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4.05
5.0折
¥
28
全新
仅1件
作者赵斌 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2572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1201540924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2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1节生物小分子
第2节蛋白质
第3节核酸
第3章生命的细胞基础
第1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第2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3节细胞的生命运动过程
第4节干细胞
第4章生命的延续
第1节生殖的基本类型
第2节个体发育
第5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1节生命的起源
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3节生物进化的机制
第6章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1节分离定律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第3节连锁与互换定律
第7章遗传病的常见遗传方式
第1节单基因遗传
第2节多基因遗传
第3节染色体异常与染色体病
第4节线粒体遗传
第8章生命与环境
第1节环境分析
第2节种群和环境
第3节群落与环境
第4节人类与环境
第9章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1节生物技术概论
第2节基因工程与应用
第3节细胞工程与应用
第4节克隆技术与应用
第5节转基因技术与应用
第6节酶工程与应用
第7节发酵工程与应用
第8节蛋白质工程与应用
第9节生物芯片与应用
实训
实训1DNA的提取与鉴定
实训2显微镜的使用与临时标本片的制作
实训3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训4有丝分裂的观察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目标检测选择题参考答案
内容摘要
《全国高等院校数字化课程规划教材:医学生物学(第三版)(供中高职医学类相关专业使用)》是全国各卫生类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贯彻科学性、政治性、适用性和创新性原则,对基础知识的内容安排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并结合实际设计了“链接”“案例”和“考点”,制作有配套的课件。本教材可供中高职医学类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教师参考书使用。
精彩内容
**章 绪论
一 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祖先对自然界的认识,首先是对那些作为食物和人类天敌的生物的认识,其次是在生存竞争中不断积累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等经验。例如,在公元前221年,我国人民已经懂得如何制酱、酿酒、做豆腐;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驯养猪;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一书收录药用植物和动物达200余种;明朝末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1892种动物和植物的天然物质成分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药性探讨,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一)19世纪以前生命科学的概况
在生命科学的早期研究中,出现了实验生物学(experimental biology)的萌芽。1628年,英国生物学家哈维(J.A.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R.Hooke)应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列(J.Priestley)和荷兰医生英格豪斯(J.IngerHousz)等研究了植物与阳光、空气和水分的关系,对植物的营养转化过程做了科学的概括。这些研究工作和新的发现对于后来的实验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世纪以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对生物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描述、解剖和分析的阶段。18世纪瑞典学者林奈(C.Linnaeus)创立的二名法和分类阶梯,把动植物纳入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从而结束了分类学中的混乱状态,奠定了分类学基础。
综上所述,到18世纪末,生命科学的发展大体上是由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实验观察为依据对生命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逐步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生命科学体系。
(二)19世纪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
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德国学者施莱登(M.J.Schleiden)和施万(T.Schwann)建立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达尔文(C.Darwin)提出了进化理论,并于1859年11月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将生命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学者孟德尔(G.Mendel)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19世纪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从观察描述阶段,进入对积累的大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理论概括的时期,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三)20世纪生命科学的崭新面貌
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分支学科的陆续建立,使一些新方法引进到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又形成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新分支学科。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等用细菌作实验材料,**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使所谓“蛋白质在遗传过程中起知名品牌作用”的观念得到了纠正,从而推动了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195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J.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里(F.Crick)共同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是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中*伟大的成就之一。1958年,里又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196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由两个亚基5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牛胰岛素。
1986年,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杜尔贝科(R.Dulbecco)首先提出了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长测序的主张,即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HGP被誉为20世纪科学目前的三个里程碑之一。1990年美国政府批准该计划,计划用15年的时间,耗资30亿美元,测定人类基因组约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进而破译其中全部基因的遗传信息。后来,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五国的科学家加入了该计划。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框架测序基本完成,提前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该计划的实现,对深入研究人类本身乃至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韦尔穆特(D.Wilmut)博士宣布成功地从乳腺细胞的细胞核隆出名为多莉(Dolly)的绵羊,后来隆牛、隆鼠等相继诞生,这标志着人类无性繁殖哺乳动物的技术已日渐成熟。
生命科学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层次和较多的领域,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将跨入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同时,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必将对人类、工业、农业和医学等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生命科学的概念与内容
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讲,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因此,生物学又称为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一个微观与宏观相互联系的、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大科学领域,他不仅研究单个生物体及其生命活动的过程,还研究众多生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且还研究生物技术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物学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大,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例如,从细胞水平上研究的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从多细胞或器官、系统水平上研究的解剖学(anatomy)、生理学(physiology)和组织学(histology);从个体发生和发育水平上研究的发育生物学(develomental biology);从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研究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生物化学(biochemistry);从群体水平上研究的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人种学(ethnology)和人类学(anthropology);从生物种群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生物系统学(systematic)和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从生物与环境水平上研究的生态学(ecology);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和生物数学(biomathematics),以及在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生物分析技术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下,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生物学所产生的众多分支学科涉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各类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生物学的应用也已涉及农业、工业和医药卫生方面。
总之,生命科学的研究需要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实验与理论的结合,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的结合,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物界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形形色色的生物,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表现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生命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一)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运动形式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生命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命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生命体从外界吸取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同时,生命体不断地分解自身物质和释放能量,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这一过程被称为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任何生命体都存在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失调就会出现疾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终结。
(二)生长与发育——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生命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由于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表现出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物的生长(growth)。生物体在个体生长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称为发育(development)。
(三)繁殖——生命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
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能以一定的方式产生后代的现象称为繁殖(reproduction)。生命体的个体发育均以死亡而告终,通过繁殖保证了生物物种的延续,并为生物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遗传与变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生命体通过繁殖产生与自身相似的新个体的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同时,生命体所产生的后代与亲代,以及后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variation)。
(五)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生命体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群体通过这种联系而变化和发展,称为进化(evolution)。现存的生物类型都是从原始的生物类型进化而来的。
(六)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生命体是自然界的产物,与环境密不可分,离开环境生命体无法生存,任何生物与它生活的环境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适应性与应激性——生命对环境的反应
生命体不仅具有对刺激的反应,也具有适应能力。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应激性(irritability)是指生命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外界环境中的光线、温度、声音、化学物质、机械刺激和地心引力等的改变,均可形成刺激。虽然所有的生物都有适应性和应激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随着生物的进化程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单细胞生物常以趋性回应光、温度或化学物质的刺激。高等动物由于有了神经系统和分化程度不同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因而反应方式复杂而完善,形成了有规律的反射活动。生物的应激性和适应性使得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不同生物具有什么样的应激性和适应性是由遗传性所决定的。应激性在生命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 医学的生物学属性
生物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广义来说,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的科学,因而医学也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科学。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疾病和寿命的影响,人具有生命,所以医学保持生物学属性。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灵长类的Homo属,生物学名为智人或晚期智人。将生物学原理应用到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去,是生物医学概念的核心,其中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遗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而作用于人的生命各个阶段的研究。现代生物学中的细胞学和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分科中,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例如,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掌握膜抗原、膜受体等是必需的甚至对于认识癌变机制也是有价值的。了解细胞增殖周期的理论和知识,对于解决临床医学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对于肿瘤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人体细胞染色体的检查,不仅可以据此作为人类染色体病的准确诊断,而且可以用于产前诊断,作为计划生育、优生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技术。而人类的遗传也符合生物界遗传的普遍规律。
人体生物学(human biology)是与医学紧密相关的生物学分支,着重探讨人作为一类生物或生命体,与其他生命体的异同,内容涉及人的生命过程中7个阶段的生物学问题,即个体发育、出生、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老年和死亡。由此看来,人体生物学构成了生物医学*重要的基础。生物医学从量子、分子水平,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再到群体、环境甚至宇宙水平,不断地阐明人体不同层次特别是微细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日益广泛地研究了从个体发生直至死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及其物质基础和自然、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日益深入地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制及干预措施等,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分子生物学的成就,阐明了某些疾病的分子机制,这就为某些分子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有效药物都来源于动物或植物;一些流行病、传染病的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