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定家中“小大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搞定家中“小大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71 2.9折 2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红梅 黄志坚 著作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03017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0232897

上书时间2024-11-2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催熟的果子,外表光鲜,味道苦涩
1.“小大人”行为,大多只是取巧而已
2.“懂事”,有时只是孩子的假面具
3.孩子过早成人化,身心会失衡
4.心理疾病最易乘虚而入
5.过早禁锢思维,创新力缺失
6.“小大人”会形成功利的世界观
7.早熟,犯罪隐患滋生的温床
8.令人担忧的儿童性早熟
9.越早熟,越容易陷入早恋
10.还孩子一个童真的世界
第2章 引导法则:像孩子一样思考
1.孩子“受欺负”,家长莫着急
2.父母该教孩子的好老师吗?
3.请给孩子自由的交际空间
4.孩子“当官”那些事
5.孩子眼里的天空也是五彩的
6.把玩的权利交给孩子
7.孩子间的比赛,无需大人干涉
8.月亮里有嫦娥吗?
9.童言无忌,有些不必纠正
10.不要盲从别人,让孩子只做自己
第3章 榜样法则: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行为标杆
1.“走后门”是跟谁学的?
2.父母见风使舵,孩子学得快
3.孩子们各有所长,父母不要比来比去
4.儿童过度消费是因为大人的虚荣
5.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泄不平,口不择言
6.别带孩子参加过多应酬活动
7.家庭战争避开孩子
8.父母待人做事要真诚
9.家长更要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4章 减法法则:卸除我们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担
1.兴趣班:家长在“拍卖”孩子的童真
2.特长班种类繁多,想爱哪个不容易
3.孩子不爱上学是谁之过
4.轻松面对孩子间的竞争压力
5.分数不是检验孩子的唯一标准
6.世上没有绝对的差生
7.我们的嘴中也有巴掌
8.孩子也有发言权
9.生活再苦,也要让孩子学会快乐
10.不做孩子的“压迫者”
11.宽松的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才健康
第5章 接纳法则: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教孩子先改变自己
1.孩子不是“展览品”,穿金戴银不合适
2.“要嫁就嫁灰太狼”引起的反思
3.帮孩子寻找大众传媒里的宝藏
4.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生活
5.孩子的青春萌动家长要猜准
6.性是潘多拉的盒子
7.警惕孩子的仇富心
8.以平常心对待班主任的家长调查表
9.做孩子最好的心理调节师
10.让孩子出淤泥而不染
第6章 放养法则:众星捧月的孩子很寂寞,请给孩子一双自由的翅膀
1.孩子不是成人的玩具
2.隔代爱宠出的“小大人”
3.溺爱是人格杀手
4.得到越多,越不知足
5.有一种爱叫放手
6.把孩子放回到孩子中去
7.放手并不是不在乎
8.大人的事,不必让孩子全知道
9.重大的人生选择要由孩子做主
第7章 关爱法则:用爱帮“小大人”摘掉伪成熟的面具
1.你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吗?
2.小小少年,烦恼多多
3.孩子提出的问题马虎不得
4.妈妈眉头紧锁,孩子心生烦恼
5.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6.家长的听和说是门学问
7.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
8.缺爱的孩子,内心很无助
9.努力做个有爱心的父母
第8章 更新法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
1.亲子交流也需要精心“备课”
2.家长要懂些儿童心理知识
3.网络时代,家长是菜鸟
4.有威信的家长受尊重
5.做孩子最好的营养师,在吃方面把好关
6.努力完善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7.接受新的教育观念

内容摘要
“小大人”由于懂事、善于察言观色而受到大人的赏识。在本应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年纪,“小大人”却过早地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的童年,就像用添加剂催熟的果子,外表光鲜,味道却苦涩。 杨红梅、黄志坚所著的《搞定家中“小大人”》介绍还原孩子天性的7个教育法则。《搞定家中“小大人”》为天下父母读者解决了一大难题,更科学更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还孩子一个纯真的童年,让孩子长大后,依然可以回忆自己美好的“孩子气”。 珍惜孩子的童真吧!让孩子卸下大人的伪装,还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还孩子一个灿烂的童年。

精彩内容
    1.“小大人”行为,大多只是取巧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群孩子,虽然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行为比实际年龄老成。我们习惯上称这种行为举止过早成人化的孩子为“小大人”。
    “小大人”一般都很懂事,他们知道怎样去配合大人们将自己或别人的事做好,让大人省心。“小大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他们比其他孩子知道得多,懂得多,看上去比其他孩子聪明,接受能力强。这样的孩子往往深得祖辈的欢心及亲戚朋友们的赞扬,他们的父母也为自己的“教导有方”而自豪。
    看!大街上,一个五六岁的女孩穿着吊带裙,染着金黄色的卷发,脚下还穿着一双白色的靴子,装束像个大人。而她身旁的妈妈,却装扮得像个小姑娘。这一对母女走在街上很是扎眼,妈妈对行人的“注目礼”很骄傲,可路人看归看,却不知道如何来评价她们。
    再看电视节目中诸多的选秀节目。九岁的孩子满嘴都是爱情歌曲,孩子闭着眼,模仿大人的样子,一句“死了都要爱”,唱得凄凉又痛苦。可是孩子连什么是爱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是件啼笑皆非的事吗?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而且,有些也许还是我们这样教孩子的。如今,面对“小大人”现象,多数老师和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倾向,然而不少家长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小大人”会察言观色,是一种及早适应社会的表现。有些家长甚至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精明,不会说大人话,将来走入社会一定吃亏。
    诚然,教育从孩子抓起没什么不对,开发早期智力也无可指责,儿童教育如何适应将来的社会需求,确实是个让人关注的问题。眼下大学生就业难,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社会竞争,家长们早早地就给孩子灌输一些成人世界中的“潜规则”,让孩子们在思想上、行为上更趋向于成熟。这样做,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更早一步迈进社会,容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家长们只看到了表象,没有关注到问题的实质和不良的一面。
    几个朋友带着孩子聚在一起,我的女儿很快就把几个小朋友拉拢到一起做游戏,又是跑又是跳,玩得特别开心。可是只有个小男孩坐在妈妈身边,静静地听着大人们聊天。我对他说:“你也去跟他们玩呀!”男孩摇摇头说:“没意思。”我知道这男孩的年龄跟我女儿一样大,所以对他有这样的想法感到很奇怪。这时,男孩的妈妈插嘴道:“这孩子懂事早,不喜欢小孩玩的东西,觉得没意思。他特别喜欢忧伤的音乐和诗歌,尤其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哦!”在座的朋友们都发出惊叹的声音,“小家伙,好厉害啊!快给大家背一遍这首诗。”
    男孩站起来,很认真地给大伙儿背诵,我们热烈地鼓掌。那边玩得正欢的女儿们被掌声吸引,都好奇地看向这边,可是很快她们又投入到欢笑声中,而男孩坐下后依然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他朋友都夸这样的孩子真省事,不像有些男孩就知道活蹦乱跳瞎捣乱。
    可是男孩妈妈却担心地说:“他外号叫‘优伤小王子’,说话做事有板有眼,给他买的玩具也不要,带卡通图案的衣服也不穿,你说他看起来好像让父母很省心,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啊!我觉得他并不快乐。”妈妈说这些时,男孩正望向女儿那边的欢乐场景,从他眼中我看到了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迷茫。
    是啊!本该充满童趣的孩子却整天像大人似的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等到他们真的长大了,心态又会是怎样的呢?从小就没有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将来面对复杂的社会,他们就更无法感受到快乐了。
    法国伟大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他们需要一种不同于成人的施展,一切跨越阶段的期盼只会给孩子以危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速度和成长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点。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说过“先前进不等于进步”,家长要求孩子一味向前,让他们事事都走在同龄人之前,反而会有危险。每个人都要走稳了当前这一步,才能向下一个阶段行进,正如每个幼儿都是先会走才会跑,倘若走都没有走好就让孩子去跑,肯定会不利于孩子的行走训练。
    这个例子恰恰与“小大人”的形成过程相似,孩子们童年时期该培养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情感都还没有形成,而家长就非要他们跳过这个阶段,去接受成人的行为和思想。这种急功近利,终点指向是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获得一个享有良好社会保障的职业。畸形的教育观,打造出一个个痛苦的小人儿。身心被扭曲的孩子们成人后,需要终生治疗,以此改善早年的错误教育导致的恶果,这样的恶性循环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还小,他们需要自己慢慢去接触和适应社会,这也是种在成长过程中亲自实践而形成的能力。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切不能急于求成,过于功利,让孩子成为“小大人”。这种取巧得利的做法,看似是有能力的表现,其实是教育方向的误导。我们应该让孩子保持童真,而不是用“少年老成”来形容他们。
    P2-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