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通锵(1931-2006),浙江宁海人,著名语言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强调中西古今语言学的结合贯通,倡导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应走立足汉语事实,通过具体语言特性的发掘和比较探求语言共性原理的语言理论研究道路。他对语言变异、汉语方言与汉语音韵研究的关系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后期提出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语义句法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其代表性著作《历史语言学》、《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代序)
前言
宁波方言的“鸭”[ε]类词和“儿化”的残迹——从残存现象看语言的发展
音系中的变异和内部拟测法
变异中的时间和语言研究
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汉语的介音对声母系统演变的影响
说“字”——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鉴别与语言理论建设
编码的理据性和汉语语义语法形态的历史演变——附论语言结构异同的比较研究与语言理论建设
字组的生成和语汇中的语法规则
字的语法化的“阶”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
语言范畴的性质和表达的研究
有定和无定
徐通锵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
编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选取了徐通锵先生的12篇著述,其中9篇为代表性的论文,3篇为代表性论著的节选,涵盖内容包括徐先生语言研究历程的两个重要部分:历史语言学研究和汉语字本位理论研究,较完整地反映了徐先生的语言学思想。另,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者撰写了“前言”及“徐通锵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并为部分文选篇章加了编者注。
精彩内容
语言演变原因的研究百年来进展比较缓慢。变异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探索这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前景。考察变异的结构基础只能是语言非线性系统的各结构系列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构系列相互制衡的关系构成结构关联。关联中处于不平衡、不对称位置上的单位和关联本身因种种原因而受到的干扰和破坏是产生变异、使语言系统自发地进行自我调整的内在杠杆和机制。结构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语言演变的必然性,至于语言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则与偶然性因素的作用有关。不同的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使相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出现方言的分歧。语言通过变异可以使不平衡的结构转化为平衡的结构,但发音的生理能力的不平衡和语言各结构层之间的矛盾运动又可以产生新的不平衡,因而语言永远无法终止它的自我调整过程。
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个公式对语言系统进行动态的分析(徐通锵,1987-1988),核心的问题是要弄清楚结构中为什么会产生变异,即语言演变的原因。这是语言研究中最复杂、最困难、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不知道语言为什么会变化,我们就很难了解语言的运转和演变的因果关系。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很多语言学家的注意力现在似已开始向这方面转移,原因问题的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语言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马尔基耶尔(1984,212)认为:“在今后几年,我想历史语言学将越来越多地开展关于因果性、原因方面的研究。有意思的将不是原始事实的发现,而是什么东西引起了变化。这样,青年语法学派做出音变是盲目的假设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语言事实的描写到因果关系的探索,这将是语言研究征途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