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世海 脉脉情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茫茫世海 脉脉情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71 2.9折 29.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清玄 著作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35140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0451713

上书时间2024-11-2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著名散文家、畅销书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30岁以前获得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

目录
序言,赤心片片
自净其意
色即是空
人行邪道
四依止
当愿众生
一大事因缘
为众生而庄严
如实知自心
以戒为师
世间无常
广大的风格
博爱的十一种利益
菩萨二相
梵音海潮
大悲与有情
菩萨四摄
一切众生喜见
夫妇的因缘
炼金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天花动地来
无上菩提
地藏的悲愿
在清净的国土
五阴与如来藏
火中生莲花
佛的笑与泪
普贤愿海
心无挂碍
最重要的品质
依靠菩萨的大宏誓愿
梦幻泡影
当观知足
平等的心
以大悲为力
生死的轮转
仰天而唾
有身八苦
三法印
观音法门
香光庄严
生于世间,不着世间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如来
不与黑暗共合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整理的菩萨诗歌,劝人为善为慈悲为宽容,清静自心。

精彩内容
    当我们知道“归命”的意思,再来理解“归依”就容易得多了。“归依”是一个人开始进入佛教的重要仪式,它是说人若生起对佛的信心,就应该归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若以《大乘义章》的说法.三归依即是“依佛为师。故日归佛。凭法为药,故名归法。依僧为友,故称归僧”。又说:“归投依伏故日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
    一般人很容易认为佛、法、僧是对外在有一个依靠,而忽视掉自己的内在也有具足的三宝,其实,佛教的归依也包括归依‘‘自性三宝”之意,“法界次第”就说归依有“返还”之意。是从一个混乱的世界回到一个清明的自我,当清明白我完全显现的时候,就能无碍地归入佛界,因此,佛法僧三宝是法界的真实.也是自性的真实。
    佛教徒的“归依”与基督徒的“受洗”都是作为一个宗教信仰的基本仪轨,是一个人决心与信心的表现,因此,还没有受过归依仪式的人若自称为佛教徒。就好像学校的学生尚来办理正式注册的手续,是不合规制的。一旦受了“归依”仪式。就要依教奉行,并且把自己的归依、供养、修行回向给众生,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里说:“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在“归依”仪式里,以密宗为例,有“归依、菩提心、观想、祈请、念诵、灌顶、回向”等,我们现在来看看:
    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菩提心:愿一切众生离苦、愿一切众生常乐、愿一切众生得欢喜、愿一切众生舍贪嗅。
    观想:在我们面前的虚空中,坐于莲花日月轮上的,是证悟者释迦牟尼佛,具慈悲与明慧。为诸菩萨、阿罗汉所围绕,彼为一切解脱之展现根源。
    祈请:我们虔敬地向您不变的智慧祈求,愿尽除世俗业障,达到究竟证悟。
    念诵:南无佛、婆伽梵、如来、胜者释迎牟尼!您是觉者,究竟觉悟与善调伏,我归依供养您,请加持我!
    灌顶:发自佛陀,智慧光芒,愿我及一切众生为其所触,愿一切染污及障碍净除、无上智慧的觉性开展,愿这颗至善种子永植!
    回向:以此修行力,诚挚回向,虑一切众生,菩提心生起!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解脱。
    这样的归依仪式很圆满地呈现了佛教归依的种种意涵,佛虽崇高伟岸,众生也并不卑下低贱,从众生归依佛,是如同一粒水珠入海,是一面依维法界的实相三宝,一面开启自我的真实三宝;是把封盖在瓶中的空气打开,回到清净广大的空性里去,让空性清洗我们的瓶子。直到我们认识一粒水珠与一片大海的水性一样完全,一丝空气和整个空气没有分别,这时我们才能体会真实的归依。
    净土行者从“归依”走向他力,仰仗佛的愿力寻求解脱,禅行者由“归依”走回自力,靠自力的开悟寻求解脱;两者都不离归依之意。因为一个人若能体贴佛愿,自力必已宏深;反之,一个人若自性完全开展,必能体会佛恩,其中不应有差别存在。
    *后。让我们来看《那先比丘经》里的一段:
    有一位国王,问那先比丘说:“念佛之人可带业往生,甚难取信于人。”
    那先反问国王说:“大王,小石置水沉否?”
    国王说:“必沉。”
    “欲令不沉,其可得乎?”那先反问。 “不可。”
    “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
    “可得。”
    “船中虽多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得不入泥犁。小石沉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那先比丘说。
    “善哉!”国王说。
    归依是使我们登上生死之河的法船,然而这船不只在心外,也在心内,在归依的那一刻,很多地方、无所不在都在造这条船了!
    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有一段**感动我。
    当佛陀看到人们遭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炽盛的种种痛苦,使他感到一种巨大的苦恼,希望能寻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为了这异乎寻常的追寻,他甚至舍弃亲人和王位,进入雪山的森林中。
    接着,他花了几年的时间,追随圣者修行,试验了各种修行方法,他依然感到无法脱出生死的轮回。
    由于当时的修行者都实行苦行与禁欲,佛陀也和其他修行者一样进入了完全知性的艰苦修行,甚至每天只吃“一麻一麦”,使他变得憔悴不堪,*后虚弱得昏倒在地上。正好有一个牧羊的女孩经过,给他喝了一碗羊乳,他才醒转过来。于是,他开始饮食。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还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就死去,就永远无法完成自己的追求。
    既然完全知性的修行生活无法解脱人的痛苦,到底要用什么方法呢?
    有一天,佛陀来到菩提树下,对自己说:“若不能证得实相,就不起此座。”然后他坐在菩提树下,开始进入禅定三昧,并历经了魔王巨大的考验,经过了七天七夜,佛陀从三昧中出定,正好看见天边一颗明亮的晨星,他有效地证到了生命的实相,感叹地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读到这一段,内心充满了感动。深深地知觉到当佛陀看见晨星的明亮时,是**感性的,它说明了完全理性的“识”永远不能达到无限的境地,唯有活泼的、直观的、充满慈悲的胸怀、从智慧的大海中流出的菩提与般若,才能唤醒自我,找到生命的真实。
    因此,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佛的教化是**感性的,但这种感性不是感官的觉受,而是清净明朗,如月光下的大地。如果佛教不是如此感性,就不会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不厌生死轮回来到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深刻无悔的慈悲、平等无私的智慧、百折不回的修行,与勇猛不退的愿力了。
    《金刚经》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护念”与“咐嘱”有如母亲对待孩子,是感性的。《维摩诘经》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痛者,则菩萨无复病。”――菩萨愿与一切众生共痛,这也是感性的,仿佛我们愿意代父母子女受苦一样。《华严经》说:“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这无私无怨无悔的“慈眼”,是多么的感性!
    经典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菩萨非凡动人的感情,由于我对菩萨的愿力、慈悲、智慧、实践恒常保有一个感性的观点,因此读经的时候常使我感动得流下欢喜与悲悯的眼泪,对大乘佛法也进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九千多部经典是人类智慧*高的表征,但因为在读经典时抱着严肃理智的0情,很难体会到菩萨美丽浪漫、深刻动人的风格,我觉得这是**可惜的。P19-P2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