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风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65
5.1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稼句 著作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13536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0714108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自序/001/
牧云堂的秋声/001/
太湖翰墨/006/
竹人濮仲谦/010/
朱市妓王月生/020/
“扒灰”琐谈/028/
《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前言/031/
《沧浪十八景金石集览》弁言/043/
吴依软语/045/
怀袖雅物/093/
闲书十种/116/
《藏书报》十年感言/119/
倪熊的“卖痴呆”/122/
《苏州美术文化论文集》序/125/
岁暮读书回想/129/
九里天/132/
扫晴娘/141/
“大学之父”/148/
葵园先生/158/
水边的绘事微言/172/
影珠山下/181/
谈“苏作”/186/
邃谷先生/208/
最美的书/216/
论“姑苏版”/219/
后记/331/
内容摘要
王稼句编著的《书生风味》此书书名出自元好问《李进之迂轩二首》中的一句,“书生风味是清贫”,那是对迂轩主人李进之的称赞。《书生风味》集结了作者多篇随笔散文集,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对于书生气的理解,“如果不去自讨无趣,只说自己的话,只做自己的事,即使‘书生气’依然,没有人来诟病,也就稍微自在一点。”,包含的内容有“牧云堂的秋声”、“太湖翰墨”、“闲书十种”等内容。
精彩内容
烟波浩渺的太湖,在苏州古城西南,历目前又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它广袤壮阔,一望无际,旧说有三万六千顷,周回五百里,跨江浙两省,襟带三府十州县。今全湖面积约二千四百二十八平方公里,岸线全长三百九十多公里,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从地理学概念上说,太湖属于大型平原吞吐湖,上源主要是浙西天目山东苕溪水系、宜溧山区荆溪水系,下委则东出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大浦口,分别经由望虞河、胥江、娄江等数十条河港泄人长江。因此。苏州是太湖流域的中心城市,苏州与太湖的亲密关系,苏州人依恋太湖的感情,没有哪个地方及得上的。
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如黛眉螺髻点缀在万顷碧波之上,王鏊《洞庭两山赋》咏道:“吴粤之墟有巨浸焉,三万六千顷,浩浩荡荡,如沧溟?渤之茫洋。中有山焉,七十有二,妙妙忽忽,如蓬壶方丈之仿佛。日月之所升沉,鱼龙之所变化,百川攸归,三州为界,所谓吞云梦八九于胸中,曾不蒂芥者也。”七十二峰中,以洞庭西山、洞庭东山和马迹山占地*大程度,居人*多。刘鸿翱《太湖记》说:“其谷宜稻,其畜宜牛、宜羊、宜豕、宜鸡狗,其树宜桑、宜松、宜柏、宜竹,其果实宜橘柚、宜杨梅、宜枇杷,其花宜桃、宜莲、宜桂、宜梅,蒲苇菱茭属于路,鱼鳖蜃蛤陈于市,生民日用之需,皆无取资于湖之外者,居其地,略有武陵桃源之遗。”洞庭东山由于泥淤滩涨,在十九世纪中叶与陆地连接,形成半岛。马迹山则冈围湖造田,二十世纪中叶与陆地连成一片。今惟洞庭西山耸峙湖中,林峦洞壑,山巅水渚,琳宫绀宇,散落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至一九九四年,湖上架起大桥,北起渔洋山麓,跨越长沙、叶山两个小岛,抵达洞庭西山的渡渚大庭山,交通固然便捷了,但那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太湖的苏州沿岸,山峦蜿蜒起伏,有胥山、香山、法华山、渔洋山、米堆山、弹山、蟠螭山、玄墓山、西碛山、游城山、马山等,凡岩壑壁坞,篱落丛薄,幽深窈窕,曲折层叠,无不引人人胜。山不得水,其势不奇,远水兼天的太湖,给那些山峦以亮丽的映照,它们因为有太湖而独擅胜场,一山一胜,胜胜相形,故地尽东南之美。袁宏道就说:“山色七十二,湖光三万六,层峦叠障,出没翠涛,弥天放白,拔地插青,此山水相得之胜也。”(《西洞庭》)
自古以来,太湖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游历的足迹,至唐代而多,至宋代而兴,至明清而盛,并且形成了观赏春梅、夏荷、秋桂的季节性旅游特点,这在旅游目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游踪所至,记之于文,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就是自然的事了。*早记述太湖的,还在先秦时代,《周易》有“泽上有雷”;《周礼》有“其泽薮日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尚书》有“三江既人,震泽底定”等等,但这些记述是当时社会精神产品的总和,不能算文学。恕我孤陋寡闻,*早描绘太湖的专题文学作品,大概是三国吴人杨泉的《五湖赋》,后被《艺文类聚》、《初学记》等辑存,均为残篇,内容也不一样。至唐代,赋序记说之外,太湖成为诗人咏唱的题材,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皎然所作*多。包融、王昌龄、姚合、喻凫、赵嘏、李成用、吴融等亦有所作。自五代至清末,那就层出不穷,汗牛充栋了。王西野先生在时,曾编《太湖诗词选》,收录六百馀首,又编《太湖旅游诗选》,收录三百七十馀首,对一般阅读来说,可算是精粹的选本,但作为研究太湖的文献,自然是不够的。据我粗略估算,有关太湖的诗词当在万首以上,真希望有人来做搜集、整理、刊印的事,因为这是一笔累叠层积的文化遗产,它们全面记录和展示了太湖山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 前些时候。认识阙旗明先生,他雅好丹青,尤擅山水,太湖就是他情有独钟的地方,寻古访幽探胜之外,他还熟读前人咏唱太湖的诗词,并且对那诗词不断有新的理解。自己的会悟就不知不觉融人笔墨中去,获益不在浅少。正因为如此,他对这笔文化遗产十分珍视。许多年前,他就约请各地的文人学者书写这些诗词,日积月累,蔚然可观,成为他收藏中别具特色的一类。那些作者都是一时之选,或端坐恭书,或挥洒急就,内容有全篇,有断句,形式有中堂,有条幅,有手卷,有楹联,或以法胜,或以韵胜,或以情胜,都反映出各自的性情,真有赏心悦目之观。
*近,旗明在这些书迹中遴选八十幅,编成一册,题为《历代太湖诗书法集》,也就让更多读者既能领赏各家书风,也能读得前人的咏唱,还能通过这些咏唱,对太湖山水有更深广的了解,更深情的观照。故这本书迹集的刊印。自有它的意思。可惜的是,作者中的诸如李可染、宋文治、关山月、潘主兰、赵冷月、亚明、吴祖光、周而复、瓦翁等先生已先后谢宾客。邻笛之恸,令人黯然神伤,然而正像韦应物说的,“山阳遗韵在,林端横吹惊”,“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这些书迹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心绪,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太湖的一片深情。
旗明对我说,他不但要将这些书迹印出来。还想在太湖山水问找个地方,摩崖于石壁之上,既可以垂之**,也新建一处人文景观。我对他说,这些字的大小不一,风调迥异,有的适宜摩崖,有的则适宜镌刻成书条石,更清晰而有韵致。苏州西郊虽然摩崖较多,但也有不少书条石,乍根源《洞庭山金石》就记下了洞庭西山法华寺里的书条石,那是明人吴惠、徐焕、陈宽、徐庸、杜琼五人的七言律诗,都是咏唱太湖的。因此不妨摩崖之外,找个地方,建一条碑廊,嵌石其间,也是所谓各得其所。旗明听了莞尔,就说,这样一来,门然山水就与传统建筑结合了,那能吸引更多的观赏者。
前人的咏唱,今人的书迹,可谓是“声名满天下,翰墨落人间”,它们固然得自太湖的滋润,然而也为太湖增添了绚烂的光泽。
二00九年八月三日P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