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体人这样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08
4.8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杨芳秀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979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803087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自序――让我感动的那些媒体人
第一部分 主持人篇
董卿:从青歌赛走来(金话筒奖获得者)
康辉:与现场同步 (金话筒奖获得者)
张泉灵:我爱直播 (金话筒奖获得者)
许戈辉:温婉对话人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埃德温·马尔:洋主播的中国缘(央视知名主播)
胡蝶:飞出“80舌”的精彩(央视知名主播)
萦凝:一个新闻主播的艺术人生 (央视知名主播)
徐滔:七分记者三分警察(金话筒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成洋:踏踏实实走过来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张丹丹:“丑女”无敌(金话筒奖获得者)
眷妮:我和春晚有个约定 (金话筒奖获得者)
盂非、乐嘉:非诚勿扰,进退皆有诚(江苏台知名主持人)
孛南:呈现真实(知名财经主持人)
孙维:丝路上的爱心使者 (全国人大代表)
王羲:齐鲁“小侠女”,温暖你我他(山东台首席主持人)
第二部分 记者编辑篇
张严平:27年漫漫记者路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冯雪松:追寻“消失”的方大曾 (中国记协号召学习的榜样)
赵亚辉:亲历现场感受责任 (中央领导批示的记者榜样)
刘素云:随身带着两支笔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刘畅:为新闻理想而战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杜献洲:愿做那块静静的界碑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何红卫:记者的底线是良知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余熙:“公共外交的先行者” (知名媒体外交家)
俞佳友:新闻是我的最爱,农村是我的根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王遐:新闻当有色彩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曾佳:四重旋律谱佳音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周洋文:获奖大户的温情故事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范正伟:让党报评论引领主流舆论 (向总书记汇报的编辑代表)
第三部分 老总篇
詹保罗·皮奥利:为了世界记者的共同利益 (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
啥文:告诉你春晚背后的故事 (央视春晚总导演)
闰东: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梦 (央视纪录片总导演)
陆波:“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澳门日报(澳门日报社长)
孙德宏:规律就是效益规矩就是人心 (工人日报社长)
李佩钰:一个女总编的“一字经”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吴湘韩:用新闻影响今天 (中国青年报编委、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冯春萍:追随“飞天”的脚步 (中国航天报社长)
刘东华:用建设性连通未来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长)
王俊:干掉昨天的自己 (浙江卫视总监)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多名有影响的知名主持人、记者编辑、老总们进行深度对话,展现他们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讲述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人物背后成功的逻辑,真切呈现媒体人身上的责任与力量,使广大媒体同行、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受到榜样的激励,从访谈中深刻把握媒体工作规律,从而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闻舆论“四力”——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的提升。本书契合中宣部三教办“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品牌活动,是“好记者讲好故事”的生动汇聚,也是好记者养成的鲜活教材,可作为向马上到来的第19个记者节献礼的书。本书作为“高校陈腐教材的鲜活补充”,还可成为新闻传播学院的辅读教材。纵观目前出版市场,以这种形式集中展现众多优秀媒体同仁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悟的书,很少见到。著者与部分被采访对象沟通出书意向,受到他们的热烈支持。如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孙维主动邀请去西安举办新书发布会,她来为该书做推介。
精彩内容
张泉灵:我爱直播
◎走进直播
――那时的主持人认为坐在演播室里是一种待遇,不愿意到一线去。我正好钻了这个空儿,选择现场直播这个别人不屑于做的事。
记者:你大学就读于北大德语系。可以说,那样的语种,沿着那样的专业路线,你也会有一个不错的职业。是什么原因使你转而做了新闻、做了电视主持人呢?
张泉灵:读大三的时候,北大和央视计划做一个系列片――《中国文明之光)),我抱着可以免费旅游且有北大教授当导游的期望加入到这个团队,作为学生主持人做了9期节目。我一下子就爱上了电视,如醉如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像电视一样如此充分地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
在北大,我上的选修课要比专业课多,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只修德语。我选修有动物心理学、电影欣赏、旅游山水与地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记者:电视现场直播是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它的零时差、零距离、原生态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介传播特质。因为事件发生现场与播出同步,因此,现场直播这一方式对主持人的情感把握、语言功力、综合素养以至个人体能等方面的要求很高。非科班出身的你,怎么会接受这样的挑战?
张泉灵:我觉得做新闻直播和是否科班出身并无关系,因为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是到了这些年大学才开设了电视直播现场报道课程。当时各电视台做直播的人非常之少。我不过是捷足先登而已。
直播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在演播室做直播,二是在现场直播。10年前,我国电视现场直播类节目还属鲜见,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是一种待遇,不愿意到一线去。我正好钻了这个空儿,选择这个别人不屑于做的事――现场直播。一方面,我是一个好奇心超强的人,想离新闻更近些,更充分地感知新闻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寻求差异性定位。当时我在央视第四频道工作了3年,记者、编辑、主持人、策划这几个工种混着做,26岁时已坐到了该频道最好栏目的最好位置。未来30年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新的成长平台在哪’里?于是我来到了《东方时空》工作室。这个团队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他们都是我的前辈,都拥有太高的声誉。要是按照既定的成长轨道,我看不到自己的突破在哪里。因此我选择现场直播这个别人还没有特别关注的领域去做。
记者:现场直播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在国外一般都是大牌主持或者资深记者来担当,而你却有这样的勇气,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 张泉灵:可以说,我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做了第一次现场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当时通讯系统出了点毛病,按说我只能听到调机导演一个人的声音,可是当时我能听到七路不同的声音:调机导演在说话,各直播点的导演在说话,所有摄像之间在说话,甚至还有播出的声音。直播前有人问我耳机的声音是否正常,我以为能听到所有的声音才是正常的,所以就说“正常”。虽然这很干扰我,但我努力从七路声音中辨别哪路声音是我该听的,听的同时还要与嘉宾交流、向观众传达。我以那样的状态完成了一场12小时的直播。之后,直播团队希望我长期加入,他们说没见过一个具有如此强的抗干扰能力的人。这件事情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做直播节目主持人不但要有做记者的功底,还要懂得技术系统。
记者:在直播现场,主持人既要统筹全局,又要深入发掘现场,并快速过滤、筛选信息。尽管是现场的即兴报道,但仍需逻辑清楚、表达缜密、张弛有度。
张泉灵:把最新发展的事情以一比一的方式呈献给观众时,要通过你的提炼与选择,你的视野是360度的,感受是五官俱全的,而观众只有视觉和听觉感受,且视野仅限摄像机所摄范围。所以,新闻直播要通过主持人的传达和表述才能得到全方位呈现。在我看来,现场报道过程就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我经常不断地问自己,大多数人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什么呢?当他看到了现场的第一个画面时,好奇心会集巾在哪些方面?会对哪里有疑问?适当做这样的训练大有益处。我通常会在心里对自己先讲一遍,检验是否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现场的情况。如果不是,换一个方式。这里,往往侧重于事物的逻辑关联,而不是感性本身。在报道中,我会不断地问自己,你所说的话有事实支撑吗?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其中的逻辑链条是不是有断裂呢?
怎么说清楚是需要训练的。写作能提高整体的创作感和分析综合能力。我要求自己不间断写作,一些工作总结是写给自己看的,其他方面的也写,主要是进行思维训练。
P21-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