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空间解析与设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4.45
4.3折
¥
79.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黄颖捷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8091478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9元
货号1202588685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颖捷,1986年生,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师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赵江洪教授,2015~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前往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深造。长期从事交通工具设计、汽车造型、智慧出行等方向的研究。曾参与多项重大横向、纵向课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项目与研发项目经验,多项设计已经被企业采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汽车内饰造型:从设计师意识表达到用户体验诉求
1.1.2 汽车内饰的空间及其认知研究
1.1.3 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关键问题
1.2 汽车内饰设计发展沿革
1.2.1 汽车内饰设计的发展:车型进化与空间演变
1.2.2 汽车内饰设计的感观质量分析与测量
1.2.3 汽车内饰设计的空间问题
1.3 汽车内饰空间设计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1.3.1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汽车内饰的空间模型与设计
2.1 概述
2.2 空间设计问题
2.2.1 空间的构成
2.2.2 中国古代空间观——四方宇宙与浑天说
2.2.3 西方空间观——形而上学、物理科学和主体向度
2.3 汽车内饰空间认知理论基础
2.3.1 经典空间认知模型
2.3.2 汽车内饰空间关系模型
2.3.3 汽车内饰——一种载人的空间
2.4 汽车内饰空间设计的模型框架
2.4.1 汽车内饰空间的设计要素
2.4.2 汽车内饰空间设计的研究框架
2.4.3 汽车内饰空间认知访谈调研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与设计
3.1 概述
3.2 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与演变
3.2.1 汽车内饰空间特征与演变的实地调研
3.2.2 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线与交界线
3.3 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认知差异实验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流程
3.3.3 汽车内饰特征线与交界线识别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3.3.4 汽车内饰空间特征的识别模型与造型风格
3.4 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设计
3.4.1 内饰空间特征属性
3.4.2 汽车内饰的空间设计驱动要素
3.4.3 汽车内饰空间特征推演模型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汽车内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
4.1 概述
4.2 空间布局
4.2.1 空间布局问题的提出
4.2.2 空间布局与空间关系
4.3 汽车内饰的空间布局研究及感知实验
4.3.1 汽车内饰空间布局的内涵
4.3.2 汽车内饰的功能布局
4.3.3 汽车内饰空间布局的感知实验
4.4 汽车内饰的空间句法分析
4.4.1 空间句法:一种空间构型的图解方法
4.4.2 汽车内饰的空间句法计算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汽车内饰的空间形态与设计
5.1 概述
5.2 汽车外饰与内饰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
5.2.1 汽车外饰与内饰空间形态关联
5.2.2 汽车外饰与内饰空间造型认知差异实验
5.3 汽车内饰的空间形态要素
5.3.1 汽车内饰的空间尺度
5.3.2 汽车内饰的空间张力
5.3.3 汽车内饰的空间表意
5.4 汽车内饰的空间设计主题与形态
5.4.1 设计主题
5.4.2 主题与造型意象
5.4.3 新趋势下的移动空间形态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汽车内饰的空间模式与设计
6.1 概述
6.2 空间理论下的汽车内饰认知模式
6.2.1 空间理论下汽车内饰造型的认知属性
6.2.2 内外饰布局与空间属性
6.2.3 空间与汽车内饰造型的关联
6.3 空间理论下的汽车内饰设计方法
6.3.1 空间理论下汽车内饰元素的关系解释
6.3.2 空间理论下汽车内饰造型的沟通模式
6.3.3 汽车内饰的空间设计模式框架
6.4 汽车内饰空间至产品空间本源回溯
6.4.1 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产品空间
6.4.2 产品空间的内涵与性质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的创新点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插图索引
附录4 附表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抢先发售将在建筑领域采用的“空间句法”计算理论应用于汽车内饰空间特性的解析,运用东西方普适的空间哲学分析,提出空间构架“物与非物”的空间观。对比分析15种经典空间认知模型,选取契合大众对物质空间结合汽车内饰空间的客观构成特性,提出汽车内饰空间关系模型,为汽车内饰空间提供宏观的认知框架。本书建立了不同轿车内饰空间流通性和私密性与“空间句法”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为未来汽车内饰造型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良好方法。 本书可作为汽车设计与工业设计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与爱好者的参考阅读书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