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兴铭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兴铭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33 5.2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跃群,郝瑞佳 著

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305205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2289293

上书时间2024-11-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出身上海小职员家庭
  1.祖籍“文献名邦”余姚
  2.父母再穷都要供子女上学
  3.弟弟妹妹的好兄长
  4.与李遐组成幸福家庭
第二章  战乱年代度过艰辛童年
  1.生逢国难当头日寇入侵
  2.辗转上海、余姚五所小学
  3.因病错过小学毕业考试
第三章  优异成绩完成中学学业
  1.插班徐汇中学读初中
  2.免试直升高中学习
  3.接受挑选报考“哈军工”
第四章  如愿以偿入读“哈军工”
  1.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哈尔滨
  2.顺利通过预科进人本科学习
  3.想当造船工程师选择海军工程系
  4.三年两个暑假到海军部队实习
  5.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
  6.参加生产劳动和社教运动
第五章  出类拔萃提前毕业留校
  1.计算机学习班接受专业培训
  2.成为901晶体管计算机研制骨干
  3.参与030潜艇数字指挥仪计算机研制
  4.“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教育
第六章  担当重任投身计算机研制
  1.承担151计算机运控系统研制
  2.研制“银河―I”计算机主机系统
  3.负责“银河―仿I”计算机研制
  4.担任“银河―Ⅱ”计算机总设计师
  5.开展“银河―Ⅲ”前期预研和方案论证
  6.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七章  殚精竭虑培育科技英才
  1.主持研究生院日常工作
  2.开创微电子学的新领域
  3.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
  4.军事高科技培训班授课
  5.培育计算机创新团队
  6.兼任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7.关注工程型人才培养
第八章  老骥伏枥奉献国防科技事业
  1.领衔高端计算技术基础研究
  2.倾情国防科技和军用计算机发展
  3.做好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
  4.永葆科技创新思想活力
  5.思考高性能计算机发展
  6.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
  7.坚守价值追求矢志不移
附录一  周兴铭年表
附录二  周兴铭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鸣谢的主要单位和个人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记述我国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著名专家、自主研制计算机系统和巨型计算机系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的人物传记。书稿采用纪传体体例,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从介绍周兴铭的家庭背景开始,从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时期依次展开,再到中年、老年的人生历程,详实记述周兴铭的成长经历、学习生活、学术造诣、科研贡献和育人成就,生动反映周兴铭奉献国防科技教育、献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深入剖析周兴铭身上凝聚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奉献精神。描绘了周兴铭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青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中年耕耘、沥血“银河”伟业,老骥伏枥、青骥奋蹄攀高峰。

精彩内容
    1.祖籍“文献名邦"余姚
        周兴铭,1938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临山镇。尽管在上海出生,没有在余姚长期生活过,年轻时对老家也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但周兴铭一直自视为余姚人。籍贯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特殊的情怀,同对祖先的崇拜一起深深地融合在血脉之中。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余姚的文字记载自舜、禹时代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至今在余姚还有历山和相传大禹藏治水宝图的秘图山。余姚是舜的后代居住的地方,号称“虞舜大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中期成为楚国辖地,秦时置县,为“望县”,仅次于当时的京郊县。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东包明州,西辖上虞。宋时复名“望县”,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名为余姚州。
        临山镇位于余姚西北部,依山傍海,北濒杭州湾,南临四明山余脉,东与泗门接壤,西邻黄家埠镇,呈南山北海中平原的地貌特征,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临山镇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唐、宋、元时称“庙山”,是军事和经济重镇。明洪武二十年朝廷为抵御倭寇侵扰,在此筑城建卫。嘉靖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屯兵杀敌,因面山背海,环卫皆山,故名“临山卫”,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临山”之称一直沿袭至今。晚清民国初年,临山镇注重商贸发展,镇内街道纵横,经济繁荣,被誉为“江南小扬州”。
        周兴铭的祖辈就在余姚临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代代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余姚民间历来有“圈吉周,遍地走”之说,形容周氏人数之多。周兴铭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年清明节曾到过周家祠堂祭祖,祠堂所在地的地名就叫“四角周”,意思是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姓周的人家。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氏为上古帝喾之子后稷的苗裔,姬姓,至太王姬?父邑于歧周。余姚周氏大致分周从远派和周瑞派两大支,北宋著名理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是周从远曾孙。
        周兴铭的爷爷周楚珍,勤劳节俭、耿直厚道而不乏机敏,在临山镇上开了个小店,年轻时曾到上海当过一段时间的职员,赚了一点钱,回到老家后,用全部的积蓄在镇上临街处盖了一栋两层、坐北朝南的房子。
        房子楼上楼下各有两间房屋,一楼边上的厢房作为厨房,前面小院子有客厅。那时还没有电,主要用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日常饮用水靠收集雨水和到附近的一口井打水。
        当地人有利用雨水的习惯,对“天落水”倍加珍惜,认为相对于河水、井水,雨水是优质水。房屋顶上有引水管汇聚雨水,下雨时,雨水通过一根直管聚积到院子里摆放的大水缸里。周家祖屋的院子就有一个用来接雨水的大水缸。上小学的时候,周兴铭曾随母亲回临山镇生活过一段时间,住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这栋房子。
        周兴铭的奶奶陈周氏,是个传统的农家妇女,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帮助丈夫承担起家庭的烦琐事项,把日子调理得有声有色。周楚珍和陈周氏育有3个子女,周兴铭的父亲周午生排行老三,老大是伯父周蓉生,老二是姑妈周元珠。周楚珍的辛苦经营,令一家人在临山镇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时周家的家境在当地还算得上比较殷实。
        周兴铭的外公陶善梓家,是临山镇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比较富裕,养育了5个子女:陶月英(女)、陶连英(女)、陶全英(女)、陶永福(子)、陶忠福(子)。陶连英就是周兴铭的母亲。
        周兴铭在上海出生长大,出生时爷爷已过世多年,奶奶晚年跟随周兴铭一家在上海生活。在周兴铭的印象中,奶奶信仰佛教,不怎么说话,每天在家里念经、诵佛。周兴铭很少回临山老家,对外公、外婆家的情况,以及伯父周蓉生、姑妈周元珠,都没有什么更多的了解。只知道周蓉生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周元珠的女儿一直生活在乡下,生活比较困难。后来,周兴铭母亲就把在余姚老家的房子给姑妈的女儿居住。
        2.父母再穷都要供子女上学
        周兴铭的父亲周午生,1916年出生,因为出生那天恰巧是端午节,所以取名“午生”。周午生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是辛亥革命以后多年了,既可以到私塾就读,也有新式的学堂可供选择。周午生在临山镇国民学校读小学,接受的是新文化教育。周午生天资聪慧,能写会算,还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周兴铭的母亲陶连英,1917年出生,自幼温和、本分,几乎从来不发脾气。陶连英出生时母亲就过世了,由后妈带大。当地社会风气重男轻女,后妈让她吃了很多苦,就是不让她上学。直到后妈去世,父亲再次娶妻,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新来的后妈对她比较好,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还送她去学校读书。这时陶连英已经十四五岁了,一个大女孩跟着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在临山镇国民学校读了4年书,小学没能毕业,但是能够读书看报,也可以很清楚地算账记账。
        P8-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