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史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9.7
3.9折
¥
25
全新
仅1件
作者无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3711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1201005753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一 区情概览
1.物华天宝
2.建置沿革
二 史海钩沉
1.历史事件
2.风流人物
3.掌故传说
三 丹兴神韵
1.民族风俗
2.民族文化
3.宗教文化
4.文物古迹
5.文化事业
四 风物美奂
1.自然奇观
2.人文美景
五 愿景擘画
1.规划引领
2.城乡沧桑
3.发展新篇
跋
内容摘要
黔江物华天宝,风物壮丽,人文荟萃。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勤劳智慧,敏而好学,创造了厚实的黔江历史文化,形成了朴实的民俗民风,诚如《四川通志·舆地·风俗》载,“士习洁清,民风淳朴”。这里的人,鸿儒垂简,宦场登峰,商海弄潮,甚至巫医药师百工之人,也都各怀绝技。杨宏伟主编的《黔江史话》把这片热土上发生的诸多事件、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精彩内容
后坝山歌传唱于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起源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交流,具体时间无考,大体是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后坝山歌歌词多属在劳动与生活中即兴创作,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主要唱法特点既有四句一段、一句七字类似绝句的即兴山歌,也有句型散漫、朗朗上口类似古风的经典民歌,大致有儿歌、情歌、谐趣歌、叙古歌、哭嫁歌、劝世歌、生活歌、劳动号子等种类。
后坝山歌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后坝山歌涉及土家族的多种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以及生产生活形态,保留了日渐消亡的原生态文化信息,特别是其“十字歌”既有劝世之词、抒情之语,更留下了土家族古老习俗(如哭嫁)的重要信息。就其演唱形式和腔调而言,后坝山歌在武陵山区和周边更是独具特色,它散漫而又中音律的古风式曲调,展现了土家族山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禀赋,并吸纳了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音乐艺术。
高炉号子
马喇高炉号子流传于黔江区马喇镇高炉村,高炉村位于马喇湖东面的高山地区,海拔1586.7米,居住分散,即使与对面邻居说话也必须高声喊叫,因而造就了他们有一副能歌善唱的金嗓子。《吕氏春秋》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马喇高炉号子和其他各地的号子一样,起源于劳动,后来与本地山歌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最迟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高炉号子中的《过山号》《过河号》便记录了高炉人跋山涉水落户高炉的艰辛历程。
高炉号子一般由一名“号头”领唱,若干人和唱。在坝子上劳动时,喊号子,脚不受影响,反而会有舞蹈的节奏感。在山地劳动时,唱的人太多会影响农活,所以和唱者一般三人左右,领唱、和唱都要管好自己的“翼口”(工作面),但也讲求协作推进,喊号子的人落下的活儿,一般会被旁边的人加一把劲带上去。
高炉号子系口头演唱,无需道具,其歌词内容分即兴创作和现成山歌套用两种,现存的作品有“黔江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收集整理的《三声号》《太阳出来正当中》《哟呵号》《过河号》4首记谱号子,载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歌谣谚语》一书中,公开演出的山歌剧剧本《土家恩仇记》中有大量高炉号子。
盐客调
盐客调的原生地和流传区域主要在黔江区沙坝乡万庆村。该村山环雾绕,竹木掩映,山峰峻秀,水清谷幽,解放前交通信息闭塞,但却是黔江、秀山等地食盐挑夫到彭水郁山盐场的挑盐必经之路。
盐客调源起的具体时间无可考证。清咸丰年间知县张绍龄主修的《黔江县志》载:“黔江盐课,自雍正八年始……陆引盐在郁山镇采配。”“川湘公路”没开通之前,整个渝东南片区的食盐几乎都是靠挑夫从彭水郁山盐场挑到各地,从而形成了“盐客”群体,“盐客”大都是单身参与,因心情郁闷,为了让大家忘记疲劳和痛苦,抒发内心的情感,就随口唱出了欢快的歌调,大家相互附和,后来人们就称它为“盐客调”。它分为上坡调、平路调、下坡调,但调音各不相同,根据调音就可以知道挑盐队伍所在的位置。挑盐路上,大家都是重的去,空的来,去来都唱无限制,触景生情,随口附和,高亢激昂
P93-P9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