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奶可乐经济学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牛奶可乐经济学3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92 3.6折 49.9 全新

库存2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Frank) 著;闾佳 译 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ISBN9787550297715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9元

货号1201596828

上书时间2024-11-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
《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
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终于在2007年推出这本博物经济学著作。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充斥着艰涩的数学公式,本书中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他:罗伯特·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他的这本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了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的能量。

目录
推荐序经济学的魅力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序言最贴近生活的经济学课堂
第1章政府与个人
政府只会大手大脚地浪费吗
遗产税真如想象的那么糟吗
为什么节俭的人反倒要受罚
巴曙松点评分馅儿饼
第2章自利与利他
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吗
恪守道德的人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如果人基本诚实,惩罚还有必要吗
巴曙松点评人类的自私天性
第3章金钱与幸福
人的欲望无止境吗
幸福是唯一重要的福利指标吗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合理指标吗
我们需要更大的汽车,还是更好的学校
巴曙松点评幸福是什么
第4章群体行为与群体性弱智
詹姆斯?杜森贝利是谁
为什么托马斯?谢林最重要的作品却不是最受认可的
为什么加尔布雷斯36次被提名都得不到诺贝尔奖
米尔顿?弗里德曼真的是冷血动物吗
巴曙松点评一人为龙,众人成虫
第5章医疗与人道
付不起账单的绝症患者,应该被拔掉输氧管吗
精品医疗服务为什么会饱受批评
巴曙松点评关在笼子里的统治者
第6章限价政策与拥堵问题
为什么堵车收费的建议很少得到采纳
为什么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要采取可变票价方案
为什么稀缺的机场跑道应该卖给出价最高的航空公司
为什么应该向SUV收税
巴曙松点评人类的掘墓者
第7章能源与环境
为什么燃油税给民众带来了更多实惠
群体行为如何影响日常购买决策
巴曙松点评谁藏起了最好的马
第8章赢家通吃的市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对冲基金经理
为什么成绩奖学金排挤了贫寒奖学金
儿童读物最终会消失吗
巴曙松点评最解渴的第一杯水
第9章竞争与收入
为什么富邻居让你觉得穷
是什么引发了奢侈品消费大爆炸
为什么减税恶化了交通拥堵状况
巴曙松点评幸福的相对性
第10章借贷、储蓄和投资
为什么美国人存钱这么少
是华尔街引发了金融危机吗
借钱太多的人该受惩罚吗
为什么战胜市场是痴人说梦
巴曙松点评天生乐观
第11章完全信息假设
为什么候选人总是不愿披露个人信息
偏见会干扰正常学习吗
竞争能消除就业歧视吗
巴曙松点评奇妙的信息

内容摘要
经济学家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离你过于遥远,那我们不妨换个话题:经济学到底能做什么?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一定很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然而,罗伯特·弗兰克的立场更客观、方法更独特。
本书清楚阐明了一些指导个人和国家决策的基本原则,涵盖从医疗到税收,以及个人消费,并揭示了这些原则如何在经济、政策和个人生活方面发挥作用。
本书的内容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更关键的是通过学习罗伯特·弗兰克用理论分析现实的思路,从而实现“非仅一鱼,更得一渔”的效果。

精彩内容
        付不起账单的绝症患者,应该被拔掉输氧管吗
    经济学家斯蒂文·兰德博格(Steven E. Landsburg)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穷人也理当享有生命保障吗》,副标题是《一位付不起账单的妇女输氧管被拔导致死掉。这错了吗?》。
    兰德博格出于“经济考量”,认为答案是“这没错”。不少评论家以道德荒谬为由批评他的观点。两种判断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们要来看看本案的一些细节情况。
    患者名叫迪哈斯·哈柏特格里斯(Tirhas Habtegiris),是一名27岁的移民。她因癌症入住得克萨斯州普莱诺的贝勒地区医疗中心,全靠呼吸机维持性命。医生认为她康复无望,但她希望坚持到远在东非的母亲见到她最后一面再说。
    哈柏特格里斯没什么钱,也没有医疗保险。在她入院10天之后的12月1日,院方通知她的兄弟,除非找到另一家医院愿意接手,要不然,贝勒中心将不得不放弃治疗。可即便有贝勒中心帮忙,家人还是找不到医院可转。该医院说到做到,果真于12月12日切断了哈柏特格里斯的呼吸机。它援引了1999年小布什和得州州长签署的一项法令。法令规定,只要院方正式通知患者,生命维持治疗在医学上“不恰当”,则医生没有义务提供10天以上的此类治疗。
    据哈柏特格里斯的兄弟说,切断呼吸机时,她完全有意识和反应,很想继续呼吸。她挣扎了整整16分钟,才痛苦地窒息而死。她兄弟和其他几名家族成员描述了当时的可怕情形。远在东非的母亲最终未能赶到。贝勒中心的官员说,他们的决定和经济考量无关。
    兰德博格为贝勒中心开脱说,为哈柏特格里斯治疗通不过经济学最基础的成本效益理论的测试。该理论认为,只有当行动带来的收益超出成本,才应该去做这件事。治疗成本计算起来相对容易,可要衡量它的好处却很难,这就是兰德博格栽跟头的地方。
    一般而言,经济学家用行动的受益人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衡量该行动的好处。维持哈柏特格里斯的生命能带来多少好处呢?为了给它设个上限,兰德博格请我们想象以下场景:在她患病前,她可以选择给自己上免费的呼吸机保险,也可以选择75美元的现金(这是他估计的向健康年轻人提供此类保险的成本)。接着,他又合情合理地假设哈柏特格里斯会选择现金。他认为,这就暗示着,治疗哈柏特格里斯女士的收益必然小于其成本。
    在这一点上,他弄错了,原因很多。他忽视了在第一时间享有社会安全网所具有的重大经济意义。即便那些并不贫穷的人也承认,巨大的灾难固然不幸,但说不准哪天就会碰到。比如,一个人可能会丢了工作,付不起医疗保险;也可能受暴风雪所困,直升机没法前来营救。想到这样的情形,大多数人倾向于集体资助营救活动。穷人没有或买不起对抗此类意外的私人保险,根本无关紧要。
    更麻烦的是,兰德博格完全忽视了同情、怜悯一类的道德情操。从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就意识到,经济判断经常为这些情绪所左右。结果是,当生命垂危的患者得到治疗时,无数人会因之受益。倘有机会,很多人都会为照料哈柏特格里斯慷慨解囊。只可惜,为这类治疗组织无数私人募捐在现实上不具可行性。故此,我们授权政府在有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
    兰德博格的论点巧妙地模糊了“统计生命”和“具体生命”之间的重大区别。这两个概念是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提出的,他观察到这样一种明显自相矛盾的现象:为了某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比如困在矿井里的工人,社会往往会拿出数百万美元前去营救;但对高速公路上平均每年夺去一条性命的护栏,却不愿意花哪怕仅仅20万美元加以维修。
    谢林认为,这种矛盾从经济上来说没什么不理性的,因为社会对这两种情况下所花的钱估值完全不同。后者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赌一场不见得会发生的车祸;前者则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抛弃在危难之中。
    兰德博格以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经济论点为医院方面的决定辩护,无意间为那些坚持“成本和效益考量在有关医疗安全的政策决策中站不住脚”看法的人落下了口实。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对。减少日常面对的微小风险,代价昂贵。同样的钱可以花在其他更为紧迫的需求上。不权衡相关的成本和效益,我们无法明智考虑这些决策。
    但使用成本效益分析并不意味着把人变成道德怪物。在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真正的成本效益测试绝不会罔顾患者的反对,在她完全有意识、有反应的情况下关掉维持她生命的呼吸机。兰德博格的论点不仅在道德上错了,在经济上也不对。
    P89-9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