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目录
总序
口述人齐永衡简介
齐永衡出生于皮影世家,8岁随父亲登台从艺。从艺60年来,其表演技艺不仅冠誉中国皮影界,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国际皮影舞台。
记述人访谈序
民间文化自古就缺乏历史文献的记载,对皮影艺人和技艺传承的记载更是难得一见。那么让我们在齐永衡的带领下去了解他们的演艺生涯。
第一章 影戏世家与多师传授
齐永衡打小就会递影人,演出中一听有“听将令”,他就把令箭送过去;听到“看刀取你!”他就把刀递过去。那时候,他用他自己的影人骑马耍小枪,唰唰唰!耍得快着呢。
第二章 影戏班社的生涯
影社的变迁,展示了艺术竞争与淘汰的过程。社会在变,观众在变,剧目在变,演员在变、表演技艺也在变,一切都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着。
第三章 回忆旧影班的习俗
“影匠不付乘船钱”的习俗,在冀东、山西、陕西等地皮影戏流行的地区还存在着。在冀东有这样的传说:影匠和摆渡的船夫都是南海观世音的门徒,影匠宣卷劝善是“普度众生”,而船夫则是“普渡众生”。
第四章 皮影雕刻制作技艺
雕刻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体现,刻镂影人的行业,白南宋“绘革社”以后,一直伴随着民间影戏班子而生存。皮影雕刻艺人当中有的是祖辈相传专操此业,有的则兼事印染花布、扎纸扎、画庙等多种营生。
第五章 传统演唱技艺的演变
早期的唱腔音乐旋律简单、尾音平板、节奏缓慢,后来逐渐吸收当地民歌、俚曲及其他曲种、剧种的牌子曲,才形成了调口优美、板式丰富的方音唱腔。
第六章 操纵技艺之路
令人叫绝的是,齐永衡表演白骨精梳头洗脸时,可以使影人由黑脸洗成红脸、由红脸洗成白脸、由丑脸洗成俊脸,然后梳头、卷发、戴花、穿衣、照镜子等,这一系列表演细腻生动、出神入化,即便是在后台也是难以看出其操纵诀窍的。
第七章 大地震后的演出..
地震时齐永衡被砸折了腰、砸伤了腿,但他又在地震后的几十天,带着伤痛出现在广交会的演出舞台上。这是一段苦难的历程,但其中包含着他求生、抗争、乐观的精神。
第八章 走出国门的“箭秆王”
蔡克斯看了齐永衡的操纵实验课,立刻紧紧握住他的手,表示惭愧,“我在你面前,是太小太小了,艺术太少太少了,简直什么也不是,我这是在鲁班门前卖斧来了。”
第九章 对影戏传承的思考
或许皮影的整体艺术形式会在今后的历史阶段中逐渐消亡,或许只有少量皮影演出是作为民间文化的传统状态保留,但是从皮影艺术深层的民俗观念、造型意识等方面来说,它也将被今后的现代化生活所吸收,将会变为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
第十章 亲人眼里的齐永衡
我不但要跟他学习艺术的东西,还要学他做人的一种意志、一种人格,你怎么完成你的艺术工作?你是哪一种心态?哪一种思维方式?我不知道我师父当时是怎么想的,不管用什么思维方式,他都把这个工作完成了。当时他就是抬不起头来,还能这样做,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齐永衡年谱
后记
……
内容摘要
《影戏箭杆王:皮影戏表演大师齐永衡口述史》内容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精彩内容
魏:我记得你们家一直是在二街的新甸那边。
齐:开始是在二街的西关正街上,后来才搬到新甸去了。新甸那儿的房子又宽敞又好,我二弟、我三弟都是在那儿出生的。
我父亲叫齐殿相,号秉勋,人称“齐老秉”。我叔父叫齐殿梁,号璧臣,又称“齐老璧”,他们都是当地著名的皮影艺人。
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念了6年私塾来着,喜好书法,毛笔字写得好。我奶的娘家有我父亲的舅舅,他在东北安东,也就是现在的丹东,开有两家当铺,分别叫“和顺当”和“三河当”。舅爷爷把我父亲招那儿去了,就培养我父亲跑关东做买卖啥的。开始是给二两份子,还是几个份子吧,以后还当了这两个当铺的经理,据说当时在那就挺好,所以就是一年一年的干上了,那时候都往东北做买卖不是嘛。
后来,当我父亲回老家探亲时,赶上我们老家耿庄就有一个皮影箱子,村里还不少人会唱影。我父亲回来一看,心想这个忒好呀,正赶上他还有唱“大儿”,的嗓子,我父亲以前就唱过黑头,嗓子挺冲,声音也挺好,他就说啥也不回去了,从这开始就唱影了,还唱得不错。
魏:这是哪年的事?
齐:不知道,我父亲那时二十几岁。
魏:您能记起他的出生年月吗?
齐:属牛的。我父亲说他30多岁有的我。
魏:那他是跟谁学的?
齐:我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都在一个庄里头,我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强,古书里边的那些东西,哪篇哪篇他全记得,可能在一块儿有朋友或老艺人的指导,就这样慢慢越来越深入。
我父亲在外边唱影挺好,到了秋天天冷了,我奶让我叔父给我父亲送衣裳去,他到那儿一看这个生活,挺好挺美呀,我叔也不回去了,也加入进去唱影了。我叔是“唱髯儿”的嗓子,他唱老生非常好听,观众说:“齐老璧那嗓子跟风琴一个味儿啊!”一个演员没好嗓子怎么会出名啊。
我父亲和我叔父开始从事皮影以来,为了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活,到处演唱皮影。我父亲曾为抚宁县桃园岳新华的影箱和昌黎县马大少的“乾利堂”影班领过影,到各地演唱皮影,颇受群众欢迎。而我叔父则跑到东北去唱了,以后他在东北的名气比较大。我父亲在东北和咱们家乡这一段名气都比较大。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