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1.18 6.8折 42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泽成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96557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28元

货号1202980669

上书时间2024-11-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上扬子地块构造特征 1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 1

一、大地构造位置 1

二、上扬子地块主要构造特征 1

第二节 四川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9

一、构造层划分 9

二、穿盆地地震大剖面构造解释 10

三、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16

四、四川盆地中浅层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22

第三节 多期构造叠加变形的构造枢纽带 27

一、构造枢纽带的基本类型 28

二、四川盆地深层三期构造枢纽带 33

第四节 高石梯-磨溪地区深层走滑断层构造特征 37

一、走滑断层几何学特征 38

二、走滑断层的运动学特征 42

三、走滑断层的形成演化 44

参考文献 49

第二章 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50

第一节 构造层序地层 50

一、构造层序地层划分 51

二、盆地基底(TS1) 54

三、新元古界南华系构造-地层层序(TS2) 56

四、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地层层序(TS3) 60

五、上古生界-中三叠统构造-地层层序(TS4) 76

六、上三叠统-新生界构造-地层层序(TS5) 81

第二节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演化 87

一、基底形成阶段 88

二、南华纪裂谷盆地阶段 88

三、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88

四、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89

参考文献 90

第三章 新元古代南华纪构造-古地理 92

第一节 新元古代区域构造背景 92

一、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 92

二、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构造格局 94

第二节 南华纪构造-古地理格局 101

一、南华纪构造沉积分区 101

二、南华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102

第三节 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盆地探讨 107

一、深部信息的重磁力资料处理与解译 108

二、前震旦系结构的地球物理综合解译 112

参考文献 115

第四章 震旦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117

第一节 早震旦世陡山沱期构造-古地理 117

一、早震旦世古构造格局 117

二、陡山沱组典型剖面沉积特征 121

三、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124

第二节 晚震旦世灯影期构造-古地理 130

一、晚震旦世古构造格局 130

二、沉积相主要类型及特征 134

三、灯一段+灯二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141

四、灯三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146

五、灯四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147

六、克拉通内裂陷台缘带沉积模式 150

第三节 上扬子克拉通桐湾运动幕次与响应特征 156

一、桐湾运动幕次 158

二、不同地区桐湾运动响应特征 159

参考文献 164

第五章 早古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 166

第一节 早寒武世早期构造-岩相古地理 166

一、麦地坪期岩相古地理 166

二、筇竹寺期岩相古地理 167

第二节 早寒武世中期-中奥陶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172

一、沧浪铺期重大构造变革结束了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历史 172

二、碳酸盐岩台地同沉积古隆起 173

三、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 176

四、主要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181

第三节 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196

一、志留纪沉积地质背景 197

二、主要沉积相类型 197

三、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岩相古地理 198

四、早志留世小河坝期或石牛栏期岩相古地理 199

五、早志留世韩家店期岩相古地理 203

第四节 加里东运动幕次及在四川盆地响应 204

一、郁南运动与汉中-广元古隆起 205

二、都匀运动与川中古隆起形成 206

三、广西运动与川中古隆起叠加改造 211

参考文献 213

第六章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215

第一节 晚古生代区域地质背景 215

一、扬子地块北缘的勉略洋开启与闭合 215

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216

三、二叠纪海平面升降事件与放射虫硅质岩 218

第二节 中二叠世栖霞期-茅口期岩相古地理 219

一、地层特征 219

二、层序地层格架 220

三、主要沉积相类型 225

四、中二叠世栖霞期岩相古地理 227

五、中二叠世茅口期岩相古地理 229

第三节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长兴期-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 234

一、开江-梁平裂陷初始形成时间 234

二、开江-梁平裂陷形成演化 235

三、长兴期-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237

第四节 中三叠世雷口坡期构造-岩相古地理 248

一、雷口坡组特征 248

二、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248

三、雷口坡期沉积模式 252

四、岩相古地理特征 255

五、雷口坡期盐盆演化及变迁 263

参考文献 264

第七章 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266

第一节 两期前陆盆地 266

一、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 266

二、中-晚侏罗世大巴山前陆盆地 270

第二节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岩相古地理 274

一、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展布 274

二、构造沉降对须家河组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探讨 280

第三节 侏罗纪岩相古地理 286

一、沉积相类型 286

二、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287

参考文献 292

第八章 新元古界含油气系统 293

第一节 国外新元古界含油气系统研究进展与启示 293

一、全球气候和冰川作用对新元古界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294

二、早期裂谷-晚期克拉通拗陷的构造带利于形成油气富集区 296

三、环冈瓦纳边缘是未来新元古界含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296

第二节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含油气系统 297

一、三套烃源岩 298

二、深层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台缘与台内两类规模储层 302

三、多关键时刻与多源供烃成藏 304

四、震旦系含气系统气藏特征与控藏因素 316

第三节 震旦系与寒武系分属不同含气系统 323

一、震旦系与寒武系天然气组分与气源的差异性 323

二、震旦系气藏与寒武系气藏压力系统的差异性 328

三、寒武系以构造-岩性气藏、岩性气藏为主 329

四、构造-沉积分异控制了不同成藏组合 329

第四节 上扬子地区南华系冰期含油气系统(潜在的) 329

一、裂陷盆地控制优质烃源岩发育 330

二、紧邻大塘坡组的碎屑岩储集层具特低孔特低渗特征 330

三、四川盆地可能存在南华系含气系统 331

参考文献 331

第九章 下古生界-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 333

第一节 下古生界含油气子系统 334

一、主力烃源岩 334

二、主要储集层特征 334

三、成藏过程与控藏因素 345

四、油气分布规律 349

第二节 中二叠统含油气子系统 350

一、主力烃源岩 351

二、储集层 352

三、茅口组成藏演化 357

四、油气分布与勘探有利区带 367

第三节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子系统 368

一、主力烃源岩 368

二、主要储集层特征 369

三、礁滩气藏分布及富集规律 373

四、礁滩气藏有利勘探区带 376

第四节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子系统 377

一、发育多套烃源岩 377

二、主要储集层特征 378

三、雷口坡组成藏组合与关键时刻 382

四、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383

参考文献 384

第十章 前陆盆地碎屑岩含油气系统 386

第一节 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含气系统 386

一、烃源岩特征 386

二、储集层特征 388

三、须家河组大面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391

四、成藏关键因素与富集规律 396

第二节 侏罗系湖相致密油含油气系统 405

一、储层特征 405

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孔隙演化 410

三、储层分布特征 415

四、侏罗系致密油聚集规律和主控因素 416

参考文献 429

第十一章 大油气田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 430

第一节 复合含油气系统 430

一、多个生烃灶叠合分布 430

二、两期关键时刻 431

三、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含气系统的贯通复合 432

四、复合含油气系统分布 435

第二节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规律 439

一、碳酸盐岩大气田基本特征 439

二、深层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条件 444

三、克拉通内构造分异对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要素规模分布的控制 447

四、油气成藏的三大要素及其对碳酸盐岩高效大气田形成的主控作用 453

第三节 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 467

一、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组合研究方法 468

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组合类型 471

三、成藏组合实例 473

第四节 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475

一、资源现状 475

二、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分布特点 476

三、大气田勘探方向 476

参考文献 47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从事四川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研究20余年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与集成。按照“阶段论”与“活动论”思想,将盆地沉积充填与形变的旋回性作为盆地分析的基础,突出成盆期构造-古地理及构造运动形变响应,总结叠合盆地演化规律。按照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系统梳理成藏地质要素,突出关键时刻成藏要素的空间配置关系,总结油气富集条件与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有利方向。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地质、油气勘探与开发、盆地分析等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大学教师、研究生参考使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