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系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8.46
6.3折
¥
10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 翁文国,朱伟,翟振岗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30066
出版时间 2017-06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定价 108元
货号 1201541265
上书时间 2024-11-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城市安全的重要性 1.2安全保障型城市的提出 1.3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的必要性 1.4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城市安全评价研究与实践 2.1国内外各种类型城市评价 2.1.1宜居城市 2.1.2城市生态安全 2.1.3文明城市 2.1.4安全城市 2.2安全城市单领域评价进展 2.2.1自然灾害 2.2.2事故灾难 2.2.3公共卫生事件 2.2.4社会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第3章城市运行安全 3.1城市运行 3.1.1概念界定 3.1.2系统特征 3.1.3系统划分 3.1.4影响因素分析 3.2城市运行系统动力学分析 3.2.1分析框架 3.2.2城市运行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3.2.3模拟结果应用分析 3.3城市运行安全模型与指标 3.3.1城市运行安全模型 3.3.2城市运行安全指标 参考文献 第4章城市运行监测与分析 4.1城市运行数据采集 4.1.1信息分类 4.1.2采集方法 42城市运行指标提取 4.2.1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指标提取 4.2.2城市环境指标提取 4.2.3城市公共服务指标提取 4.2.4城市市场经营指标提取 4.2.5城市公共安全指标提取 4.3城市运行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4.3.1单一指标特征分析 4.3.2指标相互影响分析 4.3.3城市运行指标预测 4.4数据分析案例——燃气供应量预测 4.4.1无偏灰色模型 4.4.2改进无偏灰色模型 4.4.3燃气供气量预测 4.4.4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城市运行安全仿真 5.1城市运行安全仿真模型框架 5.2城市基础设施单一网络模拟 5.2.1灾害蔓延动力学模型 5.2.2网络拓扑结构 5.2.3模拟结果与讨论 5.3基础设施网络间相互影响建模 5.3.1研究方法综述 5.3.2相互影响类型分析 5.3.3相互影响建模 5.4智能主体层建模 5.4.1方法选择 5.4.2模型构建 5.4.3城市运行主体元素 5.4.4城市区域划分 参考文献 第6章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模型 6.1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模 6.1.1领域维度 6.1.2影响维度 6.1.3时间维度 6.2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6.2.1领域维度的内容 6.2.2影响维度的内容 6.2.3时间维度 6.3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评判标准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基于领域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7.1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7.2自然灾害评价指标建模 7.2.1理论模型 7.2.2评价指标分析 7.3事故灾难评价指标建模 7.3.1理论模型 7.3.2评价指标分析 7.4公共卫生评价指标建模 7.4.1理论模型 7.4.2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7.5社会安全评价指标建模 7.5.1理论模型 7.5.2社会安全于系统关系辨析 7.5.3评价指标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面向城市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8.1评价指标体系建模 8.1.1公共安全体系三角形模型 8.1.2基于影响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模 8.2基于影响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8.2.1致灾因子 8.2.2承受能力 8.2.3防控管理 8.2.4后果现状 8.3面向城市管理部门的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8.4面向城市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8.4.1各项指标评判标准 8.4.2安全保障型城市综合评价 8.5典型城市评价实证分析与综合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第9章面向社会公众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9.1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精简方法 9.2评价指标体系 9.3基于问卷调查的核心指标筛选 9.4评价方法 9.5典型城市评价实证分析与综合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第10章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10.1系统需求分析 10.1.1系统需求特点分析 10.1.2系统功能需求 10.2系统功能设计 10.2.1系统总体设计 10.2.2运行监测 10.2.3运行仿真 10.2.4运行评估 10.2.5安全评价 10.3系统实现 10.3.1系统访问 10.3.2运行监测 10.3.3运行仿真 10.3.4运行评估 10.3.5安全评价 10.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首先从城市动态的角度研究城市安全,即城市运行安全,探索城市运行中涉及的安全要素,明确城市运行要素与城市安全性的关系。然后通过城市运行指标监测和数据分析,以及城市运行安全仿真,为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提供依据。很后通过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模,形成了基于领域维度和基于影响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通过对典型城市数据的收集和应用,结合专家咨询、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分别面向城市管理部门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系统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推进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工作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依据。 精彩内容 **章 绪论 1.1 城市安全的重要性 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与保障,在城市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1. 政策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将“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中。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义的具体体现,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是“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具体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大程度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位,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2015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市政管理、提高应急能力等。 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公共安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运行为核心目标,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具体实现,也是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是实现我国安全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2. 时代背景 当前城市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21世纪全球进入城市化时代,近年来大城市化趋势更加彰显,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重特大突发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例如: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SARS致使中国遭受到传染疾病的严重威胁;2003年,禽流感致使东南亚地区大量家禽死亡、经济损失严重;2005年,伦敦地铁发生连环爆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三个州。近年来城市安全形势更加复杂,2014年,上海外滩拥挤,发生踩踏事件;2015年,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这些都促使城市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对城市安全的研究包括对传统安全城市内涵进行不断扩展,打破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单一领域研究的局限,上升到更高的人类整体性的安全层面。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80年的19.4%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57.35%,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2015年我国1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人,为特大城市。人在向城市集聚,享受城市诸多便利,同时也承受着包括工业安全、生活安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健康安全等诸多“城市病”的困扰。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征。例如,城乡一体化,出现了许多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其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低端产业较多,各类事故易发多发;人口密集化,人口流动性大,密集程度高,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造成事故影响的扩大化,带来极大生命财产损失;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系统化、巨型化,带来相对集中的能量,形成了网络化的能量传输通道,发生事故时极易带来更大的破坏力;运行高速化,连接城市之间的高铁、飞机,以及城市内部的地铁、汽车等交通运行速度越来越快,运行间隔越来越小,给城市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高度关联化,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下管线(水、电、气、热等)、地面交通、地铁等网络化发展,建筑向超高层发展等特点,使得城市人口、设施、建筑、财富等高度集中,一旦对城市中各种关联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连锁事故,对连锁问题应急处置不当,易造成事故快速发展,甚至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1]。 1.2 安全保障型城市的提出 “安全”一般认为是与危险相对应的,是指评价对象在期望值状态的保障程度或防止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靠性。安全城市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提出“安全城市”或者“建立安全城市”需要我们逐步地探索安全城市的概念、内涵,构建安全城市的指标体系。 Doxiadis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目标。自从城市形成时,城市安全作为社会进度、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城市的一个永恒话题,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 1989年,**届“防止事故和损失”学术会议正式提出“安全城市”的概念,其基于“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有健康和安全的生活”这一理念。所谓安全城市,不是指该地区社会已经完全安全,而是为了提高市民安全意识而不断努力的城市。 为了应对人类居住的种种挑战,唤起各国政府及社会对人居问题的重视,号召全世界不断为人居发展做出努力,1985年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的**个星期一定为“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1998年和2007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分别为“更为安全的城市”(safer cities)和“安全的城市,公正的城市”(a safe city is a just city),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构建安全城市的期望及对城市安全的重视。 2006年6月,第三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论坛主题为“我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构想化为行动”。本次论坛提出了“安全城市”(the secure city)的倡议。21世纪以来,城市发展受到多重困难和威胁,对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和城市设计的有效应对能力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以个人安全、社区安全、服务和系统安全为基石的传统城市安全理论亟待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一个探索适应性安全、预防性安全和人类安全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方案被提上议程。 1992年,英国内政部发表《安全城市与社会安全战略》,对“安全城市”的概念、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进行了界定,并对安全城市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建设步骤、方法等做了全面规划。英国安全城市建设只关注犯罪预防,以公众参与程度和犯罪预防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强调安全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必须分阶段展开,并可持续发展[2]。 美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安全城市计划》,其目的是协调居民、社区、司法、企业及政府部门开展安全防范活动,从而减少街头犯罪,提升安全感,改善城市安全状况。美国实施《安全城市计划》的重点是治理影响安全感的社会秩序和解决违法犯罪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秩序、违法犯罪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其中,环境秩序包括社会活动、社区环境、公共秩序和治安动态等内容;违法犯罪涉及居民遭受的暴力侵害、财产侵害或者人身侵害等;管理控制主要指执法部门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控制程度,包括犯罪惩处、犯罪预防等[3]。 关于安全城市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对不同的专家和居民而言,安全城市的概念不尽相同;同一专家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安全城市,也会得到不同的定义。正因为如此,不同专家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和倾向出发开展安全城市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安全城市概念,或者称为对安全城市的构成系统做出了不同表述。 学者马德峰[4]认为安全城市应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抵御灾害的状况;二是城市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三是城市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将安全城市的概念分为三个维度,即(人为和自然)灾害方面、社会治安方面、袭击配合方面。 董晓峰等[5]认为,安全城市是指在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政府绩效以及其他城市安全相关的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与平衡协调状态,并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干扰有良好抵御能力的城市。 重庆市在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工作中提出,城市安全指城市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与协调状态,以及对自然灾害、社会与经济异常、突发事件干扰的一种抵御能力。《重庆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形成完善的安全发展保障体系、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较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总体状况、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受控程度达到全国较好水平、西部地区*先水平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安全发展目标。 长治市在推进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的工作中指出,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是指在城市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增强城市自身防范事故的能力,使人、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不安全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将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范围,从根本上提高预防事故、防御灾害、应急处理的能力,使不安全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国家提出的“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使安全生产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河南省也于2011年发布了《安全河南创建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主线,以遏制、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为重点,以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为着力点,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安全生产综合保障水平,确保各类事故逐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保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从安全生产的需求出发,开展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2013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3〕4号),开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在北京市朝阳区、吉林省长春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市、区进行了试点,于2014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研究起草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考评办法(征求意见稿)》。 总之,从安全城市、本质安全型城市到安全保障型城市,城市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安全保障型城市”是保障城市运行过程中人们基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正常、安全、有序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舒适的生活空间以及人身和心理双重的安全感受,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城市生产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 1.3 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的必要性 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对推进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城市灾害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促进社会的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以评促建,逐步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方法的研究是以实现城市的安全保障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对城市各个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城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安全保障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安全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安全的现状,为推进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依据,有效防止和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