有效地同疼痛做斗争,消除疼痛对患者的折磨已成为医务工作
        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
        2节疼痛医学发展史
        一、国际疼痛医学的发展大事记
        1.1930年法国外科医师
        Leriche首次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2.1961年美国疼痛治疗的先驱者、著名麻醉学教授
        Bonica于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
        一个“临床疼痛中心”。
        3.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的一个“疼痛门诊”。
        4.1973年
        5月华盛顿大学麻醉科教授
        Bonica召开了一个多学科人员(包括疼痛基础研
        究和临床医师)参加的会议,讨论成立一个致力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专业组织。
        Bonica的愿
        望是提供一个平等的、跨学科的国际论坛,普及疼痛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科教育,提升
        护理水平。    5.1974年
        5月
        9日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6.1975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疼痛大会,该会议每
        3年举办一次。
        7.1975年
        PAIN杂志问世,
        1984年在荷兰鹿特丹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疼痛治疗会议。
        8.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
        大生命指征”。
        9.2000年美国第
        106次国会把
        2000―2010年定为“疼痛控制与研究的十年”。
        10.2002年第
        10届国际疼痛大会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11.2002年
        8月
        IASP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召开了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与会专家达成了基
        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疼痛诊疗被规定为医院的
        一项基本医疗服务。疼痛诊疗中心和疼痛科普及各级医院,形成网络,有疼痛诊疗医师考试和
        管理制度,负责疼痛医师的注册、年检、考试和监督。
        IASP出版《疼痛诊疗中的必备条件》。
        12.2004年
        IASP确定每年十月份的第三周的星期一为“世界镇痛日(
        Global Day Against
        Pain)”,并冠以一个主题,成为该年度即“世界镇痛年(
        Global Year Against Pain)”关注的焦点。
        二、国内疼痛科的建立与发展
        1.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疼痛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倡导下,中华疼痛研
        究会成立。
        2.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一批麻醉科医师专门投身于临床疼痛诊疗工作,成为开创我国临
        痛医学事业的先锋,我国开始较为普遍地开展临床疼痛诊疗工作。
        3.1990年成立了
        IASP中国分会(
        CASP)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韩济生院士担任
        CASP主席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由此开创了国内疼痛医学发展的新纪元。
        第1章概论
        4.20世纪
        90年代,国内外疼痛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疼痛学相关专著、专业学术期刊《中
        国疼痛医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疼痛医学取得了较快发展。
        5.21世纪以来,临床大量引入和创新开展各类先进疼痛微创介入技术,我国的疼痛学科
        建设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韩济生院士长期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及长期为中国疼痛学科的发展摇旗呐喊,使我国在世界疼痛医学领域赢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6.2007年
        7月
        16日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
        疗项目的
        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
        “27”。主要业务范围: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文件的颁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
        展“疼痛科”诊疗业务的进度。这不仅是我国广大慢性疼痛患者的福音,也对世界疼痛医学的
        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标志着中国的疼痛诊疗体系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当前,我国疼痛学科建设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①疼痛学科的社会认知度不够。
        不光患者群体,而且很多医务工作者对疼痛科缺乏正确或充分的认识。②疼痛学科从业人员水
        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缺少基本临床诊疗思维和技能,有的将慢性疼痛诊疗理解为单纯镇痛,
        有的将疼痛诊疗当成副业。须知,疼痛科发展了数十年,其专科性非常强,不投入全部的热情
        和精力难以胜任。③部分疼痛诊疗技术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经不起循症医学
        的检验。因此,加强疼痛医学和疼痛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