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春文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2.02
6.7折
¥
2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郭贵春 著 著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1743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28元
货号1201482892
上书时间2024-11-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言
隐变量观念与科学实在论
科学理性与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的形式
科学实在论与辩证唯物论
测量实在论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
科学理性的进步
――因果关系的实在论解释
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发展趋向
――进化的自然主义实在论
科学理论的语义分析
――科学实在论的重要研究方法
语义分析方法与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的定义
测量实在论
――“后实在论”发展浪潮中的一支劲旅
当代西方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从现象论到工具实在论
――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实验实在论的本质特征
“意义大于指称”:论科学实在论的意义观
理论·实验·指称
――实验实在论的两个观点
仪器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与形式体系
测量实在论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测量语境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测量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测量语境的特征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
测量理论的演变及其意义
科学实在论的语境重建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20世纪反实在论“语形学的转向”及其本质特征
20世纪反实在论的语形学的内涵界定
语境实在论
虚拟实在真的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吗
――与翟振明商榷
“语境”研究的意义
隐喻与科学实在论
时空实在论与当代科学实在论
语义分析方法与科学实在论的进步
“洞问题”与当代时空实在论
当代规范理论语境中的科学实在论
――以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作为案例
时空实在论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论数学中的虚构主义
自然主义集合实在论与数学哲学研究范式
量子力学的实在论
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规范理论解释和结构实在论
波函数实在论的难题及出路
内容摘要
郭贵春著的《郭贵春文集(第3卷科学实在论研究)(精)》以语境分析方法为基础,解读了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采用语义分析方法为当代科学实在论辩护。
本书聚焦测量实在论、实验实在论、工具实在论、时空实在论及规范性问题等科学实在论的论题,具体阐释了语境分析方法渗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主要涵盖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等研究领域,同时表明了语境分析方法是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辩护方法。
本书可供科技哲学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师生阅读,也可供自然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参考。
精彩内容
隐变量观念与科学实在论*
自从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关于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证(EPR论证)发表之后,隐变量观念便成为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及实证主义这三大经验主义流派论争的一个焦点。尤其是自1971年以来,贝尔实验结果的陆续完成,隐变量观念的合理性问题又进一步与科学实在论的可接受性问题密切相关,成为科学哲学发展中一个十分前沿而又颇为敏感的问题。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此作一些考察,对于深化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隐变量观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广义地讲,隐变量观念像某些其他的物理学观念一样,是相当古老的。在科学目前,在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往 往根据假设的不可观察的世界结构,用隐变量观念来解释现实的、可观察的世界。事实上,古希腊恩培多勒的“四元素说”,阿那萨哥拉的“物质论”,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利特等的古代“原子论”,就均具有这种隐变量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早的隐变量观念“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一个可观察的理论中,通过定义确定了某些不可观察的变量,并赋予它们数学的(几何的)特性”。
自从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隐变量观念也以不同的方式渗透于各门科学理论的构造中。比如,作为现代化学之曙光的燃素论,18~19世纪的万有引力动力论,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隐变量理论。此外,诸如麦斯韦的以太论,赫芝试图解释为什么物体不直接接触而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隐坐标论(theory of hidden coordinates),丁
汤姆森早期将潜能解释为一种循环坐标(cyclic coordinates)的动能等,都是隐变量观念在物理学探索中的具体表现。近代科学的发展史表明,“每当人们试图将超距作用还原为连续作用时,隐变量就表明了它自身是一种自然的解决难题的方法”。
同样,隐变量理论在量子力学中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首先,量子力学的成功迫使人们不得不接受它,然而在接受的同时,却期望量子理论在微观物理学领域仍然诉诸决定论和因果论。其次,期望避免对物理学进行经典的和量子的区分,并重建对物理世界的统一解释。这是一个较之前者更为强烈的愿望。*后,“EPR论证”所提出的建立一个完备的理论的假设,成为更重要的直接原因。以上三个背景因素成为某些物理学家把隐变量观念引入量子力学并构造隐变量理论的基本动机。
可以看出,一方面,隐变量观念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形而上学沉思”的结果,它是历史的、哲学的和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特征的综合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地可有可无的,它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难题、科学实验的水平、理论假设的完备性和可接受性、理论评价的标准等密切地融为一体,使它在科学理论的阐述和解释中,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者,只要科学永远存在着不能穷尽的研究对象,隐变量的观念就会继续存在下去。一种具体的隐变量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被抛弃,但它作为一般的科学实在论者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方式和途径,却不会消失,而是获得了强化和证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和观点也在具体的隐变量假设的不断产生和消失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生长基础,不断地证明它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所以,隐变量观念对于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展的杠杆作用和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相辅相成,并现实地存在于科学实践之中。
二、“EPR论证”的实质及其科学实在论的思想基础
EPR在著名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中,对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证,是科学实在论思想的杰出表现和具体化。而且,正像马赫的思想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产生所具有的作用一样,它激励了其他物理学家对隐变量理论的构造。
我们从“EPR论证”的逻辑结构中可以看出,对于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证基于两个鲜明的标准和两个不言而喻的假设。
(1)实在标准。“要是对于一个体系没有任何干扰,我们能够确定地预测(即几率等于 1)一个物理量的值,那么对应于这一物理量,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元素。”
(2)完备性标准。一个物理理论是完备的,仅当“物理实在的每一元素都必须在这物理理论中有它的对应”。
(3)局域性假设。如果“由于在量度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其结果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
(4)有效性假设。量子力学的统计预测(至少对论证本身来说,在它们相关的范围内)由经验所证实。
根据以上标准和假设,作者的论证表明,在被分离的系统的测量性质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相互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不能违背局域性假定,因此,它不能由测量过程本身造成,而是在测量之前就潜在地存在着,并构成了决定被分离系统各自测量性质的一个一般的原因。由于 ψ函数所给出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它不包含因果地决定着测量性质的这个一般原因的动态变量(即隐变量),所以,基于量子状态描述的 ψ函数基础上的理论解释是不完备的。
可以说,在“EPR论证”中,承认了一个超观察测量。超经验的一般原因的存在,就是承认了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存在;承认了被分离系统的测量性质之间的某种潜在的相互关系,就是承认了因果决定论的基本主张;承认了一个完备的理论的标准就在于在它的描述中具有与客观实在所对应的物理概念,就是承认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的一致性原则。所以,动态变量的概念(隐变量概念)以其丰富的内涵集中地体现了科学实在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表明了“EPR论证”的哲学本质。
“EPR论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上集中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实在论思想,或者说,是他的科学实在论思想的必然表现。对此,我们简略地概括如下几点。
1.“实在”是科学研究的纲领
在爱因斯坦看来,许多物理学家只注重经验和实证而否弃了实在和理性,这是玩着一种“危险的游戏”。从本质上讲,在科学理论的构造中,“概念的模式准确地涉及了实在(通过定义) ”。所以,“物理学就是试图从概念上把握被认为是独立于观察之外的实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讲‘物理实在’ ”。因此,“在物理学中,‘实在’被看作是一种纲领”。只有根据这一纲领,物理学家们才能够坚持客观性反对先验性,坚持科学理性反对片面经验,从而将实在和理性在物理学的具体研究中统一起来。对爱因斯坦来说,一个科学理论的完备性,关键就在于在它的构造中坚持了这一“进步”的实在纲领,而不是“退化”的经验纲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 “‘因果性’问题实际上并不是核心,而是实在的存在问题,即是否存在从理论上描述实在的某种严格有效的规律(非统计的)则是核心的。”
2.因果关系是内在的本质关系
爱因斯坦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概念模式是一种时 /空描述;其二,这种描述是因果描述,即具有严格的(非几率性)规律的描述。因为,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上描述了现象的理论结构才是可被完全理解的,而在被描述的规律中自然地隐含了决定论的因果必然性。所以,爱因斯坦指出:“我们谈论因果关系,是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这些关系是作为理性的关系而被描述的
,对于我们来说,因果关系仅仅是作为理论构造的特征而存在的。” 这就是说,爱因斯坦把整个因果性问题从直观的经验领域中排除了出去,而把它看作是科学理性的产物;它不是单纯的经验知识,而是科学理论的构造方法;它不是表面的、现象的描述,而是更高层次的哲学理性的概念。
3.真理是实在概念的理论化和经验的适当性的统一
爱因斯坦认为,“在‘真实’与‘被证实’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语言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内在的联结之上的”。换句话说,一个命题的真理性,是与它在一个可被经验证实的理论系统中的作用相连的。探究一个概念和 陈述的真理性,首先涉及于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即实在概念在理论化系统中的地位,其次涉及它们在解释中的经验的适当性。这是爱因斯坦的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基础。所以,爱因斯坦的科学实在论观点,不同于经典的直观实在论的观点,而是一种理性的实在论观点。这种区别的本质就在于,“对一个表示‘实在’的构造的证实,仅仅存在于它们是由感觉所给定的东西成为可理解的特性中” 。即这种证实不在于直观的“可见性”,而在于对感觉经验的内容给出合理的解释,并使得这种解释与整个理论系统相协调。在这里,在实在概念的理论化中,爱因斯坦抛弃了实证主义关于真理的“意义问题”,而代之以相关理论的“经验的适当性”问题,即对经验的合理解释问题。在这个基点上,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不能简单地问:“在一个确定的瞬间,一个原子的衰变存在吗?”而可以问:“在我们整个理论构造的框架内,在一个确定的瞬间,假定一个原子衰变的存在是合理的吗?”一个人不能问这个假定的“意义”是什么,而只能问在一个被选择的概念系统的前后关联中,由于它所具有的经验地给定的东西,这种假定是否是合理的。 爱因斯坦的这一观点,是科学实在论的真理观在微观世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以上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爱因斯坦科学实在论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评价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是继经典力学后对量子现象作出的“一种*理想的阐述”;但问题在于,量子力学“没有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出有用的出发点”。因此,爱因斯坦批评量子力学不完备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为物理科学的发展建立一个更牢固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构成了爱因斯坦科学实在论思想的战略目标。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爱因斯坦组织了“EPR论证”。所以,1954年 11月 10日,阿伦 .库珀曼(Aron Kupperman)在给他的信中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