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振涛,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主编。198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该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助理研究员(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靠前评委(200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国家新闻出版署“政府奖”评委会委员(2007)、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文艺学项目评委(2009)。 著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诸野求乐录》、《风声入耳》,发表论文百余万字。
目录
致谢
绪论 追寻唢呐——晋北鼓吹乐的平叙与深描
第一章 乐队新组合
第二章 双面鼓——鼓匠与阴阳
第三章 吹破平静——滑家乐班
第四章 年节文化与社火精神
第五章 庙里庙外——控件秩序
第六章 旋棺与旋律
第七章 乐器
第八章 宫调与曲目
尾声 一支唢呐,一种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一支唢呐连同常年与之搭配的乐班,连同常年如藤绕树的乡村仪式,在一方区域延续着一种记忆。它一出现,文化记忆就被激活,从具体的关于春节、丧葬、娶媳妇,到抽象的家乡、亲情、文化,构成了一长串与唢呐和唢呐牌子有形有声的记忆,而且如影随形,终生相伴。本书介绍了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乐队新组合;双面鼓——鼓匠与阴阳;吹破平静——滑家乐班;年节文化与社火精神;旋棺与旋律;宫调与曲目等。
精彩内容
靠前章 乐队新组合
初次遇到大唢呐、小唢呐与萨斯、小号、架子鼓一起混奏的现象时,或许大部分人都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音乐学研究者需要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以探讨的话题。我们容不得一个乐队中既有唢呐又有小号,容不得一个乐手既敲堂鼓又打架子鼓,容不得一个乐班既唱戏曲、又唱流行歌曲。对于这种现象,学院派的音乐学家不但不想加以研究,甚至不想加以记录,面对破坏传统、破坏祖规、不伦不类、不但不能引起欣赏情绪反而引起滑稽之感的现象,大多数学者的感受虽然不像当年孔老夫子看到“八佾舞于廷”那样有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义愤填膺,却多少有些今不如昔的无奈感叹和不屑一顾的厌恶情绪。所以,对于这种现象非但没有专门研究,甚至没有一本书老老实实、完完整整地记录这个在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十几年的现实,好像涉此领域亦无所益,不涉此领域亦无所损,不如听之任之。而中西杂陈、不中不西、半土半洋的乐队,相沿日久,积微有渐,无所顾忌,长足挺进,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成为一种不得不予以正视的新的乐队组合,新的乐队编制!如同生活中更新的语言不断加进那些半西半中、半翻译半本腔、并迫使辞典编辑者增加新的条目一样,音乐词典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必须增添它的位置。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士”这类日常生活中频繁应用、本土汉语又解释不通的词汇,因为传统生活的空间中本来就没有表达这类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的相应概念。……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