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塔木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众塔木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9.39 6.6折 120 全新

库存3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伯拉罕·柯恩 著 盖逊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7942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0元

货号1202670909

上书时间2024-11-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柯恩(1887—1957),英国著名犹太教、犹太文化和《塔木德》研究专家,编辑了英文版《希伯来圣经》,并参与了英文版《塔木德》及《米德拉什》的翻译工作,对英语犹太教社群有重大影响。他毕业于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933年起担任伯明翰犹太教堂的拉比。盖逊,潍坊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目录
前言

序言

修订版序言

导论

1.历史背景

2.《密释纳》

3.《革马拉》与《米德拉什》

第一章上帝论

1.神存在

2.神唯一

3.神无形

4.神无所不在

5.神无所不能

6.神无所不知

7.永恒

8.公正与慈悲

9.神之父性

10.神圣与完美

11.名讳

……

内容摘要
本书自出版以来,在英语世界一直被公认为了解《塔木德》的最佳导读。《塔木德》是继《希伯来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犹太教典籍,但因其内容庞杂、卷帙浩繁,非专业读者不容易通读或难以把握要领。有鉴于此,本书对整部《塔木德》进行全面检阅、精心去取,以清晰条理的纲目和通俗平实的语言将其要旨展示出来,学术性地总结了《塔木德》中包含的关于宗教、道德、民俗、司法等诸多方面的犹太教义,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探索《塔木德》的指南。

主编推荐
《塔木德》是伟大的智慧之书,就像《圣经》《古兰经》和《薄伽梵歌》一样,但是很少有人真正读过它。人们不读《塔木德》是因为他们认为它难以理解——每一代拉比都在其上添砖加瓦,这部书可以说是犹太教的总结。而亚伯拉罕·柯恩的《大众塔木德》是探索《塔木德》迷宫的最佳指南,它学术性地总结了犹太教的所有基本教义,例如罪恶、迷信,和犹太人对动物的责任等等。

精彩内容
        1.历史背景
    公元前586年,犹地亚(Judea)王国——这里汇聚了留在迦南的以色列人所剩下的全部——经历了一场浩劫。圣殿毁于废墟,祭典由此终结,民族的精华沦为囚徒被领往巴比伦,而且“护卫长留下些民中最穷的,使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列王纪下》25:12)。下面这种绝望的呼喊是有其惨痛理由的:“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竞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耶利米哀歌》1:1)
    从民族的立场看,这场危机由于一个半世纪以前,即公元前722年所发生的情形而愈加显得严峻了。当时,由10个支派组成的北部王国被亚述的军队所征服,其百姓遭流放,并且大部分人在流离失所中被当地人同化了。倘若犹地亚的灾难也是如此的结局,那么整个民族也就被抹掉,以色列这个名字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个沉重的想法必定让巴比伦的犹太人首领们产生深深的忧虑,并促使他们对生存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如何才能避免灭绝的命运?由于意识到以色列人的与众不同乃是有赖于他们的宗教,而他们的宗教又是以他们的圣殿为核心,他们便不得不扪心自问,既然圣殿已经被毁掉了,而寄居他乡的人民又面对着强大的异族影响,究竟依靠什么手段才能保存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
    论及这段岁月的圣经时期史料(Biblical sources)并未提供任何详细的说明,但某些材料却能帮助我们对事件的过程略知一二。在被掳的人群中,先知以西结是位杰出的人物。从谋事在人这方面讲,是他率先去寻求解决以色列民族存亡攸关的问题。在他的预言中,他提到有三次“犹大的众长老”在他的家中聚会(《以西结书》8:1,14:1,20:1)。我们不妨猜测在这些聚会上,他们讨论了萦绕在彼此心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
    他们得出的结论也许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托拉”。这个被错误地译为“律法”(law)的希伯来词其本义指的是“教诲、指导”(teaching,direction)。对于这些流离失所的人来说,这个词指的是从过去的岁月传下来的整套教义——无论是成文的还是口头的。姑且撇开《摩西五经》的渊源和成书时间这一令人困扰的问题不论,我们可以设想巴比伦的犹太人已经拥有了某种形式的摩西启示。他们也有了一些先知们的文字和“诗篇”。这些关于他们民族先前生活的古代文献构成了唯一的磐石,使得这些失却家园的以色列人能在异族环境中站稳脚跟,直到上帝送他们返回故土。因此,必须要使这些经典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印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记住他们身虽在巴比伦,但心却并不属于巴比伦,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忘记他们担负着保持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神圣责任。
    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犹太教圣堂的设立始于囚虏的时期和地区。它的希伯来名称Beth Hakeneseth(会堂)准确地说明了其最初创立的目的。这是一个失去家园的民族汇聚的中心,在这些聚会上人们诵读并宣讲《圣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开始祷告。这样,犹太教圣堂就演化成了一个礼拜的场所。这样的聚会唤起了人们对希伯来文献进行研讨的兴致,而民众求知的欲望必然导致了一种需求——需求称职担当教师的学者。这些教师被称为文士(Sopherim),其意义倒不是作家,而是“文人”(men of letters)。毫无疑问,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以斯拉记》8:16中被称为“教习”,并在《尼希米记》8:7中被描述为“使百姓明白律法的人”。
    在这个教师的阶层中最出色的当推以斯拉,他作为“敏捷的文士,通达摩西的律法”(《以斯拉记》7:6)而著称,就是说他是一位精到的文士。正是他才使其前辈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得以切实可行。《塔木德》把他为其人民所做的工作与摩西所获得的成就相比拟是有其道理的。正如摩西这位立法者将《托拉》给予获释的奴隶从而创立了一个民族一样,以斯拉恢复了《托拉》作为生活指南的地位,从而无论是在巴比伦还是在犹地亚让一群濒于灭亡的民众再次生机勃发。为了盛赞他的丰功伟绩,拉比们曾宣称:“倘若不是摩西先行一步,那么让以斯拉亲手将《托拉》传给以色列人是当之无愧的”(Sanh,21b),并且“当《托拉》被以色列人遗忘时,是以斯拉从巴比伦赶来并重新确立了它的地位”(Suk,20a)。
    笔者曾在别处这样描述过以斯拉所推行的大政方针:“赞格威尔(Zangwill)曾说过,‘历史总的来说是小民族为大民族同化的记录。一个群体倘若在生存空间上没有被隔离开来,或者没有一种炽热的信念来保卫自己,恰如用疆界的战火保卫自己一样,那么这个群体没有生存下来的先例。’”以斯拉显然看到了这个历史的教训。他明白要把犹太人在空间上完全隔离开来是不可能的。不仅要考虑到在埃及、巴比伦以及波斯都有这棵民族之树的分枝,而且在犹地亚的犹太人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民族交往。这样,倘若要保存犹太民族,就必须在其周围燃起“像疆界上的战火一般炽热的信念”——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因为《圣经》本身就提到过“火一样的律法”。犹太人必须要有一种宗教,它不仅始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