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9.7
5.8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黄晓婷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6554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0719885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概念界定
三 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目的、范围、对象与价值
五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公民、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政策与社会转型
一 公民、公民教育与公民教育政策
二 我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的实施
三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教育政策的结构性要素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一 恢复重建期的阶段性特征(1976~1982年)
二 加快发展期的阶段性特征(1982~1989年)
三 调整充实期的阶段性特征(1989~1995年)
四 提升推进期的阶段性特征(1996~2003年)
五 扩展丰富期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至今)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动向、缺陷与成因
一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动向
二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的若干缺陷
三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缺陷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实施实证研究
一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实施问卷调查
二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实施随机访谈
三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项目实施的多案例分析
四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五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六章 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比较与借鉴――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
一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简况
二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目标与内容
三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五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六 美国、英国、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共同特点与趋势
第七章 转型社会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改进路径
一转 型社会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价值导向调整
二转 型社会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文本要素确定
三转 型社会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实施改进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一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相关政策目录
二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问卷调查(家长问卷)
三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政法社会教育系列/羊城学术文库》编著者黄晓婷。
《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政法社会教育系列/羊城学术文库》内容提要:我国现代化建设引发了深刻的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它内在地要求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和公民理性健全地发展,使公民社会尽快得到发育,社会形成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机制。然而,公民资质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教育来养成。实现公民教育不仅是教育理想,也是政治理想。当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以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无法有效实现培养现代公民的目标。我国社会转型期寄希望于通过中小学公民教育培养健全的公民,公民教育政策创新已成为政府无法回避的话题。
公民教育政策是政府、执政党或其他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开展公民教育、养成公民基本价值观、传授公民知识与技能.、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公民教育政策对公民教育具有管制、引导、调控、分配的功能。从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角度看,公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构成了公民教育政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决定了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并构成了本研究剖析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教育政策变迁、建构与改进的基本分析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历经演变,在政策目标、内容和实施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恢复重建期,政策目标定位于培养有觉悟的劳动者,以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为主;在加快发展期,政策提出了“四有公民”的培养目标,初步建立了德育政策体系;在调整充实期,政策价值取向重新强化了意识形态政治要求,转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提升推进期,政策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正式设置公民教育知识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等纳入公民教育范畴;在扩展丰富期,政策突破性地提出了“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并将人权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经过30多年的变迁,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政策目标定位逐步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政策变迁层面逐步从外围层深人中间层,政策实施方式逐步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与实践活动并重,政策保障措施逐步从完全依靠学校,转向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肯定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也应看到当前公民教育政策仍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政策对中小学生的政治要求超越了其认知水平;政策目标培养功能单一,未能体现立体的现代公民角色;政策内容零散、重复,缺乏系统思考和有效整合;政策变迁停留在表浅层面未触及公民培养的核心理念等。依附观念浓厚的人治思想、培养圣人的儒家文化、政策评估机制欠缺、政策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等是造成以上政策缺失的主要原因。
对国内6个城市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实施的调查表明,当前学校公民教育政策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的制定未能让教师和家长参与,政策的学科类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活动性课程无法充分开展,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离实施公民教育的要求有差距。究其原因,政策制定“内输入”为主削弱了政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政策实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部分教师不具备开展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政策实施所需的公民文化缺失等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均重视公民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策内容勾勒了完善的现代公民教育体系,政策制定过程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将全球教育作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切合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政府就要克服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采取将政策变迁推进到政策核心层的方式推进政策创新。首先,分层设置公民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从最基本的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守法意识和基本道德的国家公民,到培养具有参与意识、理性精神和合作能力的社会公民,进而培养具有宽容精神、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理念的全球公民。其次,完善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体系。采取体现公民教育核心理念的政策价值取向,设置有利于学生公民资质形成的政策目标,围绕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和公民德行安排课程,以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网络技术等多渠道推进政策实施,依靠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和公民文化培育等提供政策保障。最后,全面创新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构成要素。将政策价值取向从培养服从性人格转向孕育健全独立人格;政策培养目标从国家公民扩展至多维立体的公民;政策内容从以德育为主转为以培养公民为主线的全方位教育;政策实施从德目主义教育模式转为综合教育模式;政策保障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和全社会公民文化培育为重点。
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公民教育政策创新也非一朝一夕能成功。在公民文化相对缺乏的环境下,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政策改进将会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公民教育政策创新能够顺利推进,政府的决心和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