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城市群空间重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1.5
6.3折
¥
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伍世代,曾月娥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1308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1531763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伍世代,1962年8月生,福建松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福建省第九届社科很好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
曾月娥,1988年6月生,福建惠安人,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等领域研究。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1
1.2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3
1.3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4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7
2.1城市群空间重构研究进展7
2.2同城化研究进展17
2.3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24
2.4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43
2.5理论基础44
3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55
3.1城市群概况55
3.2规模结构特征57
3.3经济空间结构特征63
3.4城镇空间结构特征77
3.5城市群联系特征78
3.6本章小结89
4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分析92
4.1同城化发展阶段92
4.2同城化影响因子94
4.3同城化主导影响因子分析98
4.4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民众意愿117
4.5本章小结125
5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分析126
5.1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126
5.2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148
5.3厦漳泉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分析153
5.4厦漳泉城市群综合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167
5.5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实施成效分析171
5.6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实施重大问题172
5.7本章小结175
6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177
6.1空间重构整体导向177
6.2空间重构模式179
6.3各类型主体功能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188
6.4不同主体功能区间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194
6.5本章小结199
7政策启示201
7.1形成城市群空间重构规划体系201
7.2完善交通网络系统201
7.3合理分配资源要素201
7.4集约利用土地资源202
7.5保障水资源供应203
7.6协同保护生态环境204
8推广应用:大武夷的实践206
8.1福建大武夷旅游联盟合作206
8.2大武夷主体功能区分析206
8.3大武夷的空间重构211
9讨论与结论217
9.1讨论217
9.2结论220
9.3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223
参考文献225
附录238
内容摘要
本书以厦漳泉城市群为典型案例,对其空间总体特征进行剖解,将焦点投向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影响下的城市群空间发展要素,探讨这一背景下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及实现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精彩内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1.1.1 城市群发展演变的新态势
在优选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绿色化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城市群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构成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要形态,是参与靠前竞争与分工的重要单元。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拥有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很终实现在区域整体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城市群空间结构明显、城市空间辐射效应较强的区域,也是区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靠前大规模城市群建设仍将持续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将愈发显著和深入,中心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强化并呈现出“同城化”趋势。而同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又要求各城市按其主体功能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则强化了这一热点问题。当前,城市群发展呈现两个显著的态势:一是同城化趋势日益显现;二是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进程加快。城市群如何在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背景下,促使城市群实现空间重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这俨然成为政府与学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城市群空间重构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要求和任务。
1.1.2 城市群发展态势对理论修正与完善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不断发展,地域空间不断拓展,国外发达地区城市群理论研究逐渐深化。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发展规律的认识相对全面,且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为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工业化时期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空间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城市群空间的理论研究亦方兴未艾,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在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城市群发展迅猛,城市快速扩张,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突出。但不可忽略的是,部分城市群在重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如城市生态绿地面积骤减、环境质量下降等资源环境问题,城市群发展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其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有所不符。因此,如何调整城市群空间结构,以促使其在取得发展速度的同时又保证发展质量,既保护生态环境又降低能耗,成为学术界、政府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亦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必然要求城市群间及其内部加快空间链接,逐步融合,形成城市群一体化或同城化;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群空间无序开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促使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要求城市群以资源环境为基底,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
城市群在主体功能区、一体化或同城化战略加速的语境下,空间格局急剧响应将导致两方面的重构问题:一是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的重构问题。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着“均衡—非均衡—均衡”的演进关系,由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有均衡关系被打破,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势必存在非协调性,有必要加强对主体功能区格局响应的重构,探讨重构机理。二是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构问题。城市群内部包含不同行政主体、规模、职能的诸多城市,存在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在主体功能区和一体化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协调不同城市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间的空间发展,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地理学科的重点问题。城市群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转型时期,需要对我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理论进行修正与完善。
厦漳泉城市群是海西经济区发育较早的城市群,城市空间体系早已形成。一直以来,由于受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断裂点的影响,厦漳泉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空间发育不完善。随着主体功能和同城化战略的实施,脱胎于断裂点地区城市空间存在的如中心城市体系不完善、城市功能无序重复、城市联系通道建设滞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厦漳泉城市群发展的掣肘因素,限制了城市群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靠前外实践证明,城市空间重构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所在。靠前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城市资源要素重组及整合,城市群空间演变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反馈效应。由此可见,为了服城市群空间不足,通过主体功能及同城化战略实现城市群空间重构,应该成为厦漳泉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途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城市群空间重构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需求,在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亟须优化布局和同城化呈强劲趋势的现实情况下,构建同城化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是新时期我国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城市群空间重构”作为研究主题,以厦漳泉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总体特征进行剖解,深层次挖掘同城化、主体功能区知名品牌影响因子,并在同城化趋势、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探讨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核,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从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的角度展开对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的研究,为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性建议,发挥主体功能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寻求同城化基础上的城市群健康合理发展,并以此完善我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调控体系。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对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概念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研究往往都是就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所有机理而论空间结构优化,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然而,目前城市群发展正处于城市群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新态势背景下,针对这一背景进行城市群空间重构探讨的研究较为鲜见。同城化、主体功能区均基于中国国情而提出,国外相关理论亦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强调运用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梳理与构建新背景与趋势下的厦漳泉城市群发展研究,尝试从同城化、主体功能区实施的角度展开城市群空间重构探讨,试图构架我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验证与丰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
2)实践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存在的无序竞争、忽视环境保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市群空间联系通道支撑不足等问题,从同城化、主体功能区出发的城市群空间重构是解决城市群发展瓶颈的核心,也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通过对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同城化以及主体功能定位等的研究,提出了城市群重构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为厦漳泉城市群空间发展问题的解决及城市群空间功能提升提供科学支撑。同时,本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其他类似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1.2.2 研究目标
本研究基于城市群同城化、主体功能区实施的视角展开研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基于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遵循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结合同城化趋势,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实现路径,为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系统优化提供战略支撑与科学依据。
(2)从主体功能区、同城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模式、实现路径,发展和完善城市群空间重构与优化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力图完善基于我国国情的城市群空间重构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城市群(尤其是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体系提供探索性研究成果。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以城市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空间属性为切入点,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厦漳泉城市群规模、经济、城镇空间结构特征。
2)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以城市群同城化为基础,运用德尔菲法咨询该领域并熟悉厦漳泉城市群情况的靠前外专家学者意见,提炼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影响因子,并重点分析其知名品牌影响因子。
3)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以厦漳泉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为背景,分析城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判断厦漳泉城市群城市综合资源承载状态,进行承载潜力预警测算。
4)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
基于主体功能区实施的背景,统筹厦漳泉同城化的大势,根据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特征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现状,综合考虑同城化知名品牌因子及资源环境约束,探讨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与模式,提出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重构实现路径。
1.3.2 技术路线
本研究按照“理论基础—提出问题—研究内容”的思路构建技术路线,具体如图1-1所示。
1.3.3 行文思路
靠前章简要对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及目标、技术路线等进行概括。第2章对城市群空间重构、同城化及主体功能区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在第2章的基础上,第3章采用多种定量方法,包括重心模型、产业协调指数等方法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人口规模、经济、城镇空间结构进行解析与特征总结。第4章、第5章是第2章、第3章的延伸,着重介绍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定位;分析厦漳泉城市群重构的两大背景现状,并识别知名品牌影响因子,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需求。鉴于同城化、主体功能区可相互补充、引导并约束着城市群空间重构,因此在前面两章分析的基础上,第6章以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各城市主体功能为基底,探讨两者耦合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并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及空间联系通道重构的实现路径。第7章提出了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政策启示。第8章则根据厦漳泉城市群的相关研究结论、政策启示,在大武夷区域进行推广应用。分析了大武夷区域的主体功能,提出了大武夷区域的空间重构思路。第9章从理论层面,从同城化知名品牌因子、其对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影响及主体功能区与城市群空间重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本研究的科学性,进而对全书进行总结,提出展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